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晶,周佩如
1.暨南大學護理學院,廣東510632;2.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近年來,全球人口呈現老齡化發展趨勢,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2012年全球共有5 600萬人死亡,其中因患慢性病死亡人數達3 800萬人,比例高達近68%[1]。根據國務院頒布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2]顯示,我國目前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6.6%,由慢性病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近70%。因此,疾病預防保健和健康管理對改變慢性病患病現狀而言尤為重要,而在慢性病形成過程中,社會因素占10%,環境因素占7%,遺傳因素占15%,醫療條件占8%,生活行為方式所占比例高達60%[3],可見,生活行為方式與慢性病的發病率關系尤為密切。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技巧模型)是1992年由Fisher等[4]提出,已被廣泛用于各種慢性病病人建立良好的健康信念和改善其健康行為,以及減輕慢性病病人及其照顧者負擔。該理論發展成熟、應用廣泛但少見相關綜述,因此,本研究對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進行概述,并基于國內外文獻回顧,探討在慢性病病人疾病管理方面的應用現狀,以期為慢性病病人護理的健康行為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20世紀80年代,艾滋病迅速蔓延,亟須實現快速、自愿、持續的行為改變,以保護個人和公眾健康[5];艾滋病流行早期,已有社會心理學家運用社會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對了解、預測和預防艾滋病的風險行為做出了貢獻[6-7]。健康信念模型(HBM)被認為是健康行為改變理論的基礎模型,但Fisher等[5]發現與早期大多數艾滋病預防行為模型一樣,此模型有3個局限性,模型結構之間的關系不明確,很少為干預措施的制定和評價提供明確的概念和方法指導,也沒有明確反映艾滋病預防信息和行為技巧的需求。為有效預防艾滋病提供概念和方法論基礎,完善現有艾滋病預防行為模型,Fisher等[4]首次在1992年研究提出預防艾滋病的信息-動機-行為技能模型,而基于此模型的干預研究已被證明在促進不同人群中艾滋病風險降低、行為改變和減少危險性行為方面是有效的[8]。近年來,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已被廣泛應用于慢性病健康教育領域中[9]。
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將所有可能影響健康行為的因素歸納為信息、動機和行為技巧3個組成部分,而模型中的每個要素都是健康行為改變的必要條件[10];在該模型中,信息是實施健康行為的重要基礎條件,動機包括個人動機(對個人實施健康促進行為的態度)和社會動機(對制定健康促進行為的社會支持的感知),行為技巧則由實施行為的個人客觀技能和完成行為的自我效能感組成[11];該模型明確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行為技巧可直接影響行為改變,而信息和動機則作為中介因素通過行為技巧間接影響目標行為改變。此外,當不需要復雜的行為技能來執行健康促進行為時,健康促進信息和動機可能會直接影響健康促進行為改變[12]。
2.1.1 高血壓
高血壓病人治療期間配合有效護理干預對提高病人依從性、改善血壓控制水平有良好作用[13]。李捷等[14-15]將90例社區老年高血壓病人隨機分組,干預組實施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電話短信教育干預方案,對照組實施普通電話短信教育干預方案,其中,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中的動機干預采取動機性訪談的方法。結果發現,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電話短信教育可提高社區老年高血壓病病人的自我效能水平,且明顯優于單純的電話短信教育。尚小巧[16]將基于常規護理的標準化溝通模式聯合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護理干預應用于妊娠期高血壓病人護理中,研究發現可顯著調控血壓水平,提高陰道分娩率。綜上所述,在研究設計健康行為干預措施方案時,可將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與其他相關的理論和工具相結合,以期達到更好的干預效果。
2.1.2 腦卒中
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在腦卒中研究領域中主要應用于腦卒中后康復期的行為干預,卒中康復是經循證醫學證實對降低腦卒中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而早期康復訓練能夠加速康復進程,減輕功能上的殘疾,節約社會資源[17]。因此,提高病人依從性對腦卒中后病人的疾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紀玉桂等[18]研究結果表明,應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對腦卒中病人進行康復訓練指導,可以提高病人康復訓練的依從性,促進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趙宏宇等[19]對腦卒中病人采用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延續護理模式,結果顯示,能提高腦卒中病人出院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存質量,為開展延續護理提供了參考依據。袁俊等[20]在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人中應用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護理干預,能改善病人吞咽功能,有效提高病人的護理效果及生活質量。其中,在紀玉桂等[18-19]的研究中,均利用相關問卷收集病人對疾病信息的需求,從而進行個性化的信息干預,而袁俊的研究中并未進行詳細的描述,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干預方案中,定向性的信息干預是否會對干預效果造成差異影響,值得在未來的研究中進行探討。
2.1.3 冠心病
冠心病病人需要長期的治療和護理,病人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治療依從性低導致療效較差甚至導致病人死亡[21]。Zqrani等[22]評估了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干預措施在接受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病人中促進依從性的效果,并評估了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各變量與依從性之間的關系,結果證實,與對照組比較,接受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干預的病人在信息和動機方面改善顯著,而在行為技能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分配給行為技能的時間不足有關。陳麗萍等[23]將80例用藥不依從的住院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和隨訪,試驗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對病人實施為期6個月的干預,干預后試驗組的用藥知識、用藥依從意愿、用藥依從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
