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媛
(太原筑陸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對于公共建筑的建設來說,優化建筑功能、提高建筑應用的便利性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無障礙設計就是強化公共建筑功能表現的重要內容,有效順應了社會發展和文明水平提升等方面的要求,尤其是滿足殘疾人群的公共建筑使用權益[1]。隨著公共建筑事業的長效發展和對殘疾問題關注度的提高,無障礙設計也需要進行不斷改革創新,有效引入多樣化的設計方法,把握科學設計準則,提高無障礙設計的質量,最終讓所有社會成員均可以方便安全應用公共建筑當中的各項設施。
在對中國公共建筑發展過程當中的類別劃分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往往會結合應用功能的差異性做好建筑類別的劃分。通常情況下,公共建筑可以分成旅游類、商業類、交通運輸類、辦公類等公共建筑。在實際的建筑分類過程當中,往往是把類別作為基礎進行劃分和研究,每個類別又會有具體的細分,不過在大體類別上,存在很多相通性[2]。不管是哪個類別的公共建筑,都有著一個鮮明特征,那就是應用人數多并且可以適用于絕大多數的人,是社會發展進程當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也是未來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保障。簡言之,公共建筑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產物,同時也是推動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公共建筑建筑設計角度分析,可劃分成空間、功能等不同部分,不同部分有效組合就形成了整體性公共建筑。我國的公共建筑在建筑業中占很大比例,也正是因為公共建筑日益完善,才帶動了國家經濟事業的全面發展。
無障礙與設計正式提出,是在1974年,提出后就在設計領域產生了熱烈反響,并作為創新型設計主張開始在設計領域推廣。無障礙設計主張提出的重要目的是把科技和生活結合起來,彰顯科技變革性[3]。公共建筑中的無障礙設計主要是立足大多數人的使用需求,做好建筑設計,以便在社會上打造一個充滿愛和關懷的環境,為人們使用公共建筑提供良好保障。無障礙設計的重要宗旨是可以全方位考慮殘障人群、老人、兒童等群體的實際需要。通過設計對應功能與設備的方式,為人們提供優質服務,使其能夠始終處在安全舒適環境當中,消除環境與設施當中的障礙。隨著無障礙設計的推廣,如今的社會對公共建筑無障礙設計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并將其作為建筑設計當中的必要環節。無障礙設計有多個類別,比如盲道、無障礙電梯、輪椅坡道等。通過做好這些設施的設計,可以讓人們在使用公共建筑的過程中獲得極大的便利,同時凸顯社會的人文關懷。
真正科學合理的公共建筑無障礙設計必須要滿足可及性要求,具體涉及三方面內容:①可感知。人主要是借助人體各個感官接受來自外部的信息,了解外部的實際情況,并在此基礎之上做出相應反應調整自身狀態,確保環境和自身高度適應。可以說借助感官了解外部環境是做出各種反應的基礎所在,無障礙設計要求可以滿足存在感官障礙人群的感知要求運用科學化的設計方法,增加環境可感知性。比如在與公共建筑當中恰當設置電子屏幕、盲道、凸字等,讓人們能夠通過看、聽與觸覺等感官獲取環境信息,滿足建筑正常使用要求;②可達性。不少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群體的行動有諸多不便,因此常常無法方便到達和使用公共建筑。這就需要在無障礙設計過程中堅持可達性原則。針對建筑的規格、設備、布局等進行合理安排,突出無障礙設計的優勢,讓各類人群都能夠到達與使用;③可操作性。操作過程是改變環境的過程,不少殘障人士、老人獨自進入建筑空間的,在對其中的設施進行實際使用時也有獨立性。為了充分迎合他們的操作要求,在裝置的設計安排方面盡可能設置成單手操作[4]。
對于公共建筑的設計和發展來說,安全性一直都是核心和重點。要保證無障礙設計在公共建筑當中應有功能的發揮,必須要把握好安全性原則,特別是考慮到不同人權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考慮部分弱勢群體的身體條件。思考他們在對建筑當中各類設施進行使用時,有可能發生的安全問題和存在的安全隱患。公共衛生間是現實生活當中需要經常進入的公共建筑場所,當然這個場所也給很多的弱勢群體帶來了諸多不便。公共衛生間中地面濕滑,假如沒有做好有效的防滑設計,很容易出現摔倒問題。在公共浴室的使用過程中,應該迎合老年人與殘障人士的實際需求,設計可以輔助保持身體平衡的橫桿,并設計座位,維護建筑使用當中的安全。
