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節,朱 穎,牛 茹,王金鳳,孫曉立,劉光旺
徐州市中心醫院,江蘇221000
脛腓骨骨折是骨科多發病及好發病,多由高能量暴力因素導致,如重物打擊、車禍及高空墜落等,導致病人活動能力受限,出現肢體腫脹及疼痛,嚴重影響其日常活動能力,使其生活質量顯著下降[1]。手術是脛腓骨骨折的常見治療手段,使得骨折端得以修復,恢復其正常功能,但手術創傷大,術后出現的疼痛感無法避免,延遲疾病恢復進度,使得病人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且術后需要較長的臥床休養時間,如護理不及時或護理不當,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對其預后極其不利[2]。因此,將治療與護理并重才能取得理想的康復效果。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穎的護理方式,其將經過醫學循證的護理方式與實際相結合,使得護理干預更加簡單明確,實施操作性強,可全程為病人提供全面且優質的護理服務,預防及減少一切對疾病康復不利的危險因素,促使病人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3-4]。因此,將集束化護理用于脛腓骨骨折早期腫脹病人中,取得滿意的康復效果?,F報道如下。
選取某醫院2018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80例脛腓骨骨折早期腫脹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過影像學方式確診為脛腓骨骨折;②年齡超過18歲;③既往無脛腓骨骨折手術史;④無溝通及意識障礙,可正常交流。排除標準:①病理性骨折;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③合并精神及意識障礙;④不參與研究,配合度不高,中途退出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組實施研究,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4~69(46.12±3.12)歲;骨折部位:上段骨折14例,中段骨折20例,下段骨折6例;骨折原因:車禍15例,跌倒傷12例,壓砸傷8例,機器絞傷5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5~70(46.15±3.15)歲;骨折部位:上段骨折15例,中段骨折20例,下段骨折5例;骨折原因:車禍14例,跌倒傷14例,壓砸傷7例,機器絞傷5例。兩組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具有良好的均衡性(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術前做好各項基礎檢查,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為病人提供安靜及整潔的住院環境,密切監測病人病情及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出現異常時及時上報,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加強飲食干預、藥物指導,通過健康宣教,使病人掌握更多康復知識。觀察組采取集束化護理:①體位護理。告知病人體位護理的重要性,指導其擺放正確體位,應用科室制作的骨科多功能護理枕,患肢下墊軟枕,使得患肢處于15~30°的抬高位;采用三點式抬臀法,即健側肢體、肩背部及雙肘部三點用力,將臀部抬高,離開床面,可預防壓力性損傷發生,促進肢體功能鍛煉。②冷療護理??剖腋牧贾谱鞯氖褂?0%乙醇溶液制作冰袋,插入環形布袋中,插袋式的設計可放置冰袋同時可以將肢體環形包圍,與患肢充分接觸,接觸面積大,容易固定,不易滑落,避免傳統冰袋的弊端,病人感覺安全、舒適。同時該布袋污染或者更換下一個病人使用時,只要將布袋清洗、打包后送供應室消毒。布袋可重復利用且清潔環保,符合消毒標準。改良后的冰袋和傳統冰袋一樣,在常溫下可保持4 h有效冷療,所以冷療依然采取常規48 h內持續冷療,每4 h更換冰袋1次。③濕熱敷護理。局部冰敷在骨折早期 48 h 內應用效果較顯著,48 h 后療效減弱。因此,在骨折48 h后改用50% 硫酸鎂濕熱敷直至手術,取2層紗布墊用硫酸鎂浸濕,濕度以不滴水為主,敷于腫脹肢體,外包保鮮膜,以免污染被服,紗布隨干隨換。④心理護理。術后恢復需要耗費較長時間,由于疼痛及肢體功能障礙使得病人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郁等,使其封閉自我,不愿意與外界交流。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及時掌握病人的情緒變化,積極與其溝通,明確其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制定適宜的心理疏導方式,告知病人排遣負面情緒的方式,使其明白積極的心理情緒有利于疾病康復,可通過看書及聽音樂的方式,轉移病人注意力,鼓勵病人多參與集體活動,增強其疾病恢復的信心。⑤疼痛護理。