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方面主要運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穩定期的肺康復的行為干預中。姚晶等[24]研究表明,應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護理干預可提高病人對 COPD 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改善病人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葉瑞英等[25]將120例COPD病人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 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教育模式,觀察組采用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采用自行編制的COPD 知信行調查問卷對知識、信念與行為水平進行評分,結果顯示,觀察組知識、信念與行為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康復訓練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在信息干預方面,葉瑞英等[25]采取了COPD健康問題卡和健康手冊相結合,讓病人完成自我解答以學習相關知識,相比于給病人發放健康手冊更具有主動性;在動機干預方面,姚晶等[24]采取了動機性訪談,葉瑞英等[25]采取了同伴支持誘導;而在行為技巧干預方面,姚晶等[24]主要是通過院內指導培訓和出院后的網絡宣教和隨訪評估,葉瑞英等[25]則采用案例分析與情景模擬教育進行指導。可見,不同的研究在信息、動機和行為技巧干預方面所采用的方案不全相同,在未來應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進行護理干預時,可采取最適合的方法或嘗試采取多種方法結合,從而達到更好的干預效果。
國內外現有較多將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應用于糖尿病病人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血糖控制[26]、糖尿病足護理[27]、用藥依從性[28]、自我管理[29]、飲食干預[30]。高巖等[31]以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為指導,將200 例住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足病人分為觀察組100 例和對照組100 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及出院隨訪,觀察組應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實施院內外的護理干預,包括定向性的信息干預、動機性訪談,以及通過圖文、視頻、微信、家庭隨訪、門診復診等多種形式提高病人行為技巧;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病人自我管理行為能力和生存質量得到有效提高。Nelson 等[32]對糖尿病用藥依從性障礙的相關論文進行了回顧,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構建了糖尿病用藥依從性障礙的評估模型,對237例2型糖尿病病人進行調查性研究,結果分析得出較低的健康素養與較高的依從性障礙得分相關,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服藥依從性障礙模型解釋了糖尿病藥物依從性潛在結構中44%的變異,因此,可采用此模型來識別和解決病人堅持用藥的障礙,從而提高病人服藥依從性。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已經被證明在糖尿病多個領域的應用是有效的,但導致健康行為改變的關鍵因素仍然不清楚,如何有效地應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仍然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癌癥病人的功能鍛煉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降低焦慮、抑郁水平以及并發癥發生率。謝軍等[33]以喉癌行全喉切除術的112例病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6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康復護理,結果顯示,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喉癌病人全喉切除術后食管發音的療效,促進言語康復,降低病人的焦慮、抑郁水平,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董蓓等[34]以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聯合聚焦解決模式為理論框架,選取123例原發性大肝癌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1例)與觀察組(62例),分別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干預和信息-動機-行為技巧聯合聚焦解決模式進行干預,結果表明,干預后觀察組出院時、出院后15 d的生活質量、自我效能感、心理狀態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為評估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護理干預對鼻咽癌放療病人的影響,李淑民等[35]將200例鼻咽癌放療病人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各100例,研究表明,干預組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康復鍛煉依從性均得到明顯提高,同時,并發癥發生率也相應降低。
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作為非常有價值的理論依據和應用工具,可以為慢性病做好預防、保健,提高健康行為的依從性。雖然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受到國內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研究大多僅采用基于該理論的健康教育作為干預方式探究慢性病病人對疾病危險因素的認知或有針對性的信息、動機和行為干預,所研究的干預方案和內容不夠深入,未能對干預過程中導致健康行為改變的關鍵因素進行探究和評價。建議應用該理論于慢性病預防保健時,分析干預過程中導致健康行為改變主要因素之間的差別,對特定人群形成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避免對時間和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可經過有效評價后構建科學完整的臨床應用方案;此外,在應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設計健康行為干預措施方案的同時,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或者與其他相關的理論和工具相結合,以期達到更好的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