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鍇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1)
鄉土植物廣義上講就是對當地野生植物群落的引種與利用,非外來引種馴化品種。這些植物種群已經長期存在,對當地的土壤、氣候、溫度、濕度等自然條件完全適應,因其對當地自然條件和人工園林環境有較好的適應性,鄉土植物對園林建設形成非常高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鄉土植物也因這一特性,由鄉土植物構成的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是保持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鄉土植物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例如海南的椰子、武漢的櫻花、山西的唐槐、西安的石榴等,鄉土植物在北海園林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北海是一座古典皇家御苑,歷史淵源可追溯至遼代,是我國現存的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皇家園林之一。在北海造園藝術中,園林植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840余年的發展歷史中作為一個古典皇家園林,形成自己獨特的鄉土植物的風貌。北海現有樹木1.7萬余株,北海公園現有古樹9個樹種,其中常綠樹種檜柏、側柏、白皮松、油松4種總數超過古樹總數的90%。在5種落葉樹中國槐占多數。由此可以看出北海公園在歷史上以檜柏、側柏、白皮松、油松等為代表的常綠樹和以國槐、楸樹、柳樹等為代表的闊葉樹為主要鄉土樹種,現存的古樹作為經歷了時間考驗的最可靠的鄉土植物種類。
北海御苑中的鄉土植物對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即使在土壤、水分、溫度光照等自然環境較差的情況中也表現出較強的抗逆性,這些自然群落經過時間的考驗,形成穩定的、平衡的、可是持續的和正向發展的生態群落。在自然生態因子較差的城市環境,鄉土植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快速建立生態群落基礎,豐富植物的物種多樣性,較好的鄉土植物群落還能自我防御病蟲害等大規模災害。
鄉土植物在北海御苑中展現出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園林植物景觀,形成唯一性的植物景觀特征。北海山水園林的框架,決定了植物應用形式多為自然式布局,自然式種植反映自然界的植物群落之美,立意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力求達到人工與自然的和諧。北海大部分區域都為這種布局形式,如瓊華島山林、東岸、北岸的山林區域將亭臺建筑、山石掩映在密林之中,隨地形高低起伏,體現了自然山林的意境。因此種植形式也應以自然式種植為主,利用豐富的鄉土喬、灌植物群落組合、疏密、高度、色相的變化,模擬自然界的植物景觀,烘托和渲染出幽幽山林的自然景象。
北海寺廟、壇廟建筑布局軸線分明,植物種植不論是山門、大殿、庭院區域的植物種植均為整齊、嚴謹的對稱式或擬對稱布局。栽種樹木常以側柏、檜柏、國槐等本地樹種為主,灌木花木則選取形態素雅的太平花、臘梅等本地植物,突出莊嚴肅穆的特征。如瓊島永安寺至白塔一線、大西天景區屬于寺廟性質的景區,在植物的栽植上就宜采用對稱規則式栽植方式,選擇松柏及國槐、臘梅、丁香等寺廟習見栽植的植物,突出莊嚴肅穆、淡雅清高的特征。
鄉土植物具有低廉的價格、短距離運輸的低成本、較少的養護成本和較高的成活率等特點,鄉土植物在北海園林中展現出較高的經濟優勢。
鄉土植物同其他植物一樣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生長習性,鄉土植物的種植應用應當遵循適地適樹原則,根據不同種植環境中土壤、溫度、水分、光照、風力等的自然生態因子條件,對應選擇喜陰、喜陽、耐貧瘠、耐干濕性、抗風力、耐煙塵、抗病蟲性、抗污染性不同樹種進行科學搭配,擇季節進行栽植。例如在靜心齋周邊環境依山傍水,生態環境偏濕,鄉土植物則選擇了大量的睡蓮、柳樹和攀援植物。山上的植物則選擇耐旱的檜柏、楊柳樹種,構筑山景襯托前景。
