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一諾

昨天,好幾個朋友給我截圖并@我,才知道原來是《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發布了。在2020年出生并已經進行戶籍登記的女性新生兒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名字依次為:“一諾”“依諾”……而這兩個名字2019年也曾位列三甲。

報告顯示,2020年出生并已經進行戶籍登記的女性新生兒中,使用頻率最高的10個名字依次為:“一諾”“依諾”“欣怡”“梓涵”“語桐”“欣妍”“可欣”“語汐”“雨桐”“夢瑤”。與2019年相比,“語桐”“可欣”“語汐”“夢瑤”是進入前十的新名字。
很多朋友說一諾你一不留神你引領了新時代女孩芳名之潮流啊;你父母真是有遠見,40多年過去了,名字在今天竟然成了爆款……那就踩一回熱點,借著這個機會,給大家講講我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
我是1977年出生,12歲那年我父母離婚。到了我16歲,我媽再婚。那時候我準備上高中了,商量好跟我媽姓李,既然要改,就打算把名字一起改了。
我媽說,想改啥你隨便。于是初三結束的那個暑假,我經常躺在床上想名字。后來就想到了“一諾”。因為有“一諾千金”這個詞,千金就是女兒的意思嘛,很適合女孩子,并且又是遵守諾言的意思,“李一諾”平仄聲叫起來也比較順口……總之,這個名字就是怎么想怎么好。
于是就跟我媽說,我決定以后改名李一諾,我媽也說行。所以,高中以后的朋友,就都知道我叫李一諾。
那是1993年,這似乎是個有點怪的名字,這些年都沒什么重名。到近幾年,才發現慢慢有很多人給孩子起這個名字。
現在想來,在16歲的時候給自己起名字是個挺酷的事情,而且也特想感謝我媽,給我這么大的自主權。
一諾這個名字呢,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外國人實在不好發音。畢業后我在美國工作,最大的問題就是名字他們總是念不好,但我也一直堅持沒有再給自己取英文名字,只能讓他們費費勁用拼音拼了。
其實在名字這件事情上,我媽媽和小姨的名字也很有格調。我媽是1951年出生的,我小姨是1960年生,媽媽叫“蓮娜”小姨叫“麗娜”,在那個時候,這樣的名字絕對是很超前的。
我姥爺是山東沂水人,從各種角度看,都挺土的——挺土的年代,挺土的地方。但姥爺就在那個年代給孩子們起了這樣的 名字。
現在我媽70歲了,我小姨也60多歲了,都成了老太太啊,但還可以被叫“蓮娜”“麗娜”這么洋氣的名字,想來也是不是挺幸福的?
相比之下,我反倒覺得我們給自己的孩子起的名字,很平實。
給安迪、魯迪和一迪起名字的時候,就希望名字不要特別繁瑣,不要有一些拼讀上的困難。安迪出生,我和華章都特別喜歡《肖申克的救贖》主人公,所以大兒子也叫了安迪,覺得這兩個中文字的含義也好。
魯迪呢,就更簡單,魯就是山東,有意義,也挺好;一迪,就覺得跟媽媽有一個字是一樣的,簡單也好聽。
大概是兩年以前吧,魯迪問我:“馬中赤兔,人中呂布”是什么意思?我告訴他:就是馬里邊最好的馬,人里邊最好的人。然后他們三個就說:那我們家就是“媽中李一諾,孩中安魯一”!當時那一刻,簡直是自信心爆棚。
其實,名字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年代標準都是不太一樣的,相同的是都寄托了父母美好的期許。但,最終名字就是我們對外的一個符號。雖然名字受之父母,但家長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如果每個人能給自己起個名字,應該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就像誰能想到1993年,16歲的自己在床上琢磨出來的名字,能幾十年后成了熱門呢。你呢?如果有機會改名字,你想叫什么?
其實這就是個笑談,相對于名字的數據,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名字背后的出生人口數據。新生兒數據持續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其實是非常嚴重的。攜程網創始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梁建章最近發表文章,指出最新人口數據預示全國出生人口塌陷。
兒童和女性的問題,才是是社會的基底問題。為什么適齡父母不愿意生育?講到根本,愿意生育,是源于對未來有期許。如果一想未來,都是成本,焦慮和問題,那“鼓勵生育”就只能停留在口號階段。
所以,真正值得大家關注的問題,不是多少孩子取了什么樣的名字,而是我們最終如何建設一個兒童友好和女性友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