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亞平
最近這幾年臨床的檢驗技術在不斷的發展,臨床在對相關感染性病癥或者對人群進行健康體檢的時候做好病原微生物的檢驗工作是反映人體相關指標的一個重要的方式[1]。特別是對一些存在感染的患者,機體會因為存在細菌、真菌、寄生蟲或病毒等相關病原微生物感染導致存在著一系列的病癥,感染的范圍相對廣泛,而且具有較強的危害性[2]。所以對檢驗對象進行病原微生物標本的檢驗工作是臨床上十分重要的一項環節,但是對病原微生物的檢驗標本不同也常常會存在著不同的檢驗差異性,所以本文主要針對于不同病原微生物在臨床檢驗當中的陽性率差異進行相關的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100 例到本院進行治療的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另外選擇同期10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49 例,女51 例;年齡22~76 歲,平均年齡(45.82±17.55)歲;菌血癥20 例,呼吸道感染20 例,泌尿系統感染20 例,腹腔感染20 例,胃腸道感染20 例。對照組中,男52 例,女48 例;年齡21~77 歲,平均年齡(46.28±16.8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的研究病例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可,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本文所有的觀察組研究對象均為到本院進行治療的感染病例,對照組研究對象均為到本院進行體檢的健康人;②本文所選擇的研究對象年齡均≤80 歲;③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觀察組研究對象排除沒有感染的病例,對照組研究對象排除存在各個系統感染的病例;②近2 周內應用過抗生素進行抗感染的研究病例;③無法對標本采集配合的研究對象;④因多種原因不能完成研究工作而中途退出研究組的病例。
1.3 方法
1.3.1 標本采集 本文所有不同系統的感染者均全部采集血液標本、痰液標本、尿液標本、腹水標本、大便標本,具體采集工作如下:①血液標本:抽取發熱調查對象血液標本8 ml 打入血培養瓶內及時送檢。②痰液標本:對調查對象進行痰液采集,要求研究對象將痰液直接吐到無菌干燥的帶蓋容器中,容器的容量大約為1 ml,方便及時的送檢。③尿液標本:選擇清潔的中段尿液,將采集所得的尿液標本進行及時送檢,保存的話應在常規室溫之下進行保存,需要注意保存的時間≤2 h。④大便標本:使研究對象在自然排便的時候進行采集,收集大便量大約2~3 g,最好在研究對象的不同糞便部位加以采集。⑤腹水標本:在無菌條件之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穿刺,抽出腹水大約5~10 ml,將相關標本作為采集標本,采集以后在無菌試管中放置,或與抗凝劑進行混合,做到及時送檢。
1.3.2 標本的檢驗 本文標本檢驗所應用的儀器為:VITEK 2 Compact System,試劑為相配套的試劑。所有研究對象的標本檢驗時,應根據標本的差異,按照嚴格的操作原則來實施。在進行標本的運送和處理的環節,要做好相關的保護工作,積極的防止污染情況出現。在進行接種培養的過程當中,要嚴格的執行規范的操作和無菌原則,對檢驗的步驟應逐級的進行控制,要做好溫控工作和記錄,菌落的技術方法要嚴格的予以控制,空白對照實驗應進行嚴格的規范和防控,以此來控制標本的質量,提升檢驗的準確性。
1.4 觀察指標 ①統計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的微生物標本檢驗的陽性率的差異。②統計觀察組內不同系統病變的群體的微生物標本檢驗的陽性率的差異。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微生物標本檢驗的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痰液標本、血液標本、腹水標本、尿液標本和大便標本等方面檢驗的陽性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組不同系統感染的不同標本陽性率比較 菌血癥患者的血液標本陽性率高于其他標本;呼吸系統感染患者痰液標本的陽性率高于其他標本;泌尿系統感染患者尿液標本的陽性率高于其他標本;胃腸道感染患者的大便標本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標本;腹腔系統感染患者腹水標本的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標本,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微生物標本檢驗的陽性率比較[n(%)]

表2 觀察組不同系統感染的不同標本陽性率比較 [n(%)]
臨床對于相關感染等病癥進行診斷的時候要積極的為患者進行病原微生物的檢查,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檢驗的陽性率,以便于采取有效的方法積極的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為臨床病癥的治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3]。但是在進行相關病原微生物檢查的過程當中,檢驗的陽性率一直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所以在進行檢驗過程中應努力提升對病原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并提升檢驗的準確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為患者的病癥治療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和手段[4,5]。所以本文針對于此研究對不同病原微生物進行檢驗時陽性率之間的差異,并分析其對患者病癥治療所提供的依據和指導建議。
通過對本文結果進行分析能夠看出,觀察組患者在痰液標本、血液標本、腹水標本、尿液標本和大便標本等方面檢驗的陽性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能夠說明,出現感染的病例患者在進行檢驗時,檢驗的陽性率明顯要比未出現感染病例的陽性率更高,因此表明,對感染的患者進行積極的病原微生物檢驗,可有效的在標本當中發現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就能夠為臨床的治療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而本文的結果還顯示,菌血癥患者的血液標本陽性率高于其他標本;呼吸系統感染患者痰液標本的陽性率高于其他標本;泌尿系統感染患者尿液標本的陽性率高于其他標本;胃腸道感染患者的大便標本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標本;腹腔系統感染患者腹水標本的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標本,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系統感染的患者在進行病原微生物檢驗的時候,不同標本檢驗出的陽性率之間存在差異。因此也提示我們在進行臨床檢驗的過程當中,要根據患者病情所表現出來的癥狀確定患者感染所在的系統,然后抽取相針對性的標本進行檢驗,能更好的提高檢驗的效率,這種檢驗更具備針對性,也可以更加的縮短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所花費的時間。
綜上所述,臨床上出現感染的病例進行病原微生物的檢驗陽性率高于未出現感染的病例,而不同系統患者在進行病原微生物標本檢驗的時候其陽性率存在著各自的差異,臨床應根據患者出現感染的具體系統來合理的確定檢驗的病原微生物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