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心笛 廉軼菲 趙爽 張怡暄(河北金融學院)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發展,結合生態環境和扶貧制度展開生態補償式扶貧工作。雖然對于各個區域都存在有針對性的專項補償資金的發放,但是由于資金在生態功能區是受多方因素所影響,可能會出現發放不到位、發放的金額不與實際情況匹配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生態補償式扶貧工作在京津冀生態功能區的實施變得復雜。因此,需要審計機關實時跟蹤補償資金的使用與實際執行情況,客觀評價補償資金的使用效率,并探索出京津冀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式扶貧機制。審計可以分析并評價各個地區的生態補償式扶貧的執行效率以及補償資金是否合理分配,由此可見生態補償式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生態補償式扶貧是京津冀整合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正確有效地評價京津冀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式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的關鍵。
生態補償式扶貧資金是含有社會公眾服務特殊類別的資金,故而會帶有多種目標,許多是無法使用量化的指標去反映的。所以體系中定性與定量是無法單獨分開使用,定性分析時需要數據來支撐論點,使結果準確且更具說服力。但如若不進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所得出的數據就顯得干癟不合理。因此構建體系時,必須遵守定性與定量的原則,讓二者相輔相成。
為準確反映出扶貧資金運動的全過程,構建體系時需要考慮到多方因素,覆蓋到盡可能全面的指標,獲得最有效的評價體系。然而一些客觀局限的因素就使得無法收集到預期水平的數據,這時就注意針對性的問題,盡量找取有代表性的數據以及指標,不僅要擴大指標所應用的范圍,還要針對個別有特點的指標進行分析,做到不失全面又凸顯重點。
評價指標如果獲取困難,即可操作性不強,在實際扶貧工作中不會發揮太大作用的,就可以舍棄。且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橫向可比還要做到縱向可比,即體系的同一時期的口徑須一致,同時保證不同時期指標之間是有相同點的,這樣才遵守了可比較性。
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最小的成本投入有限的資源獲得最大的利益,這便是經濟性的標準。這有助于評價扶貧過程中是否真正有效地使用扶貧資金,既達到了生態補償的有效需求,又將每一筆資金都利用到該用的地方,合理分配資源。
效果性強調的是扶貧工作完成后與預期目標相比所實現的程度,關注是否完成了先前設定的目標。如果并未達到,那么就需要下期進行相應的調整直至獲得期望值。這是一個間接標準,通過滿意度的大小來推動資金運用的合理程度,從而對整個扶貧工作進行評價。
投入的資源要素與產出所成的一種比例的相互關系的體現,就是效率性所衡量的標準,要求出現產出和投入的最優比例。效率性標準關注的重點在于生態補償式扶貧的任務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實際的結果是不是超出既定目標,這也間接體現了資金運用的使用效率和管理能力,可以客觀評價扶貧效果。
制定一套客觀、科學、完整的評價體系是開展京津冀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式扶貧工作的重點。以經濟性、效果性與效率性三個評價標準為核心,遵循評價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并根據京津冀生態功能區的實際情況,從資金配置、管理、使用以及生態補償、外部效用和脫貧目標延伸來評價績效審計三個標準(經濟性、效率性與效果性)的完成情況。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層次分析法通過對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程度進行對比分析,利用要素間的共性來歸類,對問題中的要素分層,建立遞接層次結構。針對同一層級的各個元素相對于其所隸屬的元素的重要性程度進行打分,列出判斷矩陣。隨后進行一致性檢驗,通過后將矩陣的最大特征值與特征向量進行計算,確定各要素的權重比例,并得出綜合權重。層次分析法主要用于確定評價指標中要素的重要程度,故基于層次分析法計算出指標權重。
表1 京津冀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式扶貧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指標
表2 京津冀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式扶貧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遞接層次結構
目標層即為要解決的復雜問題,根據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分出6個一級指標層和13個二級指標層。在整個遞接層次結構中,相同層級的要素都歸屬于上一層級的內容,形成的遞接層級結構如表2 所示。
通過上述的研究,提出了京津冀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式扶貧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有效地解決目前對扶貧工作結果的評價問題,讓扶貧工作的完成效果更有公信力并且準確科學。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時刻關注新的政策出臺或新的技術出現,及時使用到評價體系的構建中。并且要做好審計的全程跟蹤,如果發現問題要及時對評價體系指標的設置進行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