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和鑫(西京學院)
作為當今制度經濟學當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的委托代理理論,在這一研究領域當中,主要的研究內容是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環境下,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如何通過設計一個最優的契約來對受托人進行激勵,以達到委托人期望的最終目標。這一研究領域包括很多其它學科的知識,包括信息決策、社會組織結構等,而在實際的應用當中,不同的領域對這一理論的使用也各具特點。
從根源上來說,只要其中一方的利益對于他人的行為有所依賴,在這樣的關系中就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更進一步說,在委托代理關系當中,對他方的行為而承擔一定的風險從而擁有對他方的監督權即為委托方,相反的,代理方就是不需要為自己所做的行為是否獲得經濟利益而負責的一方。
在經濟市場上,從委托代理理論的角度來看,獨立審計就是由委托人(企業的所有者)以減少代理成本為目的,通過聘任獨立的第三方審計人員來對受托人(管理者)對受托責任的履職情況進行審查確認;同樣的,代理人也會出于保障自己利益的目的,避免出現委托人調節其報酬的情況,也會主動要求獨立第三方對報告信息進行審查確認,以表明自己的盡職情況。獨立審計活動是為了提高企業整體價值而進行的,它是一種可以減少代理成本的外部治理活動。因此,現代的獨立審計制度是以企業當中的兩權分離委托代理關系而產生的。由此可以看出,獨立審計活動的產生主要是因為企業所有者需要對企業的管理者所提出的業績報告來進行審查以及評價。
在如今經濟市場上的現代企業以股份公司為主導,股份公司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兩權分離。這是由于企業的所有者大多受知識技能以及缺乏企業管理的經驗等因素的限制而選擇將企業的資產和管理權交給具備管理才能的人來進行經營,以期能夠獲得超過自己親自經營所能獲得的利益。這樣的兩權分離是建立在委托代理關系之下的,但是出于經濟人的假設來看,代理人有可能會采取以下行為來增加自身的利益:一、進行逆向選擇,代理人由于對企業經營進行實際管理,因此使得其有做出損害委托人利益來增加自身利益的行為的可能;二、沒有做到勤勉盡職,在委托人對企業管理缺乏監管的時候,代理人有可能會為追求自身利益而減少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盡可能的降低工作中出現風險的可能,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工作態度來應對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因此,這樣的委托代理關系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監督與激勵機制,以這樣的機制來規范雙方的行為,以達到互利共贏的結果。
在民間審計這一經濟行為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關系中,委托人的期望是審計人員所進行的審計鑒證活動出具的審計報告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其進行的經濟決策的正確性。但由于前面所說的,實際情況中會存在信息具有非對稱性,委托人往往并不能確保自己所進行的經濟決策所獲得的收益完全符合自己的預期效果。在近些年里,委托人對審計人員進行控訴的案件逐漸增多的情況也足以證明這一點。根據哈耶克的觀點,想要建立起一套更為有效的監督激勵機制,“或者將決策權留給信息的掌握者,或者與信息掌握者進行積極的合作”。基于這一認識,審計活動的委托人(如股東)或者把他要根據最終出具的審計報告所作出決策的權力交由進行審計活動的審計人員來行使,或者選擇與進行審計活動的人員來進行合作。在第一種選擇當中,審計人員不僅是審計活動當中的代理人,同時也會是根據最終的審計報告來行使經濟決策權的代理人。這樣機制是一種監督效果很弱但是激勵效果很強的機制,因為審計人員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會盡其所能地來確保審計信息的可靠性。但在現實當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存在,或者說,這樣的機制并沒有被當今的市場所認可。因此,我們只能選擇后面一種選擇:與進行審計的注冊會計師積極合作,從而達到激勵其確保審計報告有效性的目的。
在《憲法》中規定了審計機關由國務院設立,并對國務院下設的各個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收支情況以及國企等國有資產的財務收支進行審查。這就說明在國家治理體系當中,國家審計活動是由國務院向審計機關進行授權,代為行使國務院的公共監督的權力。
國家審計是對國家治理過程中出現的經濟問題進行檢查,審計的結果可以讓審計報告使用者能夠及時地發現政府部門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存在的潛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補救措施,從而能夠有效地規避風險和減少可能造成的損失。國家審計在國家治理體系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免疫系統”,是為了解決在國家治理的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而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在治理的過程中所要面臨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因此,國家審計也需要跟隨社會的發展來不斷進行完善,以滿足國家治理中不斷出現的新的需求。
由于國家審計需要對政府的權力職能部門進行審計,因此,在機構設置上,國家審計部門需要不低于其審計的職能部門的權力,這樣才能不受被審計單位的影響。因此,需要由國務院對審計機構直接進行委托,而在近年,國家主席出任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一職,這對于提高審計機構的地位有極大的影響,這也體現了由黨領導審計的思想。
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實施主體不同,內部審計的實施者和被審計者都是內部人員,這樣的情況下,被審計者對自身內部審計部門的設置、權限以及管理等情況較為熟悉,而審計實施者也對需要審計的部門和信息比較熟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但是審計工作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獨立性,內部審計活動的獨立性較弱。設置內部審計部門是為了進行自查,以降低出現問題的風險,同時希望能夠提高自身的效率。
在企業當中,企業的所有者與實際的最高管理層之間具有委托代理關系,而要實現企業的目標,任何一個企業內部都是有一定程度的分層管理存在,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上一層級的管理層就需要向下一個層級的管理者交付一定的權利與資源,同時還有一定的責任。通過這樣一層一層的交付,就形成了一個委托代理鏈。
把企業所有者與最高管理層之間的關系看做原始委托代理關系,在企業的實際管理當中形成的委托代理關系屬于派生關系。派生的委托代理關系是基于企業內部專業化的分工與合作來實現的,這也是企業能夠正常高效地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基礎,沒有這樣的委托代理關系,權力與責任就都會集中于最高的管理層手中,而這就需要最高管理層對于企業內部發生的所有活動事項都要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樣的企業毫無疑問是毫無效率的,最終會導致的結構也就是企業的目標無法達成。所有企業內部派生的委托代理關系是企業發展進步的階梯。
但是委托代理關系并不是都能夠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圖來實現的。出于人的人性特征來考慮,誰也無法保證能夠完全不犯錯誤,因而就出現了監督。企業所有者需要人對管理層進行監督,企業需要日常對自己內部事務進行監督,就出現了內部審計部門。由此來看,內部審計是受所有者委托來進行監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