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昕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 401147)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以往的模式是通過破壞生態來大興土木工程的發展弊端,由此便帶來的城市發展困境和瓶頸。本文結合設計場地“大興場”的前世今生,以及原來“大興場”的河街場鎮可借鑒利用的設計元素和設計優勢。通過闡述項目的總體定位,空間格局,設計理念,功能分區以及業態規劃,希望對于大興場文旅街區的設計,能探索出一條能符合本地特色旅游街區的新型開發模式,展望未來只有保護生態才能為城市發展留有余地,由此實現只有回歸傳統才能演繹當代的理念。
重慶這座山地城市有別于其他平原城市。城市可開發利用的地塊較少,建設難度較大,建設成本較高。但隨現代生活的迫切需要,不得不采取“深挖大填”“鏟平新建”的方式解決建設問題。這其中就包括有破換自然岸線、改變山脊輪廓、侵占田園耕地等眾多問題。
外地游客到重慶旅游除了本地獨具特色的景點之外,看到其余新建的街區或商業中心,都常會問到:這些綜合體放在重慶跟挪到其他城市都不會有問題。言外之意就是本地文脈的不注重和傳統文化的喪失。以至于會出現“千城一面”“風貌趨同”的問題,這也限制了一座城市彰顯自身魅力,打造自我名片的發展空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不變的主題。而生態的修復少不了人文的關懷和設計的轉變。有了生態資本,才會有經濟資本,才會有效益資本。有了傳統文脈的回歸,才會有旅游的回歸,才會有“旺丁又旺財”的回歸。
大興場位于重慶市南岸區沿長江邊的峽口鎮處,關于大興場過去叫做烏羊鎮,相傳有兩種說法。相傳一,前清時場鎮邊有一塊烏黑色形狀似羊的巨石而得名。相傳二,清咸豐年間,漁船為找回水坨避風過夜,次日拉船過峽,因常見黑背羊群,該沱被叫開為烏羊沱,逐漸岸上形成街市改為烏羊場,后又改為烏羊鎮。
1870 年(清同治九年),因罕見洪水將烏羊鎮沖毀,當地士紳“李大興”出資重建家鄉并主持開場,為紀念李大興的功勞,重建后的烏羊鎮改名大興場。1953 年此地建大興鄉,1958 年大興鄉改為涂山公社大興管理區,1961 年管理區恢復原名大興鄉,1992年,撤鄉建峽口鎮。
2009 年大興場旁東側地塊建筑沿自然山體隨機分布,成村落式。西側地塊大量建筑已被拆除,場地已部分平場。南側地塊有少量沿路分布建筑。場地周邊逐漸蕭條下來。
大興場原為一條沿江橫順布局的帶狀河街,隨著碼頭停船的聚集與河街居民的增多,逐漸由一條河街沿后衍生出眾多后院和多條縱巷,由一條街變為多街多巷的熱鬧場鎮。
而以往熱鬧的大興場具備以下場鎮要素,即順江的橫街,對江的縱巷,濱江的吊腳樓,多進的大宅大院以及上宅下店的商住格局。而這些場鎮的傳統要素是值得借鑒和延續的,可以指導未來的設計及地塊開發。
以“生態嘉年華”為街區的主題,以“生態+文旅”為街區發展的導向,打造大興場文旅街區,營造既生態又先鋒,既彰顯巴渝特色又符合當代消費的旅游營地。并通過“天人合一”的目標價值與“知行合一”的環境品質,打造出符合大興場文旅街區的氣質。
街區西臨大興場,位于重慶的生態之島——廣陽島片區的核心位置,是廣陽灣重要節點,也是入廣陽島門戶。整個場地長2km,寬500m,總高差120m。規劃研究范圍82.89hm2,建設用地面積28.34hm2。
街區依托北面的長江及江灘岸線,東北部的廣陽島,南部的自然山體,西北面的銅鑼峽等整體自然與現狀,構成場地空間結構,即“五線,三區,一中心”。五線代表“峽口線、島嶼線、城市線、山體線、江岸線”,三區代表場地的“東中西區”,一中心代表規劃的游客中心。以遵循兩個原則,即聚焦生態,聚焦風景。達到兩個目標,即廣陽島服務基地,生態文旅度假區。通過三個路徑,即保護山水生境,營造鄉愁故境,體驗文旅情境。
通過“見山保山,遇林讓林,臨水避水”的策略,充分尊重現狀自然地形地貌,營造“山脊律動、蜿蜒起伏、生機盎然”的山水生境文旅街區。充分依托原始地形地貌,依山就勢,保留山林印象,使山、水、鎮和諧相融。并切實保護自然生態,重新煥發其無限活力,利用原有基地和緩坡平壩,減少過度開挖,形成多級豐富的景觀臺地。
3.3.1 環境景觀的處理
設計處理以自然的恢復為主,塑造出天然的生態景觀。規避山梁陡坡和成片的樹林,退讓城市藍線的綠化緩沖帶及100 年一遇洪水位線,并利用緩坡臺地和老宅基地進行開發建設,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延續原始江岸的自然生態景觀,維持其生態本底。
