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蔡冬梅 劉霞(新兗鎮人民政府)
農業總產值反映農業生產總規模和總成果。從1978-2018 的農業總產值的直觀線性圖來看,我國的農業總產值的總趨勢是上升的,并且自1990 年前后產值的增速加快。從2019 年公布的數據來看,全年糧食收成較好,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農業勞動生產率穩步提升;財政農林水支出和農業投資增速有所回升;農民務農收入平穩增長;農業出口保持溫和增長。同時,農業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圖1 1978-2017年農業總產值
據發達國家經驗,當農業總產值占GDP 比重小于10%的時候,農業進入現代化轉型發展時期。近十年來,我國農業總產值一直呈現增長態勢,伴隨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農業總產值在GDP 中的比重逐漸下降,處于10%以下,我國農業進入加速發展階段。

圖2 2010-2019年我國第一產業比重
農業機械設備結構得到改進。2018 年,農機總功率達11.2億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長20.4%。中型拖拉機、插秧機、聯合收割機數量分別達到607.3 萬輛、72.6 萬輛、173.9 萬輛,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5 倍、2.2 倍、1.8 倍。大中型拖拉機和高性能機械所占比重繼續提高。
高效、準確、節能設備的研究、開發和制造取得重大進展。農業機械與農學結合迅速,成果被普遍使用,廣泛推廣資源節約、環保和生態保護等技術,如深松整地、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與撿拾打捆、糧食烘干等,規模達到1353.7 萬公頃、4211 萬公頃、3467.1 萬公頃、4993.9 萬公頃和10766 萬噸,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5 倍、1.2 倍、1.2 倍、1.7 倍和4 倍。初步形成了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的機械產業體系。農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524 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73.6%。中國農業機械制造大國地位更加穩定。
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要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特色的內涵,必須通過科技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凸顯農產品的成本優勢。首先,加強高產高效種植育種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提高土地收益率,降低農產品單位生產成本。其次,要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減少勞動力的投入。同時要建立獨特的農產品銷售網絡,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企業發展。創建特色多樣、功能多樣的農產品專業市場和產地銷售市場,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切實根據我國國情和農情,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探索多種主體合作機制,打造一批優質農業機械設備品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保護耕地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嚴格防止耕地紅線,確保現有耕地基本穩定,質量不斷提高。科學安排耕地、建設用地、生態用地和需要改善的土地。劃定耕地保護紅線、城市建設發展邊界線、生態保護紅線和需要改善的土地范圍。必須把質量保護放在首位,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高綜合利用效率,優化農業用地結構,通過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產效率,充分挖掘農村土地效益潛力,有效利用土地資源。與此同時,我們還應促進土地的耕種和恢復,利用科技手段恢復受影響土地的農業生產能力,并對土地污染保持零容忍態度。我們應該積極實施土壤改良治理,在確保耕地面積整體動態平衡的前提下,重點抓好農田保護和耕地利用,制定各種類型的農業用地的規模和標準,控制土地使用科學的規模,并改善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伴隨著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轉變,農戶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也會引起農業的服務規模經營。從早期的農業勞動力過密化,到家庭農業勞動力的弱質化,這不僅不是農業發展的困境,反而是破除傳統低效率農業的重要契機。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留住農村優質人才。一要繼續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統籌城鄉發展,提出各類型的鄉村振興路徑、實施要求、優先任務和工作方法。二要加強基層建設,提升基層治理與發展水平。三要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完善產業配置比重,增強產業活力,因地制宜,創新發展,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四要加強政策保障,制定人才扶持政策,加大對農村優秀人才的關愛、幫助和支持力度,從情感上留住農村基層人才隊伍的心,增強我們建設新農村的信心。一方面,通過各類政策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加強對農村人才的培養,提升農民素養,加大資金投資力度,不僅靠政府,也需與企業、社會合作。通過多措并舉,為農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從宏觀層面,需要進一步增加財政支持力度。國家增加對農業財政支持的措施可以刺激社會各界投資農業的熱潮。這一政策在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中也很普遍。但值得一提的是,要落實好支持和補貼“三農”的資金。在社會外部資本不積極投資農業的情況下,國家財政投入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地方一級,地方政府應為投資農業的個人和企業給予優惠政策。近年來,我國各類資金主要投向非農產業,與相關產業出臺的優惠政策無關。因此,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配套優惠政策,吸引資金投資當地農業,鼓勵個人和企業投資當地農業。
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一是滿足國人的食物需求,同時,還應提供良好的生態和資源環境,促進綠色生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二,必須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更加注重提高農產品質量。目前,我國整個農業結構基本滿足溫飽水平,即我國農業生產基本以生產最大化為目標。但是現在中國正逐步邁入小康社會階段,小康階段的人對食物的需求變了,更加傾向于優質的、安全的、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產、更加注重農產品的質量。第三,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優質生產功能區、重要農業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第四,發展現代農業,并將人文情懷注入產品中。人文色彩的出現,是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持續提升的必然結果。隨著物質環境的不斷完善和綜合收入的持續增加,民眾不再滿足于現有的生活方式,愿意花更多的錢來獲得精神和文化的調整。而這種需求的激發和擴散,將產生全新的消費熱點,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積極進行新農村建設,促使農村經濟發展增添新活力,進而促使城鄉一體化建設速度加快,積極推進我國新農村戰略,因此,農業經濟管理者應積極進行優化管理,加強對其進行機制創新,優化現有的產業結構,創新農業技術設備,以此為基礎,適應新農村建設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