對病人的疼痛情況加以評估,如術后3 d出現進行性疼痛感,可能發生術后感染,需要及時告知上級醫師,并遵醫囑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護理人員需要注意固定工具的松緊度及患肢的血液循環情況,如出現肢體腫脹,需放松夾板,將病人肢體適當抬高。對于出現輕微疼痛的病人,通過聽音樂的方式,使其疼痛情況得以緩解,對于疼痛劇烈的病人,根據其具體情況給予止痛藥。⑥飲食護理。注意膳食搭配,多食用新鮮的蔬菜瓜果,多食用蛋白質含量高的魚肉、豆類食物及瘦肉,切忌食用油膩及酸辣食物,以纖維含量高的食物為主,多補充鈣元素含量高的食物,促進骨折端愈合。⑦功能鍛煉。術后早期實施被動訓練,進行踝關節旋轉及踝泵運動,在床上進行肌肉伸縮運動,提升其肌肉張力,練習10次為一組,共練習4組。進行肌肉被動訓練,從遠端到近端,按摩腓腸肌、股二頭肌及股四頭??;術后1~2周,實施主動訓練,進行腓腸肌、股二頭肌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10次為一組,共練習4組;術后3~4周骨痂形成后,主動進行足踝關節背屈運動,抬高腿部并進行蹬床運動。
①疼痛評分:入組時、入組4 d后采用國際疼痛度劃分標準,將疼痛劃分為10級,級別越大,疼痛越嚴重。0~10級表示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病人疼痛越嚴重。②骨折康復有效率判斷標準:優為病人骨折愈合,未發生感染,恢復正常行走能力,行走時無痛感。良為病人骨折愈合,伴有輕微感染情況,步態正常,但行走伴有輕微疼痛;一般為病人骨折愈合,存在中度感染,跛行且行走時疼痛顯著。差為病人骨折愈合不全,感染嚴重,無法脫離拐杖行走,跛行嚴重。康復優良率為前兩項之和。術后10 d進行評估。③并發癥發生情況,如下肢深靜脈栓塞、關節僵硬及壓力性損傷等情況。術后10 d進行評估。
采用SPSS 20.0軟件系統,兩組疼痛評分采用t檢驗,兩組康復總優良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康復有效率比較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手術是治療脛腓骨骨折的有效手段,能幫助固定骨折端,促進肢體功能恢復,但手術作為侵入性操作的一種,導致病人患肢出現腫脹情況,伴隨劇烈的疼痛感,不僅易引發各種負面情緒,影響病人的睡眠及食欲,還會影響病人的依從性,使其恢復進度減緩,不利于疾病的預后[5]。因此,加強對疼痛的護理十分關鍵。集束化護理的實施通過醫學循證,解決病人確實存在的問題,為其提供針對性且科學性的護理服務,通過對病人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采取適宜的疼痛干預方式,不僅實現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還能有效緩解疼痛[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前后疼痛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組間比較分析顯示,觀察組疼痛評分下降幅度較對照組更顯著(P<0.05),說明集束化護理注重病人的主觀感受,通過心理干預、轉移注意力及藥物干預等多種方式,滿足不同病人需求,取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
對病人進行功能鍛煉,根據病人的不同恢復程度,早期以被動鍛煉為主,按摩其肢體,促進血液循環,后期以主動訓練為主,使得病人的肌力逐漸恢復,活動能力得以提高,根據其耐受力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促使病人肢體功能得到良好鍛煉[7-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康復有效率為85.00%,顯著高于對照組65.00%的康復有效率(P<0.05),可見集束化護理注重功能鍛煉,將心理護理與功能鍛煉相結合,鼓勵病人持之以恒,配合訓練,能加快恢復進度,使得病人依從性得以提升,發揮更佳的護理效果[10]。
通過表3可知,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7.5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50%(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集束化護理較為全面,心理護理的實施使得病人擺正心態,促使護理工作順利進展;體位護理,骨科多功能護理枕的使用,提高了病人舒適度,保證病人安全,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冷療護理,改良后的冰袋因為可塑性強、貼合體表且易于固定,所以在保證冷療效果的同時又能減輕病人的不舒適感;濕熱敷護理,消腫及止痛效果滿意;術后功能鍛煉,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少下肢靜脈栓塞的發生[11]。
綜上所述,針對脛腓骨骨折早期腫脹病人,采用集束化護理能有效改善病人疼痛,減少并發癥,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