鄉土植物的配置也應遵循藝術美感原則,利用植物自身的美感來創造景觀,充分發揮鄉土植物特有的形體、線條、色彩、花香、碩果,合理搭配形成高低疏密、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植物群落,達到美學與生態的有機融合。北海白塔全景是北海的標志,包括團城、堆云積翠橋(全長85m)、瓊華島。整體天際線有收有放,堆云積翠橋連接的團城和瓊華島交相呼應。山上的植物充分的利用鄉土植物的美感與主體建筑配,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作為背景,離水面較遠的植物顏色暗、整體性強。所用鄉土植物:大檜柏、垂柳、楊樹、玉蘭花、碧桃、果松、多年生草花等。
鄉土植物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代表了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風情,它為植物配置提供了廣闊的文化資源[1]。在古典園林的發展過程中,鄉土樹種一直發揮重要的文化作用,植物被賦予很多精神文化和地域特色。在設計當中,可以結合這些文化特質營造富于地域特色的景觀文化。
北海團城上就現存兩棵著名的古松,一株白皮松,一株油松,它們是“白袍將軍”和“遮蔭侯”,都是乾隆冊封的將侯[2]。傳說有一年乾隆皇帝到團城游覽,當時正值酷暑,便在油松下坐息,頓覺清風拂過、暑汗全消,當即封這株油松為“遮蔭侯”,并寫有《古栝行》詩以志其事。北海東岸畫舫齋東跨院有一株古槐樹,俗稱“唐槐”,樹齡已有1000多年,院內建筑因樹得名,稱為“古柯亭”,建筑與古樹相得益彰,僅乾隆皇帝詠誦此樹此亭詩篇達20余首,更是感慨“金遼往事爾應知,矯矯猶撐閱古枝。”“古柯曾閱金元明,三朝一舜供史評。”這些詩句更增加了唐槐的文化魅力,讓人感受到它所見證的千年的四季更替和歷史興衰。
如唐槐、白袍將軍、遮蔭侯這樣的古樹名木,它們具有濃郁皇家氣派的將相王侯,當我們在觀賞的時候,能讓人感受到頑強的生命力和豐厚的歷史積淀。它們已經不是簡單的一株樹木,它們是文物、是歷史、是詩歌,它們在這座古老園林中佇立著,訴說著日月的變遷。
鄉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有助于形成穩定的園林生態環境,可以保持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增強植物群落的適應性,避免病蟲害的入侵,降低植物受害風險。同時植物的多樣性勢必會增加植物種類,更容易營造出觀賞價值更高的植物群落,滿足群眾的生態、文化和審美需求。北海御苑終年常青,但又隨時間推移表現出不同季相變化,是因為北海山體上植物群落以松柏為主基調樹種才營造出四季長青,歲寒不凋的“高風亮節”“長壽永固”的景象,而建筑周邊大量栽植各種竹類、色葉植物和花卉等,在松柏的重彩濃墨的基調中穿插出三季不同的季相色彩。
(1)依據植物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理論,合理利用鄉土樹種,注重速生與慢生樹種的搭配、常綠樹種與闊葉樹種的搭配,適當引入外來樹種,豐富生物多樣性,建立穩定的城市人工環境植物群落。
(2)借鑒當地植物群落模式,合理搭配基調樹種、骨干樹種和一般植物,開展植物群落造景設計。
(3)注重喬、灌、草多層次的鄉土植物群落建設,最大限度發揮鄉土植物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和社會效益。
利用鄉土植物自身特點和觀賞價值以及對生境的不同需求[3],適地適景的選擇臨水、庭院、山體、道路、背陰等環境,應用孤植、對植、列植、叢植、群植和林植等種植方式,進行規則式、自然式和混合式的造景設計。
鄉土植物在歷史的長河中被賦予了很獨特的文化價值,鄉土植物造景應注重深挖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達到“托物言志、傳承文明、物我交融”的境界。例如北海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
首先,收集地質、水文、氣象、地下水位、降雨量、溫濕度、凍土層、主導風向、人文、歷史、設計圖、規劃圖、現狀管線等資料,做到應收盡收,并開展現場勘測和現場測繪,核對補充收集資料,繪制準確現狀圖紙。其次,對基地條件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做出有利和不利條件分析,并得到解決方案。最后,確定設計思想和設計思路,開展鄉土植物景觀設計。
北海園林作為歷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其對鄉土植物的應用以及植物造景的手法十分的成熟,獨具匠心。本文以北海為例將這些鄉土植物應用模式加以分析和總結,使鄉土植物的魅力在經典中被呈現出來,帶給大家對鄉土植物在城市園林中應用的思考,同時意在呼吁園林管理者、園林建設者、園林設計者站在城市園林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宣傳和推廣鄉土樹種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