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亦晚

陽光明艷,樹木郁郁蔥蔥,照片正中的少女眼含笑意,朱唇微抿,即使是老舊的照片也無法擋住她溫柔的氣質。
著名詩人、翻譯家朱生豪曾經為她寫過情書:“這里一切都丑的,風、雨、太陽,都丑,人也丑,我也丑得很。只有你是青天一樣可羨。”
她就是朱生豪的愛妻——民國才女宋清如。
人如其名,她清澈得如同一汪清泉,氣質如同春風拂面,文情和才華令人嘆服。也正是這些品質,深深吸引著同樣腹有詩書的朱生豪。
他們二人是民國時期的“模范夫妻”,日常絮語滿是你儂我儂,朱生豪尤擅寫情書。可是他們的人生經歷并不如情書那般甜蜜,反而像在彎彎繞繞的文字里跋涉著萬水千山。
01
宋清如出生于傳統地主家庭,母親懷孕時,父親一直期盼肚子里是個兒子。當她出生時,父親十分失望,連名字都不愿意給她取。是一個在北京讀書的親戚替她起名“清如”。
作為女孩,她受到了很多束縛。家里人要給她纏足,宋清如固執地拒絕,一次次解開束縛雙足的布;家里要給她包辦婚姻,她也寧死不屈……
所幸母親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宋清如從小的夢想就是讀書。初中畢業后,家里人希望她回家結婚。她卻說“不要嫁妝要讀書”,母親成全了宋清如讀書的夢想。
長大后的宋清如靠著自己的文學才華,成功邁入杭州之江大學校園。
入學后的宋清如特立獨行,她長相清秀,卻不愛打扮。她甚至說:“穿著華美是自輕自賤。”
當時,之江大學有一個著名的“之江詩社”,她攜一首頗為用心的寶塔詩前去報名。她并不知道之江詩社是以五言七律等古體詩為主,一時面頰緋紅,杏眼低垂。
正此時,詩作傳到一名年輕男子手里,他只是低著頭笑了笑,宋清如的心里卻仿佛多了一面急鼓,敲亂了心跳。
她斜睨著這個風度翩翩的男人,一時間被他俊朗的外表所傾倒;而男人也感嘆著這位少女的才情和氣質。因為這場初識,宋清如才知道這位男子就是之江大學的風云人物:朱生豪。
朱生豪天性聰穎,文采斐然,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校園名人。之江詩社的社長夏承燾老師曾評價他說:“閱朱生豪唐詩人短論七則,多前人未發之論,爽利無比。聰明才力,在余師友間,不當以學生視之。”
少女的心中不由得多出一絲仰慕。令她沒想到的是三天后,朱生豪寫信給她,并附上三首新詩請她指正。這一舉動讓宋清如十分欣喜,她正想結識這樣的青年才俊,于是立即回信給他,并且也附上了自己寫的詩。
從此,兩個志趣相投的年輕人,開始了書信往來。
02
兩人的感情在文學的催化下愈加濃厚,朱生豪更是寫下一封又一封熱烈的情書。但宋清如并沒有立刻回應。
之前她曾被父母逼婚,仍舊沒有擺脫對婚姻的恐懼。晚年她回憶說:“我對結婚有一種恐懼,把結婚當成戀愛的墳墓。”從大學一年級認識,到二人最終結婚,這之間過了漫長的十年光陰。
1933年,21歲的朱生豪大學畢業了。因為出眾的英文能力,他很快被上海世界書局聘任為英文編輯。
結識一年的朱生豪和宋清如情感就已經很深厚了,可是畢業讓兩人分居兩地。兩人為了解相思之苦,常用書信往來。
朱生豪對于宋清如的愛尤為強烈,他給宋清如寫了308封情詩,被譽為“民國最會說情話的男人”。
信中浪漫甜蜜的絮語和表白,令人為之動容:“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風和日暖,令人永遠活下去。世上一切算得什么,只要有你。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義者。”“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一定很可愛。而且,假如你老了十歲,我當然同樣也老了十歲,世界也老了十歲,上帝也老了十歲,一切都是一樣。”“我實在喜歡你那一身的詩勁兒,我愛你像愛一首詩 一樣”……
除了給宋清如寫情書,朱生豪也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他癡迷于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感和英文功底,把莎士比亞的作品翻譯出極高的藝術水準。
對于朱生豪來說,他的世界里只有兩個人:莎士比亞和宋清如。
面對這旋風一般熱烈的愛情追求,宋清如內心有了動搖。在長達九年的愛情追求下,宋清如終于下定了決心,要嫁給這個男人。
1942年,兩人都已是過了而立之年,終于決定成婚。在婚禮上,一代詞宗夏承燾為新婚伉儷的朱生豪夫婦題下八個大字:“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03
婚后,兩人前往宋清如位于常熟的家里 居住。
在此后的歲月里,朱生豪繼續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而宋清如就包辦了洗衣做飯,后來經濟緊張的時候還去幫工掙錢貼補家用,甚為辛苦。
宋清如自己也說道:“他譯莎,我燒飯。”
兒子朱尚剛曾回憶說:“她除了打理家務,還得去隔壁裁縫鋪攬些加工的活貼補家用,朱生豪也沒有固定的職業,把幾乎所有精力都用來翻譯莎劇。除了一些低得可憐的稿酬,以及少許出租屋的收入外,就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了。”
可是宋清如卻不介意,與自己深愛的人過著甜蜜平凡的生活,看到他每日投身于自己熱愛的事業熊熊燃燒著,宋清如更加覺得自己是在做著偉大而神圣的事情。
盡管癡迷于翻譯詩作,朱生豪對愛妻的愛一點也沒有減少,生活中更是把宋清如寵得如珠如寶。
朱生豪翻譯之余常常幫她生火,然而他并不擅長,有時候弄得一鼻子黑灰,宋清如一邊笑他,一邊替他清洗。
他有時翻譯遇到難處,也會請她出出主意。有一次他問:“用兩個字形容羅密歐與朱麗葉家族的關系?你會用哪兩個?”
