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偉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美國4架民航客機,其中兩架撞塌了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大廈”,一架撞毀華盛頓附近的五角大樓的一角,另一架墜毀。圖/視覺中國
當前國際秩序的轉變與冷戰和20世紀國際秩序有根本不同。20世紀國際秩序轉變是突變型的,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的突然終結實現秩序更替,以重大歷史事件為分界線,事件前是一個秩序,事件后是一個秩序。而21世紀的國際秩序轉變是個漸進過程,沒有出現某個突發的重大歷史事件來標記秩序的改變。
然而,21世紀的秩序轉變過程中也有一些標志性事件。例如,2001年的“9·11”事件部分改變了國際安全秩序;2008年到2010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部分改變了世界經濟秩序;進入21世紀20年代后,新冠疫情又部分改變了全球公共衛生秩序。這些事件對世界的某個領域產生重大影響,促使全球秩序發生階段性的局部變化。上述三個事件相隔十年左右出現一次,美國在每次危機中都展現出倒退而非前進的趨向,反映其領導地位和影響力的下降趨勢。因此,國際秩序、國際體系的漸進式轉變,可以看作是21世紀國際秩序的第一個特征。
導致秩序轉變的主要推動力是經濟全球化,則是第二個特征。在全球化進程中,主要大國或集團的影響和地位都在發生改變。中國主要依靠經濟全球化實現崛起,這是20世紀以及此前的大國不曾享有的歷史機遇。所以,中國堅持走全球化的道路,并在全球化過程中實現和平崛起。
美國在以往很長時間里都是全球化的主導者,在21世紀前十幾年中仍然是一個積極的全球化“選手”,有一種觀點甚至認為“全球化”就是“美國化”。自2017年特朗普執政后,美國政府在全球化相關問題上實行大規模倒退的政策,“去全球化”“脫鉤”態勢明顯。國際秩序轉型就出現兩個選擇:全球化的國際秩序還是去全球化的國際秩序。如果美國選擇去全球化的國際秩序,那么它就是走逆歷史潮流的道路,顯然這會削弱其世界領導者地位。
第三個特征則是,和20世紀以大國對抗為主的舊國際秩序相比,未來國際秩序是走向全球治理。如果沒有全球治理,新冠疫情可能永遠無法控制,應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也無法實現。穩定全球經濟,恢復供應鏈,都需要全球產業配置,“脫鉤”和“退群”都無法實現這些目標。
總之,漸進式轉變、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是21世紀國際秩序變化的三個主要特征,也是秩序演化的方向。為此,中國應沿著這一方向,漸進式推動改革轉型,擴大全球治理的公共產品供應,“一帶一路”等中國方案的提出就是很好的范例。基于冷戰思維用軍事手段維護舊的國際秩序,以及通過經濟手段來發展新的國際秩序,是美國和中國在扮演的角色上的主要區別。我們看到,拜登上臺后,開始糾正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和“退群”的做法,美國將更多采用多邊主義和競爭合作的方式來主導全球秩序轉變。中國與歐盟、與日韓等市場開放機制也在深化。因此,中美之間競爭合作共存,G20之間的全球治理合作,共同推動國際秩序按照歷史趨勢進行轉變,其可能性也將轉化為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