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云 圖/李南軒

“喝擂茶,人一定要多。”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福堂巷中,擂棍在擂缽中研磨草藥的聲音回響不絕,“80后”客家女李華一邊手持擂棍制作擂茶,一邊給食客細細講解客家擂茶。
作為客家人從中原向南方遷徙中留下的習俗,擂茶被譽為“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據史料記載,擂茶早在宋代就流行于中原地區。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具代表性的一種飲品,制作方式古樸,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漢族傳統文化之傳承。
“走東家,跑西家,喝擂茶,打哈哈,來來往往結親家。”一如民謠所唱,在福建三明、龍巖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區,熱情好客的客家人素以擂茶待客,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即請喝擂茶。在泰寧,擂茶已有千年的傳統。
客家人制擂茶,以婦女見長。李華就是泰寧縣城里的一個擂茶師,經營著“尚品苑”擂茶館。
擂茶館里,白芍、茯苓、川穹、當歸、茶葉、芝麻等原料放入擂缽內,李華緊握擂棍開始研磨。擂棍沿擂缽內壁順著溝紋走向有規律地旋磨,間或擂擊,不一會兒各種原料就磨成了粉狀。隨后,李華往擂缽里加水,繼續研磨,瞬間藥香、茶香、芝麻香四溢,擂愈久香愈濃——一缽清爽可口的擂茶就這樣制成了。
“可以放入高湯沖調,也可以放入生茶油。”李華笑著說道,經過擂的過程,茶油就會變“熟”。葷茶有種淡淡的咸味,多喝幾碗也不用怕被齁到。
李華出生于泰寧縣大龍鄉,那里居住著的多是客家人。她回憶道,小時候,家里逢喜事,或是家里有尊貴的客人到訪,或是產婦催奶,才能喝到擂茶。“從小就喜歡喝擂茶,奶奶和媽媽做擂茶的時候,我就在一邊看著。后來,自然而然就會做了。”
隨著年齡增長,她從鄉下來到縣城打工。“那一碗擂茶,是我心里面一直記掛著的。”李華說,擂茶的配料不一樣,味道就不一樣;每個制作擂茶的人不一樣,味道也會有所不同。
一直想著那碗擂茶的味道,李華開始籌劃開擂茶館。李華告訴記者,那時候,泰寧縣城的擂茶館很少;在旅游景點開擂茶館,是自己對客家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2015年,李華在福堂巷找到一座有著兩三百年歷史的老宅子,被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深深吸引。“這里和擂茶很相配。”她的擂茶館也就在這座老宅里扎根了 下來。
在泰寧縣文體和旅游局副局長黃小榮看來,如今的泰寧擂茶經過改良,采用的原料有茶葉、花生、芝麻、陳皮、菖蒲、金銀花、甘草等,沖泡出來的擂茶湯色潔白,味道清香,既保持了傳統擂茶的制茶工藝與保健功能,又避免了有些民間擂茶苦澀或油膩的不足。
在泰寧古城,喝一碗擂茶,聽一段梅林戲,別有一番情趣。福堂巷內,尚書第成為海內外游客來到泰寧必去的景點之一,李華的擂茶館也受到游客的 青睞。
去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李華措手不及。直到去年4月后,李華的擂茶館才開始營業,“受疫情影響,游客減少了很多,營業額與往年相比也有所減少。”
李華盼著疫情早點過去,更多外地游客來泰寧旅游。“我也想把擂茶改良一下,適合各類人的口味,讓更多人喝上一碗泰寧擂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