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學軍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礎,農民是主體。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要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準確把握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
要堅持系統觀念,把農民教育培訓納入“三農”工作和國民教育體系中統籌謀劃。
一要堅持服務“三農”的正確辦學方向。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等重點任務,聚焦糧食生產、綠色發展、農民增收等重點工作,與涉農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統籌謀劃,向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傾斜;大力培養生產經營服務主體帶頭人、創新創業帶頭人和高素質農民,補齊農業農村政策和知識短板,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帶動能力;強化青壯年農民職業教育,同步考慮務農農民學歷提升,探索靈活多樣的培養形式;鼓勵支持學生學農務農,引導農業院校辦農教農,培養更多具有較高學歷層次的農村青年骨干人才。
二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既要遵循教育培訓本身的規律,又要遵循農民生產生活規律和農民群體的特殊需求。開設固定課堂、流動課堂、空中課堂、田間課堂,運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采取“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訓,把教育培訓辦進產業、辦到鄉村、辦到田間地頭;把內容是否需要、方式能否接受、產業是否發展作為衡量教育培訓效果好不好、質量高不高的標準;加快建立促進農民發展的政策體系,實現終身教育、個性教育、開放教育。
三要拓展領域和視野。主動適應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生產組織方式變革、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對農民教育培訓提出的新要求,推動農民教育培訓從關注農業生產,向生產、生活、生態共贏共生拓展;從技術技能為主,向提升農民經營管理能力、綜合素養拓展;從服務傳統產業,向服務新產業新業態拓展;從一產為主,向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拓展。創新人才培養供給,對標產業鏈提質、供應鏈升級培養人,在構建國內大循環中釋放農業農村人才潛力。
(二)
農民教育培訓要突出質量引領,深化教育培訓供給側改革,以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和規范性為目標,增強人才培養的精準性適應性。
一要深化教育培訓內涵。突出產教融合、實踐育人。培養目標從抓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向抓全要素培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能力轉變;教學理念從單向傳授為主,向行動學習、雙向互動、教學相長轉變;從知識的數量型增長,向經驗躍升、視野拓展、思維優化的內生性增長轉變;工作導向從注重數量規模,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切實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真管用。
二要提升教育培訓能力。分層分類組織師資培訓,開展國家級共享師資建設試點,開展教學比武,建立共享機制,打造名師隊伍,深入開展省級、縣級農廣校校長輪訓;建好用好實訓基地,規范農民田間學校建設,突出現場教學功能,提升服務水平;探索教學資源便捷化供給和教學媒體融合發展,完善教材建設機制;加大“云上智農”等信息平臺應用力度,實現教學過程與咨詢服務融通,滿足農民多元化學習需求。
三要強化標準化規范化。嚴格落實教育教學規范,按照教學計劃、內容、學時、評價等各項要求,制定完善教學規范,嚴格落實教學環節,因地制宜安排教學;推進知識能力標準化建設,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形成思想品德、理論知識、技術技能、市場營銷、農村金融相配套的教學模塊,實現培訓目標、內容、課程銜接配套;嚴格過程監管,定期督導抽查執行情況,加強培育全過程規范化管理;以學員滿意度為核心,建立農民教育培訓質量效果評價長效機制;構建高素質農民發展監測體系,建立全國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常態化統計機制,持續發布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
(三)
整合利用農業廣播學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等各類資源,加快構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是中央立足當前農民教育培訓形勢任務作出的部署,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農廣校的主體地位。
一要強化橫向聯合辦學格局。聯合辦學是農廣校鮮明特色。加強與教育、財政、科技等聯合辦學單位緊密聯系,共商共建人才培養平臺;定期召開中央農廣校聯合辦學領導小組會議,研究農民教育培訓的重大問題;統籌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校、農技推廣機構等各類機構,鼓勵結合科研、教學和推廣服務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實現各類資源協調對接、共建共享。
二要強化縱向五級辦學體系。發揮辦學網絡優勢,分層分類開展農民教育培訓。中央農廣校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引導;省級農廣校側重區域指導,重點開展產業領軍人才、農業經理人和師資培訓;地市級農廣校突出教育培訓任務的督導落實;縣級農廣校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訓、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培訓;田間學校是鏈接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的平臺,實現在生產實踐中育人,在產業鏈中育人。從中央到省、地、縣和田間學校形成相互銜接、上下貫通、各司其職、優勢互補的五級辦學體系,發揮體系辦學的獨特優勢,把知識和技能送到農民身邊。
三要強化教學層次系統。強化教育培訓,依托國家農民教育培訓專項計劃,重點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帶頭人、創業創新帶頭人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帶動能力;強化職業教育,突出產業導向和素質能力導向,深化“農學交替、彈性學制、送教下鄉”辦學模式,推進教學鏈與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融合;促進農民培訓與中職教育、高職教育銜接貫通通,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立交橋,創新完善中國特色的農民教育培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