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艷
相關研究顯示,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患者采取集束化護理,盡可能提供優化的醫療護理服務,能有效縮短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同時還能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對降低肺部感染具有積極意義[1,2]。為此,本文選取80 例重型顱腦損傷術患者進行研究,采取集束化護理取得較好臨床效果,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就診的80 例重型顱腦損傷術患者進行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女比為24∶16,年齡21~86 歲,平均年齡(38.10±15.97)歲。觀察組男女比為25∶15,年齡23~88 歲,平均年齡(38.51±16.5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出現顱骨骨折、腦挫裂傷、腦干損傷及顱內血腫等,昏迷時間>6 h,意識障礙逐漸加重或出現昏迷;②有明顯神經系統陽性體征和生命體征改變;③GCS 評分在3~7 分;④符合手術治療適應證;⑤所有家屬知曉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累及多種基礎性疾病;②惡性腫瘤者;③配合度較差,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護理,具體包括:向家屬普及重型顱腦損傷術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判斷病情恢復情況;定期翻身、叩背及按摩等;指導患者開展認知功能訓練等。
1.2.2 觀察組 接受集束化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2.1 昏迷期 ①擺放正確體位。保持健側臥位時,健側在下,患側在上,讓患側上、下肢呈自然伸展、彎曲狀態;保持患側臥位時,健側在上,患側在下,健側上肢呈自然伸展,下肢呈邁步狀,患側上、下肢呈自然伸展、微屈曲狀態;保持平臥位時,應在肩胛骨、臀部、大腿、膝蓋及患側下方墊上軟枕,避免過度壓迫關節,誘發壓瘡。同時每間隔2 h 更換1 次體位,提升整體舒適感。②肢體被動訓練。護理人員定期對上、下肢體開展被動訓練。上肢肩關節以外旋、外展為主,雙臂后旋,同時指導關節伸屈運動。下肢髖關節以內外旋和屈伸為主,膝關節、踝關節及足趾進行伸屈訓練。訓練由近端向遠端依次進行,1 次/d,30 min/次。③促醒療法。對患者開展觸覺刺激、聽覺刺激等昏迷刺激方法,讓神經功能得以恢復。聽覺刺激以播放患者喜愛音樂為主,約10 min/d。還可通過家屬講述過往事情、閱讀書籍等方式進行有規律刺激。觸覺刺激以觸摸不同溫度、質地等物品方式,提升觸覺感。
1.2.2.2 恢復期 ①語言訓練。待患者意識逐漸恢復后,通過聽力刺激訓練、語言構音訓練、日常交流能力訓練提升語言功能。聽力刺激訓練:通過觀看電視,聽廣播、音樂等重復進行語言刺激。語言構音訓練:通過口型、齒、舌等促進口周肌群訓練,糾正發音。日常交流能力訓練:通過手勢方式傳達意思,還應指導患者學習日常生活中使用較為頻繁詞匯,提升語言功能。1 次/d,30 min/次。②吞咽功能障礙訓練。每天餐前指導患者訓練舌肌和咀嚼肌。首先讓患者用舌尖舔上下唇,再在口腔左右進行擺動,最后舔上下牙齒,閉嘴進行咀嚼,訓練5 min/次。開始使用勻漿食物訓練,隨著吞咽功能提升,逐漸過渡到軟食,最后到正常進食。③主動訓練。主動訓練包括翻身、坐起、上下肢屈曲及握手等。根據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逐漸由床上訓練過渡到床下訓練。④社會適應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將給患者帶來巨大心理負擔,故應多給予患者關心和照顧,使其逐漸建立疾病戰勝信心。同時鼓勵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工中,給予家庭溫暖和支持。針對肢體功能嚴重障礙者,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康復訓練。正確指導家屬幫助患者洗漱、進食及沐浴等,并做好詳細記錄,了解康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GCS、ADL 評分 使用GCS、ADL 評估干預前、干預后3 個月患者的昏迷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況。GCS 包括睜眼反應、語言反應及肢體運動3 個項目,滿分為15 分,≤14 分屬于昏迷狀態,得分與昏迷嚴重度呈負相關。ADL 包括進食、洗澡等10 個項目,滿分為100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3.2 比較兩組上下肢肌力分級 使用肌力評定量表評估兩組護理干預后3 個月的上下肢肌力改善情況。0 級:肌肉不能收縮;1 級:肌肉輕微收縮,但無關節活動;2 級:消除重力姿勢下,可進行全關節活動范圍運動;3 級:可進行抗重力全關節活動范圍運動,但不能抗阻力;4 級: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運動;5 級:能抗重力和阻力運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GCS、ADL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GCS、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 個月,兩組GCS、ADL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GCS、ADL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GCS、ADL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3 個月比較,bP<0.05
2.2 兩組上下肢肌力分級比較 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上、下肢肌力分級≥3 級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上下肢肌力分級比較[n(%)]
近幾年,隨著護理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發現集束化護理在循證基礎上實施相關護理措施,能有效解決臨床各項疾患,對改善護理解決效果顯著。同時在護理操作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針對性更強,康復效果更好[3-5]。昏迷期主要通過擺放正確體位、肢體被動訓練及促醒療法,減少對患側影響,避免出現壓瘡發生。同時幫助患者盡快蘇醒,避免長期處于昏迷狀態[6]。恢復期主要通過語言訓練、吞咽功能障礙訓練、主動訓練及社會適應能力,幫助患者逐漸提升語言功能、吞咽功能和肢體功能,使患者出院后更好適應日常生活[7,8]。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3 個月,兩組GCS、ADL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上、下肢肌力分級≥3 級占比分別為85.0%、8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0%、5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李芳等[9]研究結果相似,說明集束化護理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具有明顯優勢。陳一霞等[10]對此開展研究,發現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術后使用機械通氣肺部感染發生率較高,采取集束化護理干預后,肺部感染明顯降低,預后性較好。
綜上所述,在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康復護理中應用集束化護理能有效改善昏迷嚴重度,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肌力,具有一定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