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雁峰
摘 要:宣州區宛陵林場內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通過對林場基本概況、森林資源的調查分析,總結探討了林場森林經營的優勢、劣勢、發展潛力及經營管理模式等,以期為國有林場開展森林資源的經營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宛陵林場;森林資源;調查;森林經營
中圖分類號 S757.2?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5-0053-02
宛陵林場位于宣城市宣州區境內,始建于2011年,由宣州區原有的5個國有林場(建立至今有60~70年)經過整合而來,包括宣州區高立洪林場、麻姑山林場、夏渡林場、青隱山林場和楊林林場。為了進一步優化宛陵林場內的森林資源結構、實現可持續利用,近年來宣州區相關部門對林場內森林資源開展了調查分析。本文現將森林資源調查的現狀以及森林經營情況總結如下:
1 林場基本概況
1.1 地理位置 宛陵林場的地理區位為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境內,其中高立洪分場位于宣州區東北部的貍橋鎮和朱橋鄉境內;麻姑山分場位于洪林鎮、孫埠鎮和沈村鎮境內;楊林分場位于新田鎮和黃渡鄉境內;青隱山分場位于洪林鎮、孫埠鎮和水東鎮境內;夏渡分場位于向陽鎮、周王鎮、新田鎮和金壩辦事處境內。
1.2 地形地貌 宛陵林場位置在黃山余脈北側,山脈的延伸走向為西南—東北,南部的地勢高于北部,海拔高度在20~500m,坡度為1°~35°;地層巖性的主要類型有花崗巖、石灰巖、砂巖等,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崗地。
1.3 氣象水文 宛陵林場境內為亞熱帶北緣氣候,有著充足的光照、雨水(年均降水量1370mm)、光照等資源,空氣相對濕度年均近80%,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均約230d),年均溫16℃左右,極端最低、最高溫分別為-13.9、40.7℃左右。
1.4 土壤 宛陵林場的土壤一般為第四紀紅土發育而成,土壤類型主要為黃紅壤(紅土泥礫上發育而來)及黃壤、黃棕壤(部分由下蜀系黃土壤質發育),土壤偏酸性(6~6.5),一般土層往下深度超過1m的位置土壤主要為中重壤;林場內土壤中腐殖層、枯枝落葉層厚度分別在3~7cm、3~5cm。
1.5 植被 宛陵林場上層的高大喬木均為人工植被,當地原生的植被破壞后、經人工栽植而來,主要類型為常綠針葉類樹種(包括馬尾松、濕地松、火炬松、杉木等);下層主要是當地具有區域性特點的次生植被,包括草本植物(如菝葜、白茅、鐵芒萁、五節芒等)、灌木(如山蒼子、鹽膚木、杜鵑、山胡椒、黃檀、檵木、野山楂、山礬、短柄枹等)。
2 林場森林資源現狀
2.1 林地資源 宛陵林場總面積11116.3hm2,其中喬木林、經濟林、竹林、灌木林地(國家規定特別灌木林)、人工造林未成林地、苗圃地、無立木林地、其他宜林地、輔助生產林面積分別為8471.52、127.10、844.20、240.10、410.02、79.60、223.79、301.27、418.70hm2,在林場總面積中的占比分別為76.21%、1.14%、7.59%、2.16%、3.69%、0.72%、2.01%、2.71%、3.77%。
2.2 森林資源數量與質量 宛陵林場內的林地總面積、總蓄積量分別為11116.3hm2、521221.4m3。其中,喬木林地面積為8471.52hm2,喬木有林地的蓄積量為521221.4hm2,單位面積蓄積量為61.5m3/hm2,林分質量一般。森林覆蓋率約為85.96%,林木綠化率約為85.96%。
2.3 森林資源結構
2.3.1 林分類型 宛陵林場內的林地面積總計為11116.30hm2。按照林分的類型分,國家公益林、商品林面積分別為5340.47、5775.83hm2,在林地總面積中的占比分別為48.04%、51.96%。其中,林場喬木林的面積為8471.52hm2,占林場林地總面積的76%以上。
2.3.2 喬木樹種及林組結構 林場各類喬木林的面積為8471.52hm2,總蓄積量為521221.41m3。對喬木林按照齡組進行劃分,幼齡、中齡、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的面積分別為2165.26、1898.93、1501.98、2215.78、689.57hm2,蓄積量分別為44285.2、108250.6、138004.5、166689.8、63991.2m3。
3 林場森林資源經營狀況分析
3.1 優勢
3.1.1 政策優勢 2019年,安徽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安徽省創建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實施方案》,此方案為宛陵林場開展森林資源經營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3.1.2 資源優勢 宛陵林場內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目前已經存在揚子鱷保護區、夏渡森林公園以及初步建設的青隱山康養基地,在當前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的背景下,林場內優美的環境可以滿足人們節假日休閑觀光的需求。
3.1.3 人才及技術優勢 組成宛陵林場的5個分場均建立于20世紀50—60年代,在幾十年的歷史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營林技術,具有較高的營林水平,在人才、技術方面均有著明顯的優勢。
3.1.4 林長制改革優勢 宛陵林場近些年來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推廣實施林長制工作,設立二級林長制,分別由宛陵林場場支部書記、分場長擔任。并在林場內設置林長制辦公室,由分管的場長擔任辦公室主任這一職責、資源管理科及植樹造林科科長擔任辦公室副主任,有效地推動了林長制工作的正常運行。各分場內還建立了森林管護站,對基層的護林組織體系的建設進行加強,及時將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責任落實到位。目前,宛陵林場內的森林管護站共計18個,配備的護林員隊伍人數為83名。此外,為了加強對林場內林長制工作的協調管理,還相應地出臺了一些制度,如《宛陵林場林長工作制度》《宛陵林場林長制辦公室工作制度》《宛陵林場林長制信息報送制度》《宛陵林場林長工作監督制度》等。
