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
平臺經濟的日益興起已引起多方關注,平臺經濟顧名思義是指平臺本身并不生產商品,其商業模式是可以給買賣雙方提供交易場所,并且促成買賣雙方之間的交易,從而收取一定的費用或者賺取差價。總的來說,它依托于數據,以科技和大數據分析為手段,因此具有更深層次、全面、客觀、準確的信息源,是一種能夠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創造客戶價值的新型商業模式。在如今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平臺經濟已經成長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它正在改變用戶的行為方式、商家的商業模式、市場的動態,甚至是資源配置方式以及傳統企業的性質,可以說,當前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平臺經濟了,這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
由于平臺經濟占據明顯的網絡數據優勢,因此,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拉動就業需求、減少社會成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對有關生活服務平臺就業的生態體系的報告中可以發現,平臺經濟已經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許多新的工作崗位應運而生,僅僅美團一家互聯網平臺,在2018 年的外賣交易可以達到1.75 億筆,提供了約1960萬個就業機會。
從金融機構層面來說,截至到2018 年底,我國已有超過10億的金融互聯網平臺用戶,位于全球第一。除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的平臺經濟擁有較強的創新力和活力,發展速度極快之外,其他地區也均有發展。從目前趨勢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改革開放的深化趨勢加強,未來會有更多的行業和地區中的平臺經濟加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新動能。同時,在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生態經濟倡導下,得益于資源共享和生產率的提升,平臺經濟可以推動綠色、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我國是農業大國,擁有豐富多樣的農產品資源,優質的農產品依托平臺經濟增加了銷售渠道,拓寬了國內市場,甚至是走上了國際市場,有效解決了存在已久的農產品的銷售難問題,也讓農戶因農致富。例如,作為傳統農業大縣的內黃縣,位于河南安陽,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及時構建電商服務平臺體系,通過與“京東”等平臺建立合作關系,獲得了電商發展的技術支持,致力于解決當地農產品滯銷問題,最終,內黃縣抓住了平臺經濟的機遇,農產品的累計銷售額全年達到1.2 億,實現了地區經濟增長。可以看出,平臺經濟有效地整合了區域的優勢資源,調節了產品的供需關系,為農村經濟發展助力。
平臺經濟的發展有目共睹,網上支付、共享經濟等滿足了人們的眾多需求,其作用惠及大眾,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也成為當前大量求職者的夢想去處。中國的平臺經濟不僅在國內大發異彩,也日漸走上了國際舞臺,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進步與發展。然而,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兩面性,不可否認的是,平臺經濟雖然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但其存在的壟斷問題亟待解決。
早傳統經濟中,“大數據殺熟”“二選一”“店大欺客”等現象是極為罕見的,而平臺經濟中這些問題較為突出。不僅如此,平臺經濟的壟斷往往無法通過市場調節,因為平臺會形成“贏家通吃”的現象,這對消費者權益、商品供應商以及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的損害都是極大的。接下來,本文將從平臺壟斷對消費者和供應商權益兩個方面進行展開分析。
同類型的平臺進行競爭時往往會選擇“價格戰”的方式。在短期內,消費者可能從平臺競爭帶來的低價而獲益,但長期來看,一旦大的平臺戰勝了小平臺,形成壟斷,便會對產品進行重新定價,提高市場價格,消費者不僅需要支付更高的交易成本,而且產品使用的便利性方面也會大不如前。
此外,當某個大平臺在行業內獲得壟斷地位之后,便會出現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殺熟”是指平臺對于一些忠實用戶反而設置更高的商品使用價格。以往傳統經濟中也有“同貨不同價”的現象,但是在傳統經濟中,“同貨不同價”是指給予老用戶更加優惠的產品價格和服務,而現在平臺公司由于能夠通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獲得消費者的消費傾向的消費習慣,就在價格上區別對待消費者,從外賣到打車等方面該現象屢見不鮮。而在壟斷背景下,消費者面對“殺熟”現象,往往只能選擇接受,甚至由于信息不對稱,一些平臺甚至能讓“殺熟”行為變得更加隱蔽,這也導致了一些消費者被平臺收取了更高的價格而并不知情。
當前,一些平臺為了在與對手的競爭中獲勝,隱性規定入駐平臺的供應商只能“二選一”——即在本平臺和競品平臺中只能選擇一個加入。如眾所周知的外賣平臺:“美團外賣”和“餓了么?”。如果供應商不愿意“二選一”,那么平臺往往會對其減少支持性政策,這對很多原本交易量就少的商家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最終只能選擇加入平臺“二選一”的行列。平臺“二選一”是利用了平臺的壟斷地位,掌握了話語權,只制定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規則,并且以此控制供應商,無視商家權益,只顧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
而當所有商家只選擇一個平臺時,原本自由競爭的市場便成了不完全競爭模式,這是由平臺進行引導和控制的市場競爭。由于供應商需要平臺的曝光和流量,因此平臺不僅要向供應商收取平臺使用費,還要收取各項增值費用,如產品的曝光和競價排名等費用,其中每一項對于供應商來說都是不小分開支,這也意味著供應商的銷售成本在不斷增加。而一旦商家參與了增值服務,后期就很難退出,因為面對平臺不斷推出的新服務,供應商如果選擇退出,其他供應商就會追趕上,除非供應商的產品具有極強的獨特性,否則很大概率上要被其他供應商搶走大部分客源,造成經濟損失。
為了防止平臺經濟領域壟斷行為的產生,2020 年11 月10號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平臺經濟反壟斷指南),并向公開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基于此,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平臺經濟的反壟斷勢在必行。《平臺經濟反壟斷指南》中明確強調了要對平臺經濟領域相關市場的界定加以明確、對規制壟斷協議的內容加以細化、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監管加以強化、對經營者集中的內容加以完善,并且對限制競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等進行進一步的強化規范、對平臺經濟中的競爭秩序加以規范。
《平臺經濟反壟斷指南》規定平臺今后只能通過提升商品和服務的質量以及自身創新來參與競爭,而不能借助巨額補貼等行為遏制新加入的競爭對手,這有利于防止限制競爭的壟斷行為,減少市場進入壁壘,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從而激發市場經濟的活力,這也與我國一直以來關于反壟斷的監管宗旨相符。可以說,《平臺經濟反壟斷指南》的起草是對規范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的相關體系加以完善,因此有利于解決目前我國平臺經濟領域出現的惡意競爭問題,最終會對反對平臺經濟壟斷產生重要意義。
當前,平臺經濟的發展對我國資源配置效率的改善、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其存在的壟斷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并且長此以往會不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平臺經濟反壟斷指南》在此背景下出現,宛如一盞明燈,點亮了平臺經濟健康發展之路,也將平臺經濟的競爭行為拉回到一個公平的環境之中。加入到平臺經濟中的企業也應該響應國家的政策,在公平有序的競爭體系之下,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將企業資源用于技術創新、提升服務、改進產品質量上去。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和企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未來我國平臺經濟的發展不僅在速度上會取得矚目成績,在促進社會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方面也能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