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連珍
清遠市人民醫院,廣東 511500
跌倒是指突發、不自主的、非故意的體位改變,病人跌倒在地或是更低平面,使得病人遭受更大傷害[1]。在住院病人中,因其受到治療環境、病情等因素影響,跌倒發生率遠高于普通人群[2]。防跌倒等事件的發生是護理中的重要課題,同時也已經納入我國三級綜合醫院的評審[3]。目前,國內針對院內跌倒的研究課題,主要有病人跌倒預防、跌倒管理模型[4-5]等調查與分析,分析跌倒病人案例中存在的高危因素。但對于防跌倒實踐體系的運行情況缺少相關評估研究,預防體系的完善也存在差別,本研究運行預防病人跌倒的評估、不良事件上報信息平臺、監管的規范化實踐體系(APS),以有效降低跌倒發生率,挖掘APS防跌倒體系運行效率與病人跌倒相關性,以期為高危跌倒病人的早期識別并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現將本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將2019年1月—12月在我院腦科三區及其他科室接收的60例老年病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46~73(63.2±3.2)歲;并發心血管疾病者21例,并發糖尿病者17例,并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16例,其他6例。
所有科室內病人實施常規防跌倒護理,即當病人入院后,護士為病人耐心介紹病區環境; 對病人進行常規防跌倒健康教育,同時,設置防跌倒警示牌,并告知病人及家屬做好相關預防措施;加強巡視,及時解除發現的危險因素。腦科三區及其他科室在防跌倒分級管理的情況下,實行APS規范化防跌倒實踐體系[6]。具體方法:病區內成立APS規范化防跌倒實踐管理體系項目執行小組,由護士長及若干名骨干組成,護士長任組長。A(評估,assessment):病人入院后采用《防跌倒/墜床風險評估單》進行跌倒風險評估[7],總分<25分為低風險,總分25~44分為中風險,低、中風險需每周評估1次,總分≥45分為高風險,高危險病人需每3 d評估1次。若病人存在轉科、治療變化、病情加重(醫囑下病重、病危)時,需再次評估。P(信息平臺,platform):利用院區內已有的辦公系統,從而將護士及信息平臺整合資源,防跌倒體系成員能夠及時查看可能存在的問題,以便進行處理。S(監管,supervise):病區內對防跌倒情況,采用分級管理、層層落實、現場督導等形式,將信息平臺內反饋的結果進行處理。
定期對APS規范化防跌倒實踐體系進行量表評估,該評估由本項目質控小組進行操作[8]。量表包括評估及時度、健康宣教、信息填報、監管情況、流程規范5個維度,共計25個條目,各條目評分分別為1~3分,總得分為25~75分。評分標準:流暢為60~75分; 一般為40~59分;較差為39分及以下。
主要包括APS體系運行評分、病人跌倒發生率等指標。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定量資料比較中防跌倒知識評分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對護士護理質量評分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定性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等級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9年4個季度APS體系運行評分呈逐漸增高趨勢:第一季度45.3分,第二季度53.1分,第三季度61.2分,第四季度63.5分。
采用單一樣本Kolmogorov-Smirnov檢驗APS體系效率與病人跌倒發生率分別進行正態性檢驗,數據見表1。結果表明P<0.05,不服從正態分布。

表1 Kolmogorov-Smirnov檢驗 (n=60)
采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檢驗APS體系運行效率與病人跌倒發生率的相關性,結果表明APS體系運行效率與病人跌倒發生率呈負相關(r=-0.318,P<0.001)。
采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評價院內不同科室中APS體系運行效率與病人跌倒發生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腦科三區及其他科室采用APS體系運行效率與病人跌倒發生率均呈負相關。見表2。

表2 不同科室APS體系運行效率與病人跌倒發生率相關性
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跌倒損傷已經是對老年人健康的巨大威脅,尤其是針對存在基礎疾病的病人,輕度時造成皮膚挫裂傷、肌肉韌帶拉傷,重度情況下可能導致病人骨折、顱腦外傷甚至死亡,也可能導致病人出現嚴重并發癥,影響病人康復進程,甚至病情加重[9]。防跌倒是對住院病人進行護理管理的重要內容,跌倒具有多種危險因素,但通過積極干預手段,能夠做到有效預防[10]。
APS規范化防跌倒實踐運行體系是嚴格參考JCI評審標準制定,以實施規范化、系統化跌倒預防管理體系,針對住院病人防跌倒的組織管理、評估與執行、質量監控等環節,進行環境評估,及時找出環境中潛在危險因素,積極處理,并對所有可能出現的跌倒情況進行初次評估、持續評估、重新評估,堅決降低住院病人跌倒、墜床風險[11]。
本研究結果表明,APS體系運行效率與病人跌倒發生率存在負性相關關系,說明在住院病人中積極推行APS規范化防跌倒體系能夠降低病人跌倒發生率。采用APS規范化防跌倒體系,能夠有效梳理院內科室中防跌倒的體系,合理規范流程,增強病人健康教育效果,增強過程性監督及信息反饋,合理配置醫護資源,從而有效預防病人跌倒,提升病人治愈率。在經濟效益上,APS規范化防跌倒體系運行,一定程度上加快病床周轉,提高院內收入,產生經濟效益。在社會效益上,規范化預防跌倒,提升病人治療效果,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期間跌倒等問題,更充分利用醫療資源[12],提高病人滿意度。
根據院內不同區域,腦科三區采用APS規范化防跌倒實踐體系,其運行效率與病人跌倒發生率呈負相關,說明在院內多個科室內進行規范的APS體系運行能夠積極預防病人跌倒情況。分析原因可能腦內科是病人跌倒發生的高危區,在原有醫療資源投入程度下[13],采用進一步規范的防跌倒體系建設,更能夠積極抓住病人跌倒發生率降低的積極影響。
腦科三區老年病人比例較高,年齡偏大,多伴有基礎疾病或是其他相關并發癥等;且病房內可能存在的水漬、雜物等環境問題,健康宣教不到位等環節問題,等級報告不及時等流程問題,評估單填寫問題等,這些均可能會導致病人出現跌倒、墜床等意外出現[14]。因跌倒、墜床等不利因素導致病人住院時間延長,病情加重,可能會增加病人及家屬經濟負擔,同時又造成醫療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若要預防病人跌倒,從而縮短病人住院時長,提高治療效果,要求科室及醫院需要進一步積極提升院內科學管理水平以及醫療、護理水平,加強病房內部流程管理及人員配合和協調,采用多種有效手段提高醫護人員積極性,降低錯評、漏評等行為。積極在腦內科推行APS規范化防跌倒體系,能夠降低跌倒發生率,縮短病人住院時間,防止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因素[15]。
綜上所述,通過運行APS規范化防跌倒平臺體系,對科室內存在跌倒風險的病人起到提示作用,護理人員對跌倒風險評估的及時性提升,高危行為管理效率提升,信息化管理跌倒風險,降低病人跌倒發生率,且數據結果也證實APS運行體系的效率與病人跌倒發生率呈負相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