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慧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慢性疾病之一,其發生率高且病程相對漫長,無法得到徹底根治,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目前臨床高血壓治療普遍存在患病率高及就診率低的局面,無法保證其疾病控制狀況,一旦患者自身用藥知識不全、用藥依從性過差及自我保健意識不佳則直接影響其疾病治療效果[1,2]。如何在疾病治療期間給予正確的用藥指導,得到越來越多從業人員的關注及重視。除樹立正確的用藥意識外,培養患者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保證用藥效果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同時,臨床藥劑師個人水平與患者日常用藥情況間存在著密切聯系,需要藥劑師充分發揮自身所掌握理論知識的作用,積極組織疾病健康宣教,能明顯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4]。鑒于此,本文將本院于2018 年8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104 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重點探究臨床藥學服務對高血壓患者用藥合理性及依從性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9 月本院收治的104 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臨床有關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并且均于知情條件下簽署實驗同意書,排除失語、合并精神疾病及合并傳染性疾病者。采用隨機盲選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2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7∶25;年齡41~79 歲,平均年齡(58.41±6.87)歲。觀察組52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8∶24,年齡42~78 歲,平均年齡(58.42±6.5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用藥干預,觀察組患者實行臨床藥學服務。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用藥干預,即:遵循心腦血管常規用藥干預流程,指導患者遵循醫囑按時定量口服藥物,協助患者標明用藥時間、用藥劑量及用藥類型,幫助其快速掌握高血壓檢測儀的使用方法。觀察組患者實行臨床藥學服務,具體內容如下:①醫院交由護師、藥劑師及主治醫師共同組建臨床醫學服務干預小組,分別肩負起監督患者住院時期日常用藥、血壓測量及健康宣教的工作職責,耐心解答患者的內心疑慮,向患者提供藥學技術及用藥等方面指導服務,進一步細化臨床藥學服務的工作任務。②相關醫務人員必須結合藥動力學、藥效學及藥劑學等基礎理論知識,明確規定患者晨起早上7:00 空腹口服長效抗高血壓藥物或早上7:00 及下午4:00 分別口服中短效抗高血壓藥物,對于晚間時段血壓上升的患者則適當調整長效藥物的口服時間,盡量于臨睡前增服1 次。③針對夏季血壓下降且高血壓始終處于2 級內的患者,則嚴格控制其用藥劑量,針對冬季血壓上升明顯的患者則制定聯合用藥方案或適當增加用藥劑量,尤其是>2 級的患者多多關注其用藥情況,針對偶爾出現低血壓的患者則合理控制用藥劑量及運動強度,預防出現戶外運動強度過大的情況。④護理人員叮囑患者抗高血壓藥物不得與抗糖尿病藥物同時間服用,尤其是需要聯合應用抗高血壓藥物及肝藥酶誘導劑或抑制劑時,適當調整抗高血壓藥物的使用劑量,并且口服多種抗高血壓藥物期間,側重于監測患者心臟及血壓等各種指標。⑤醫務人員向患者全解介紹每一種藥物的常見用藥不良反應,普及相應的處理措施,針對已出現不良反應且情況嚴重的患者則及時暫停用藥或更換其他類型藥物,有助于消除其不良反應,如以干咳嚴重且合并高鉀血癥的患者為例,不得使用保鉀利尿劑或血管緊張素2 型受體阻斷劑;以心率>50 次/min 的患者為例,嚴格控制β 受體阻斷劑的使用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用藥不合理事件發生情況,包括輸液順序混亂、給藥或間隔時間不足、特殊劑型藥物使用不當及注射液滴注速度過快。②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判定標準:患者主動接受藥物治療,且遵循醫囑按時定量用藥復診,為完全依從;主動接受藥物治療,且忽略醫囑,偶爾不按時定量用藥及復診,為部分依從;不接受用藥治療,且完全忽略醫囑,不按時用藥、不復診,為不依從[5,6];總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心律失常、咳嗆、惡心嘔吐、呼吸抑制。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用藥不合理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用藥不合理事件發生率的3.8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0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不合理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n(%)]
2.2 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比較 對照組用藥總依從率為75.00%,其中完全依從15 例、部分依從24 例、不依從13 例;觀察組用藥總依從率為92.31%,其中完全依從22 例、部分依從26 例、不依從4 例。觀察組用藥總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696,P<0.05)。
2.3 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23%,其中心律失常4 例、咳嗆3 例、惡心嘔吐2 例、呼吸抑制1 例;觀察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7%,其中心律失常1 例、咳嗆1 例、惡心嘔吐1 例。觀察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08,P<0.05)。
目前,臨床尚未出現根治高血壓疾病的藥物及方法,而跟隨疾病演變發展,不同程度上損害機體內腎臟結構及基礎功能,極易出現腎小球及腎小管缺血的情況,造成重要臟器病變。同時,高血壓發生后往往需要長期不間斷用藥治療,一旦出現藥物使用不合理的情況則直接影響其治療效果[7,8]。由此可見,將降壓治療與藥學服務干預相結合,能明顯提高藥物使用的合理性。除未發現或未糾正繼發性因素外,臨床治療降壓效果不佳的產生原因相對復雜,包括交流溝通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及用藥依從性差等,對治療安全性及有效性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因此,在臨床中針對高血壓患者,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還有必要配合有效的藥學干預方法。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用藥不合理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用藥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臨床藥學服務能明顯提高用藥合理性及依從性,大大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同時,臨床藥師占據著藥物治療極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不僅能全面掌握用藥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而且還能及時發現用藥不合理的情況。此外,藥師作為臨床藥學服務干預小組的主要成員之一,肩負著組織疾病健康教育的工作職責,側重于向患者及其家屬普及疾病相關知識及藥物相關知識,能大大提高其疾病及藥物的認知程度,有助于樹立自我保健意識,強化其自我管理效能。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實行臨床藥學服務的效果顯著,能明顯提高用藥合理性及依從性,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因此,值得在臨床領域中使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