
“概念”在論述類文本中通常是指:體現全文主旨的關鍵詞語;體現作者創作意圖或感情傾向的詞語;重要的指示代詞;蘊含深層含義的詞語。
在高考語文試題中,關于概念的命題對象一般有兩類:一是概念術語類詞語,這類詞語多指在閱讀文本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術語,常常是文章的寫作對象。對這類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為重點,要求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或外延。二是指代類詞語。這類題考查對具體語言環境中代詞指代內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圍的把握,要求考生準確弄清其具體含義。概念的外延之間有五種關系(示例圖如下),包括全同關系、包含關系、交叉關系、矛盾關系、反對關系。要對概念、命題進行判斷,就要理清句子間的關系,確定概念的外延。
在對概念進行判斷時,考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1.有意模糊范圍大小。
即選項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過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斷過寬,以面代點。閱讀時要特別留心原文和選項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飾、限制性詞語。
2.有意混淆程度深淺。
原文表述很有分寸,并沒有絕對的肯定,而選項表述則過于明確、武斷絕對;原文明確肯定,選項模糊其詞,實則改變原意。
3.有意混淆已然和未然(時態)、必然和或然(語氣)。
選項在對概念的判斷上,或是故意時間超前或滯后,把已經存在的現實和沒有實現的設想混為一談;或將必然性與可能性混為一談,即把“可能”有意說成“必然”,把“偶然”說成“往往”。
4.有意混淆主次、本末。
原文中提到多方面的信息,并沒有將它們加以比較,也沒有說明主次,選項表述卻妄加臆測,說其中某一方面是“主要的”“根本的”,或說甲比乙更重要,等等;或者原文已有比較,但選項表述故意顛倒幾方面的信息之間的主次、本末關系。
【劉應福/供稿】
考場文本
文化認同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高英祺? 梁 玉
文化認同是指一個群體中的成員在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是對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價值肯定,它主要通過民族本身的特性、習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體無意識”的方式流傳至今,融合了人們的各種認同,從而阻止了不同的認同之間可能發生的文化沖突。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的成敗取決于諸多因素,加深對不同文化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微觀文化知識的了解,才能有效順利地實現跨文化交際。
民族優越感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雙方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幾乎所有的文化傳統都標榜自己的價值,所有的民族都對本民族文化傳統具有天然的優越感,主觀盲目地認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確的,并覺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優于其他民族客觀存在。民族優越主義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壓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如果交際一方有意忽視與自己不同的文化與習俗,那么雙方的交際溝通就會出現障礙。
固定思維模式和種族偏見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主要思維定式。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系,不可能有一個一切社會都承認的、絕對的價值標準,更不能以自己群體的價值標準評價別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的固定思維模式和種族偏見容易對其他文化產生否定反應。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承認和接納人類的多樣性,給予不同民族、種族和文化群體平等的地位,倡導文化平等、寬容與尊重,徹底去除民族差異和種族偏見。
中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是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個人價值因素。價值觀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思想意識中,其社會關系更強調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幫助與協調關系,這與西方文化強調個人潛能、個人目標和個人利益等顯然不同。但交際行為與其他社會行為都是本民族價值觀的反映,因此不同的價值觀在跨文化交際中必然會產生文化沖突,從而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不僅是生活習俗和語言行為的差異,也包括個體思想觀念的差異。因此,在跨文化交際場合中,宜遵循文化交際原則,努力尋求一種符合各自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跨文化交際路徑。
加強教育在文化認同中的培養和引導作用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重要途徑。教育具有選擇、傳承和傳播文化的功能。在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下,教育不僅是文化傳播的工具,更是反映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手段。學校作為進行教育的重要載體,應努力培養具有健全人格、愛國情感、傳統美德和正確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學生,培養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應設立多元化教學方向,教育和引導學生多視角、多方位了解和學習西方文化知識,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絡、電視等多媒體手段,廣泛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習俗等知識,拓寬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與掌握,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
(選自《文化認同與跨文化交際》,有刪節)
圈點評注
“文化認同”是概念,“是指一個群體中的成員在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是對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價值肯定”是對這個概念的闡釋。“它主要通過民族本身的特性、習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體無意識的方式流傳至今,融合了人們的各種認同,從而阻止了不同的認同之間可能發生的文化沖突”是命題。“民族優越感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雙方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固定思維模式和種族偏見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主要思維定式”“中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是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個人價值因素”是命題判斷,屬于分論,而“加強教育在文化認同中的培養和引導作用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重要途徑”則是結論。
1.下面關于“跨文化交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跨文化交際包括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語言和文化背景存在著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B.加深對文化語言習慣、社會文化等微觀文化知識的了解,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方法。
C.跨文化交際要遵循寬容與尊重的原則,打破原有的文化價值體系,摒棄民族差異和種族偏見。
D.交際行為是本民族價值觀的反映,不同的價值觀在跨文化交際之中必然會產生文化沖突。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文化認同是對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價值肯定,可以融合本民族人們的各種認同,阻止不同的認同之間可能發生的文化沖突。
B.持有民族優越感的人盲目標榜自己的文化傳統價值,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而阻礙了跨文化交際。
C.儒家思想強調人際關系的相互幫助和協調,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西方文化強調個人潛能、目標、利益,不利于跨文化交際。
D.加強教育在文化認同中的核心作用,增進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都有助于實現中西方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