在公共建筑發展過程當中,堅持無障礙設計的出發點是讓身體素質低于行動不變的人群方便安全應用建筑當中的各類設施。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無障礙設計,在充分滿足這種要求的同時,還應該避免影響身體健全人群的建筑使用要求,提高設計的適用性。比方說,在公共衛生間洗手池的設計當中,既要迎合殘障人士與老人的便捷使用要求,又需要滿足正常人使用要求,合理設置洗手池的高度,讓不同類別的人群能夠結合自身的應用要求選擇相應高度的洗手池。這樣公共建筑才能夠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揮最大的作用,而不是面向某一群體,這樣才能夠真正滿足無障礙設計的初衷。
在公共建筑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體現出建筑的使用功能,體現出社會關懷,就必須積極推廣無障礙設計方法,并在這一理念指導之下優化建筑的整體功能。在無障礙設計的具體實施環節,首先應該關注平面設計,具體要把握以下幾點:①通道設計。公共建筑無障礙設計當中的通道,通常涉及坡道、走廊、電梯等等。通道的寬度至少是91.4cm,且要求通道平坦、安全,沒有任何障礙物。給輪椅使用人群以及其他助殘工具使用人群的通過空間尺寸標準,寬度通常是120cm、150cm、180cm。公共通道當中嚴禁出現會對殘障人士、老人、兒童帶來危險的各類物體;②臺階和坡道入口設計。受到公共建筑客觀條件的影響,往往會涉及臺階和坡道設計的問題,想要滿足無障礙設計的要求,就必須在臺階和坡道設置方面做好科學設計。直線坡到要求坡面寬度不能夠低于120cm,角度不能夠大于1:12。坡道要平坦但不光滑,兩側應該設置扶手,在臺階結束路段設置盲道;③導視和識別系統設計。在無障礙設計當中,導視系統應該特別關注尺寸比例的設計。在公共建筑當中,任何物體都有一定尺度比例關系,假如比例設置準確的話,就可以讓人們的視覺舒適度得到提高并獲得良好的導視效果。在公共建筑的無障礙環境設置當中,視覺識別系統應該把握好這樣的原則,恰當確定標識和空間對應的合理比例[5]。
對于公共建筑中的無障礙設計來說,除了要考慮平面設計的各個要素之外,還需要把握好立體設計。①樓梯設計。樓梯是在垂直空間當中滿足通行要求的工具。樓梯形式每層按二跑直線型樓梯段最佳。在公共建筑當中應該盡可能減少每層單跑式、弧形與螺旋形樓梯的使用,否則很容易在樓梯的實際使用過程中給殘障人士與弱勢群體帶來恐懼感,也能夠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率。在樓梯間的設置方面需要確保光線充足,樓梯段的凈寬度不能夠低于150cm,能夠使助殘工具的使用更加方便,同時也滿足正常人的通行要求;②電梯設計。電梯是生活當中廣泛應用的滿足垂直方向通行要求的設施,特別是對于殘障人士和老人、兒童來說,可以讓上下樓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也能夠明顯減少危險系數。在無障礙設計當中,可以專門為殘障人士提供專門樓體,并依照固定指標做好設施配置和規格設置工作。電梯內部按鈕應該調整位置,并設置專門的語音提示系統。在電梯門打開之后,需要便于輪椅等工具進入,所以入口凈寬度不能小于80cm,且在電梯內部要有充分空間。以便滿足轉身、等候等要求;③扶手設計。扶手是殘障人士與老人在無障礙空間當中經常應用的設施,可以以此來維持身體平衡性,保證通行安全。在扶手的安裝設計當中,必須把握好安裝位置和高度,必要的話可以安裝雙層扶手,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
如果公共建筑當中的無障礙設計無法利用平面設計或者是立體設計的方法完成相關工作,就必須將兩種設計整合起來進行綜合設計,通過適當的穿插來保證設計質量。在綜合設計方面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問題:①考慮人性化設計。在綜合設計當中應該彰顯對人的尊重和對人需求的滿足,尤其是要充分考慮到殘障人士和其他弱勢群體的建筑使用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讓他們能夠在使用建筑過程當中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懷與尊重;②堅持適用性設計。無障礙設計不僅要為殘障人群與弱勢群體服務,還應該服務于社會大眾,所以在實際設計當中必須要堅持通用性和適用性原則,讓正常人群的建筑要求得到滿足,體現出公共建筑無障礙設計面向全社會的特征;③堅持綠色環保設計。在無障礙設計當中,可以恰當運用節能環保材料和新能源,將環保設計貫穿全程[6]。
在社會繁榮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都持續提高,在現實生活當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怎樣提高和優化社會進步歷程當中的各項設施建設,提高整體生活質量,成為社會關注重點。公共建筑當中的無障礙設計就是這一時期高度關注的問題,只有真正意義上設計出滿足公共建筑要求的無障礙設計方案,才能夠提高建筑無障礙優勢,增加社會幸福感和舒適度,為新時期公共建筑的長效發展以及無障礙設計的創新推廣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