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瑩瑩 李云慧
感染性疾病屬兒科常見病發類型,包括細菌性感染、支原體感染及病毒性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是指患者于診療期間因免疫力、體質欠佳,使其他疾病侵襲誘發感染,由于其致病機制不同,感染后所表現的癥狀及診療方式亦不同,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旨在因細菌侵襲人體所引發的疾病[1]。現階段,臨床對感染性病癥多采取血常規檢驗,然而該方式極易受一系列因素影響致使檢查結果精準性下降,比如溫度、藥物等,進而使推廣受阻[2]。細菌性感染病癥檢驗一般由細菌培養進行確診,因培養周期耗時較長,無法對疾病實施早期診斷。有關資料顯示,全血CRP 能夠進行體內感染源的有效判斷,為感染性疾病診斷及后期診療奠定基礎[3]。本研究對2018 年5 月~2020 年6 月接治的患者實施研究,分析其血常規及全血CRP 檢驗結果,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 年5 月~2020 年6 月本院接治的64 例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男36 例、女28 例;年齡5 個月~10 歲。納入標準:滿足《兒科學》中對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判定標準;患者及家屬同意研究,且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執行;無重大認知障礙者。排除標準:近期行其他藥物診療者;重癥軀體性疾病;并發肝腎功能障礙;先天性心臟病;病毒性肝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血常規、全血CRP 檢驗。
1.2.1 儀器選擇 采用五分類學儀器邁瑞BC6900、定標液及相關原裝試液、質控品、全自動特定蛋白即時檢測分析儀(上海奧普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型號:Ottoman-1000)、定標液及原裝試液。所有儀器必須符合既定要求,室內質控理想,試劑未過期。
1.2.2 檢查方法 采集靜脈血2 ml,通過邁瑞BC6900五分類血液分析儀實施檢測,同時采取供血素、沖洗液進行血液的分析,按步驟嚴格操作;借助全自動特定蛋白即時檢測分析儀及相應配套試劑進行CRP 指標的測定,并將數據詳細記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檢測分析患者WBC 及CRP 水平。針對單一血常規、全血CRP 及聯合檢驗的陽性檢出率予以對比分析。判定標準:血常規陽性標準:WBC>(4~10)×109/L;全血CRP 陽性標準:CRP>10 mg/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WBC 及CRP 水平分析 患者WBC、CRP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參考數值。見表1。
表1 患者WBC 及CRP 水平分析 ()

表1 患者WBC 及CRP 水平分析 ()
2.2 單一血常規、全血CRP 及聯合檢驗陽性檢出率對比 聯合檢驗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單一血常規、全血CRP,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2.976、9.578,P=0.000、0.002<0.05)。單一血常規檢驗陽性檢出率與單一全血CRP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98,P=0.585>0.05)。見表2。

表2 單一血常規、全血CRP 及聯合檢驗陽性檢出率對比(n,%,n=64)
細菌性感染性疾病可致機體發生呼吸道感染,重癥者亦有腸炎、肺炎等表現,有關資料表明,如若患者遭受細菌性感染,其體內會有一種特殊的成分被檢測出來(蛋白成分),可與機體肺炎鏈球菌形成效應,而此種成分被視為CRP[4,5]。CRP 屬非特異性反應蛋白,多經肝細胞合成而來,受白介素及腫瘤壞死因子等炎性因子調節。一般情況下,CRP 水平處于相對較低的狀態,當人體受外界刺激后產生應激效應,亦或是形成炎性反應后,機體CRP 分泌進程表現異常,基于炎性反應作用下,肝臟會促進CRP 大量合成,進而提高其水平[6]。同時CRP 為敏感性炎癥指標,起病6 h 左右即可測定出其水平升高,于24~48 h 達到峰值,炎癥嚴重程度與感染程度呈正比關系。相關研究指出,CRP水平<99 mg/L、但>10 mg/L 時,考慮是淺表性感染或是局灶性感染;而CRP>100 mg/L 時,考慮是侵襲性感染亦或是膿毒癥。此類檢測穩定性及準確性較高,其不會受性別、年齡及有無貧血等影響,檢測流程簡單,所檢出結果相較于WBC 特異性明顯較高。因其屬炎癥標識物之一,對感染及炎性反應均有一定積極作用,受到臨床及患者一致認可。全血CRP 具檢測快捷、簡單及靈敏等特點,所檢結果不會遭受血壓、呼吸等指標影響,所以于細菌性感染性病癥中具理想診斷效果[7,8]。
實踐指出,CRP 于感染性疾病中靈敏度可達90%以上,但并不是說僅僅當機體有細菌感染表現時會致CRP 水平升高[9]。一些心血管疾病、腫瘤及免疫性疾病均會使CRP 水平升高,所以,單一采取CRP 診斷誤診風險較高,而這也是臨床依據CRP 水平進行有無炎癥效應的判斷主要指標。文獻指出,相比于病毒性感染性病癥,CRP 于細菌性感染病癥中陽性檢出率明顯提高,且CRP 定量值較高,考慮與高靈敏度有關[10-12]。本次研究結果示,單一血常規檢驗陽性檢出率與單一全血CRP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醫學不斷發展,細菌性感染性病癥診斷技術逐漸趨于完善,全血CRP 協同血常規檢驗已成感染性病癥診療工作有效手段。此次研究中,患者WBC、CRP 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參考數值。聯合檢驗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單一血常規、全血CRP,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聯合檢驗能夠大幅度提升疾病檢出率,為后期臨床制定診療方案提供有力依據。另外,有關文件明確指出,世界上沒有一個生物標識物是絕對特異及敏感的,不能僅憑借某一生物標識物變化進行疾病的最終診斷,需綜合考量,結合患者臨床實際表現、實驗室結果做出判斷。WBC 協同CRP 檢驗對細菌性感染亦不能確診,所以,臨床還需采取鑒別診斷,使臨床檢查結合于實驗室檢驗,當二者同時有未升高表現,需做進一步的判斷,如CRP 升高但WBC 為正常水平,此時應對患者自身體質及CRP 水平升高程度實施考慮,同時考慮炎性反應性、WBC 等;CRP 升高且WBC 升高,此時則要對測定時間進行分析,炎癥6 h 后CRP 伴顯著變化,建議一段時間后復查[13,14]。
綜上所述,細菌性感染性疾病采取全血CRP 配合血常規檢驗效果理想,于細菌性感染性病癥篩查中具重大指導意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