3.3.2 環境景觀的分區
依托現狀地貌和空間結構,本著保護山水生態,體驗鄉野自然的理念,整個文旅街區可分為濱水灘涂景觀區、緩坡臺地景觀區、生態山梁景觀區、苦竹溪溝景觀區四大部分。
濱水灘涂景觀區可細分為灘涂棲水、觀江臺階、濱江綠堤三片小區域;緩坡臺地景觀區可細分為生態濱江帶、健康怡養園、攬江青草地三片小區域;生態山梁景觀區可細分為登臺崗公園、山林游憩、林中云廊、探寶森林、親子綠營五片小區域;苦竹溪溝景觀區主要通過天然溪澗地形和溪水兩旁的生態灘涂,營造生態溪谷。
3.4.1 鄉愁故境的分區
城邑之梓,依于山川,本著“道法自然,師法傳統,用法當代”的理念,東區營造原生聚落,打造巴渝村落,西區復原大興場鎮,打造巴渝街巷。
3.4.2 東區建筑風貌
東區的聚落建筑風貌要通過師法巴渝鄉村肌理,提煉巴渝建筑特征,打造現代巴渝聚落。巴渝聚落乃是現代巴渝民居風格,自然主義風貌表達巴渝建筑特征。風貌要素包括民居體量、金屬黛瓦、立面節奏、重木穿斗、吊腳木柱、金屬柱礎和夯土板墻,并通過鄉土材質和民間工法進行體現。
3.4.3 西區建筑風貌
西區的建筑風貌要體現“山水大營”,營造現代版的巴渝場鎮。將原大興場的場鎮“魚骨狀”街巷肌理和橫街縱巷的交織特色,以及隨機生長自由布局的建筑體量植入至西區的山水大營之中,打造立體版,當代感的山地場鎮,營造“現代趕場”的市井生活。
依托以上的建筑風貌和空間定位,將游客的文旅體驗植根民間,質樸率真。中部的游客中心可承載鄉村的美麗大會,西區的山水聚落可承載重慶趕場的商業氛圍,東區的巴渝鄉土聚落可體現各組團業態不一,各具特色的巴渝“最鄉村”。
整個大興場文旅街區通過街區中部的游客接待中心作為樞紐轉換空間,向東區西區疏散游客,游客可通過東西區串聯的主要步道以及對江的濱江游線和靠山體的登山游線,進行體驗。環繞連貫各地塊的人流主動線,依托主動線延伸人流次動線形成主次結合、快慢有致、縱橫交織多層次游覽漫行步道。
規劃串聯山水大營、游客中心、重慶趕場區的電瓶車通道沿線設置電瓶車11 處。于濱江公園規劃觀景臺1 處。于登臺崗公園規劃觀景臺1 處。場地內采用電瓶車代步和步行線路形成環道網絡,到達每個組團。水生境之中。
3.6.1 街區的內部游覽
街區的游覽總體入口設置于游客中心的集散廣場前,結合主要步行流線,設置進入東西片區的主入口,向東區串聯九大鄉村聚落組團;向西區串聯濱江“河街”組團,經上跨道路進入“院街”組團,再由背后山地公園游覽至登臺崗公園。結合主次游覽線路,總體形成貫穿各區、迂回婉轉、閉合豐富的慢行游覽線路。
在慢行步行系統沿線,規劃總覽導視共計7 處,結合文旅綜合體內主要步行入口及重要步行節點設置。應充分展示整個文旅綜合體游覽點名稱及位置,并附上相關文字解釋。
規劃分流導視結合重要的游覽線路分流處設置,共計10 處。導視系統應有統一的形式,充分展現“生態嘉年華”的特色。
3.6.2 街區的外部游覽
以大興場文旅街區為核心,向北通過在建郭家沱大橋聯動鐵山坪森林公園。向東通過廣陽島大橋,聯動廣陽島上未來的長江文化書院、廣陽島國際會議中心、廣陽營、大河文明館,再通過未來的廣陽灣大橋串聯長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長江生態環境學院、國際峰會配套保障基地。向西通過慈母山隧道及南山公園路聯動南山風景區。向南經開迎路和繞城高速聯動迎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形成大文旅格局的旅游互動圈。
當今的城市,正走在日新月異的突飛猛進建設之中。城市的生態空間正受到猛烈的撞擊和嚴峻的挑戰。不管是重慶還是我國其他城市,雖然完成了初始化的城市化革命,但卻背負了嚴峻的生態問題和城市形態問題。伴隨城市可建設用地越來越少,生態紅線不斷觸碰,建設代價越來越大的今天,作為筆者,應該在城市增量建設的剛需要求和綠水青山的保護延續之間的矛盾中,探索新的城市發展之路。
而本文提出的“生態嘉年華”就是一種以生態為先行理念,再通過景觀化、設計化的手法,達到讓游客玩的是生態,體驗的是生態,吃的是生態,消費的是生態的最終目的。
未來城市要走的已不再是增量之路,而是生態之路,環保之路,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游客過去的傳統消費理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所追求的也在不斷地在更進。這也是迫使文旅街區由過去的1.0 時代、2.0 時代逐漸過渡至未來3.0 生態時代的必然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