3.2 劣勢
3.2.1 山林糾紛問題較為突出 近些年來,市場上對木材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商品林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在利益的驅使下,林農越來越重視山林資源,導致國有林場周邊林地經常被侵占,林場與周邊的農戶在林木的權屬上存在一定的糾紛。宛陵林場目前存在糾紛的林地面積達到了2150.25hm2,在流失林地使用權的同時,也加大了森林管護的難度,導致一些森林經營活動無法順利開展。
3.2.2 樹種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宛陵林場中以針葉樹類型占比偏高,而闊葉類樹木占比較低,且以人工純林居多,穩定性稍差。
3.2.3 森林資源成本經營管理成本高 宛陵林場地處皖東地區,整體森林經營基礎條件仍處于相對較差的水平,從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森林經營的成本,再加上當地青壯年勞動力資源缺乏,成本逐漸增加。
3.2.4 森林資源分布過于分散,增加了經營森林的難度 目前,宛陵林場的林地資源有11116.30hm2,由5個分場組成,森林資源資源呈離散分布狀態,有些分布在交通條件差的偏遠山區,增加了作業的難度;還有一些資源與村鎮相鄰,過于頻繁的人為活動大大增加了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難度。
3.2.5 近些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的潛在風險逐漸突出 宛陵林場內的森林資源針葉類占比大,有害生物發生的潛在風險越來越突出,尤其是一些大面積的馬尾松林,降低了林場內森林資源的林分質量。
3.3 潛力
3.3.1 中、幼齡林占比大 目前,宛陵林場現有的中、幼齡林面積為4064.19hm2,存在林分結構單一、森林資源質量不高等問題,未能將林地的生產潛力充分地發揮出來。因此,今后需要在經營管理中進一步精細化,進一步將中幼林占比高的森林資源經營的潛力挖掘出來。
3.3.2 生態環境優美 林場內的夏渡森林公園已經開展了森林旅游業務,青隱山林場內有很多的毛竹資源,目前這些開發均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潛力巨大。
3.3.3 水熱資源條件優良 宛陵林場內水熱資源較好,為多種樹木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且林場還積極參與了國家儲備林戰略計劃,在大徑材、珍稀樹種、林下經濟等發展方面的潛力巨大。
3.4 經營管理模式——分類管理 宛陵林場結合自身特點,將轄區內的森林資源按照以下3類開展經營管理:一是嚴格保護類。此類資源的管理目的主要是做好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原來的特有自然景觀進行維持[1]。宛陵林場揚子鱷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中的所有小班均劃到此種經營管理類型中。二是重點保護類。此類資源經營管理的目的是確保當地的生態安全、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以及對現有的一些脆弱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等[2-3]。目前,宛陵林場內各分場的國家級公益林、夏渡省級森林公園以及揚子鱷保護區一般控制區小班均作為此類開展管理。三是保護經營類。此類資源經營管理中要求兼顧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2個方面,在確保起到一定生態防護功能的同時,明確地將其經濟功能或者目標確定下來,便于合理地開展經營利用工作[4-5]。目前,宛陵林場內一般商品林的所有小班的管理均屬于此類。
4 結語
根據對宛陵林場內的調查及森林經營研究發現,林場內森林的穩定性水平較高;林場內的森林在林地面積中占比較高,但總蓄積量及單位面積蓄積量較低;林場用材林齡級結構合理性不夠,樹種結構單一,經營處于一般水平。由此可見,宛陵林場森林經營目前尚未達到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標準,今后需要在森林可持續經營方面進一步加強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曉慧,陳永富,劉華,等.基于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的森林碳儲量和固碳潛力評估——以西藏自治區扎囊縣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0,35(4):125-131.
[2]裘永紅.休寧縣西田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現狀及經營對策探討[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20,43(4):8-10.
[3]余方純.順昌縣村域集體林地經營權屬情況與“森林生態銀行”建設的必要性研究[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20(8):57-58.
[4]王學能.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及其經營管理見解[J].中國科技投資,2017(15):386.
[5]鄒文濤,陳紹志,吳水榮,等.基于林業調查和地理空間數據的森林經營類型劃分——以山西省沁水縣為例[J].林業科技通訊,2019(11):16-2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