宋清如一邊納鞋底,一邊答:“交惡!”朱生豪欣喜若狂,激動得將她抱了起來,比他自己想出來還要高興。

婚后,有一次宋清如有事出過一趟遠門。那卻成了朱生豪最難熬的日子,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輾轉反側之際他就起來給她寫詩:“要是我們兩人一同在雨聲里做夢,那意境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聲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一個月之后,當宋清如回到家里,朱生豪已經瘦了一大圈,他本來就瘦,如今這個樣子,看得她心疼不已。
她說:“從那以后,我再也不舍得離開他了。”
04
但幸福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多久。
1943年的時候,朱生豪夫婦返回嘉興定居。當時的戰爭局勢已經非常糟糕,而朱生豪又不愿為日偽效力,所以他們的生活極為困苦。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朱生豪面對龐大的翻譯工作,似乎力不從心。他和宋清如商量,希望她能幫忙一起來翻譯,但宋清如以自己英文不好為名婉拒了。
但宋清如成了朱生豪的第一位讀者,也擔任著校對、整理、裝訂的工作,夫婦二人搭檔甚為默契。
可是,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朱生豪從小體弱,在長時間高負荷工作和糟糕的居住環境等多重打擊下,終于病倒了。
1944年6月,朱生豪被確認為肺結核,就此臥床不起,不得不中斷翻譯事業。當時國內戰爭不斷,醫藥緊缺,朱生豪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在這年12月26日撒手人寰。
臨終前他低聲喃喃地呼喚著說:“清如,我要去了。”才結婚不到兩年的新婚燕爾就這樣陰陽相隔。
朱生豪去世后,宋清如非常絕望,她寫下了這首詩:“你的死亡,帶走了我的快樂,也帶走了我的悲哀。人間哪有比眼睜睜看著自己最親愛的人由病痛而致絕命時那樣更慘痛的事!痛苦撕毀了我的靈魂,煎干了我的眼淚。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只是燒殘了的灰燼,枯竭了的古泉,再爆不起火花,漾不起漪漣”。
但宋清如畢竟是堅強的,她拭去了女性的敏感和柔弱,用瘦弱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她知道自己要好好活下去,為了孩子,為了自己,也為了他。
朱生豪留下的手稿和懷里的孩子,就是宋清如活下去的使命。文學于朱生豪是生命的源泉,為了續這即將干涸的枯井,宋清如毅然替朱生豪完成了180萬字遺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
每每在整理校勘的過程中,她都會獨自垂淚:這是丈夫畢生摯愛的心血,絕不能讓他的努力付諸東流。
05
幾年后,世界書局出版了朱生豪的遺作。1955年到1958年,宋清如還在朱生豪弟弟的協助下,翻譯完成了朱生豪未竟的五部半莎劇。
愛一個人,就這樣把自己完完全全地托付給了他,以百倍的熱愛去澆灌他所執著的的東西。
但是斯人已逝,欲語淚先流。看著任何沾染他氣息的東西,宋清如都會忍不住悲傷涌上心頭。
她還要撫養自己年幼的孩子,原本清秀朝氣的面容黯淡生塵,有一種滄海茫茫之感。
中國現代派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施蟄存曾說,宋清如的新詩有“不下冰心之才”。而丈夫離世之后,宋清如留存下來的詩詞極少。而且,在以后的詩作中,對朱生豪的哀思幾乎成了宋清如唯一的主題。
如果埋頭工作是忘卻痛苦的方式,那么當譯稿完成,她原本被翻譯隱藏的孤寂與思念,全都跑了出來。
她的心一下子空了。
太愛一個人,是很難忘記的,哪怕明知已天人永隔,活著的人,卻總是希望能人海中找尋他的影子。哪怕只有一點點相似,也許根本是思念成癡。
就在這種情況下,她遇見了駱允治。她的學生曾經回憶說:“宋老師如果生病不能來上課,也都是駱老師幫她上課。”
兒子朱尚剛也說:“我記得有一段時間駱先生常常在課余和假日來看母親。后來,母親懷了孕,并且于1951年暑假回常熟鄉下生下了我妹妹。”
至于他們為什么沒有走到一起,她從未向任何人提及。是對方還愛得不夠真心,還是她始終放不下朱生豪,不得而知。
她再次將自己鎖在回憶里,一輩子都沒有再走出來。從那以后宋清如一直孤身一人,67歲時她回到了朱氏老宅,一直到死都不曾離開。
她時常回憶與朱生豪生活的過往,尤其愛回憶初見他時的樣子:“那時,他完全是個孩子。瘦長的個兒,蒼白的臉,和善、天真,自得其樂地,很容易使人感到可親可近。”
她曾在《兩周年祭朱生豪》里寫道:“當我走完了這命定的路程時,會看見你含著笑向我招手。那時候,我將輕快地跟著你的蹤跡,哪管是天堂或是地獄。”
在她們分開53年后,她如愿隨他而去了,這一對闊別半個世紀的愛侶,終于在天國重逢了。
她仍然記得朱生豪的那句話:“醒來覺得甚是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