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藍 胡陵靜 曾玲玉 羅穎 李航
摘要:乳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在癌癥中占據重要位置。中醫認為乳腺癌與肝臟關系密切,肝郁氣滯為基本病機,針對男性乳腺癌,胡陵靜教授認為與肝脾腎關系密切,提出疏肝郁、清肝火,利脾濕、滋腎精的治療法則,在臨床使用中提高了男性乳腺癌患者的療效,延長生存期,降低乳腺癌轉移及復發風險,特此進行總結,以期對臨床有所裨益。
關鍵詞:男性;乳腺癌;肝脾腎
中圖分類號:R737.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2-0007-03
乳腺癌在中醫典籍里,被稱為“乳巖”、“乳石癰”、“奶巖”、“翻花奶”等[1],《說文解字》有記,“癌”是由“巖”字化生:南宋醫家陳自明 《婦人大全良方》指出:“若初起,內結小核,或如鱉棋子,不赤不痛,積之歲月漸大,峻巖崩破如熟石榴,或內潰深洞,血水滴瀝……名曰乳巖[2]”。中醫認為乳腺癌其發病病機與肝氣不疏,壅阻經絡密切相關[3-4]。胡陵靜教授是重慶市名中醫,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在三十余載的中醫內科臨床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于男性乳腺癌,西醫治療指南規范中與女性乳腺癌治療無較多差別[5],在中醫藥治療上,胡師通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認為男性乳腺癌其病機除肝郁氣滯外,還具有肝火上炎、脾虛濕熱、腎精虧虛等特點,特此對男性乳腺癌論治經驗總結驗案2則。
1典型病案
1.1病案1曾某,男,75歲。2017年6月16日初診,主訴:因發現右側乳腺癌術后6月余就診。患者于2018年初無誘因出現右乳頭瘙癢,自行捫及右乳頭內側約米粒大小包塊,彩超檢查提示:腫瘤可能,行活檢考慮乳腺癌,在全麻下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后病理提示:右乳浸潤性癌,皮膚、乳頭未見癌累及,右腋窩前哨淋巴結見癌轉移(2/4),腋窩淋巴結未見癌轉移(0/10),術后行6周期TC方案化療,化療后1月開始口服他莫昔芬,化療結束后至門診就診。刻診:患者精神欠佳,傷口時有隱痛,胸脅脹滿,不思飲食、進食后噯氣反酸,右上肢腫脹,煩熱口干,睡眠可,小便黃少,大便可,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數。患者平素性格急躁。西醫診斷:右乳腺浸潤性癌。中醫診斷:乳巖,中醫辨證:肝郁氣滯、濕熱蘊結證,治以疏肝理氣,清熱利濕,予以柴胡疏肝散合茵陳五苓散加減:北柴胡15 g,香附15 g,白芍15 g,炒枳實15 g,茯苓15 g,白術15 g,川芎15 g,茵陳30 g,鹽澤瀉30 g,豬苓15 g,夏枯草30 g,炒雞內金15 g,白花蛇舌草30 g,甘草6 g,5劑,每日1劑。
二診:2017年6月21日,患者胸脅脹滿、手術傷口隱痛及右上肢腫脹均較前減輕,進食后仍時有噯氣反酸,但時有汗出,小便黃少,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效不更方,繼以原方加用柿蒂15 g,浮小麥30 g,車前草15 g,繼服7劑。
三診:2017年6月28日,患者上訴諸癥明顯好轉,小便順暢,納食增加,時覺煩熱口干,腰膝酸軟,舌紅,苔薄黃,脈弦數。予以加麥冬15 g,菟絲子15 g,地骨皮15 g,繼服7劑后復診,上癥均好轉。此后患者門診隨訪,隨癥加減,一直堅持服用中藥與內分泌治療,服藥至今3 a,無特殊不適,生活質量佳。
按:丹溪云:“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憂怒郁悶,朝夕積累,脾氣消阻,肝氣橫逆,遂成隱核。”患者平素性格急躁,肝氣失疏,氣機不暢,肝郁氣滯,久之則痰濁內生,痰阻血瘀,有形之癌腫遂成。肝氣郁結則胸脅脹滿,橫逆犯胃故見不思飲食,噯氣反酸;肝氣橫逆犯脾,脾氣運化失職,水濕內生,水飲停滯,留于肢體,可見右上肢腫脹;水濕日久化熱,濕熱蘊結,熱盛傷津,故見煩熱口干;舌紅,苔黃厚膩乃濕熱之象,脈弦數為肝郁氣滯化熱之征。綜上分析,患者屬肝郁氣滯、濕熱蘊結證,故治以疏肝理氣、清熱利濕,予以柴胡舒肝散,疏肝理氣,兼補脾胃之氣扶助正氣,氣旺則津行,水液得以輸布,氣血通暢,合以茵陳五苓散清熱利濕,氣化行水,導濕熱從小便而出,再以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抗癌,復診后又配以柿蒂和胃降逆,浮小麥斂汗,麥冬養陰清熱,待肝郁暢,脾氣復,后期加以菟絲子、地骨皮滋補腎精,藥以對癥,疾病乃愈。
1.2病案2蒙某,男,67歲,2018年8月17日初診。主訴:因右乳腺癌術后化療后6個月余就診。患者2018年2月初于外院確診右乳腺惡性腫瘤,并行右乳腺癌根治術,術后病理示:右乳浸潤導管癌Ⅱ級,ER(+),PR(+),Her-2(+)(擴增)。行PH方案化療4療程,化療結束后至門診就診,刻診:患者表情焦慮,神疲乏力,形體肥胖,胸脅脹滿,飲食減少,腰膝酸軟,潮熱盜汗,失眠多夢,小便色黃,大便不成形,日2次,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患者平素性格內向,有抽煙飲酒嗜好。西醫診斷:右乳腺乳浸潤導管癌。中醫診斷:乳巖,中醫辨證:肝郁脾虛、腎精虧虛證,治以疏肝健脾,滋補腎精,予以逍遙散合六味地黃丸加減:北柴胡15 g,醋香附15 g,白芍15 g,當歸15 g,白術15 g,山藥15 g,丹皮15 g,茯苓15 g,熟地15 g,山茱萸15 g,南沙參30 g,炒雞內金15 g,白花蛇舌草30 g,甘草6 g。5劑,每日1劑。
二診:2018年8月22日,患者精神好轉,胸脅脹滿及腰膝酸軟減輕,飲食較前增多,仍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舌脈同前,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礎上予以加地骨皮15 g,酸棗仁15 g,繼服7劑。
三診:2018年8月29日,患者諸癥好轉,時有盜汗,予以前方加糯稻根30 g,繼服7劑。此后患者門診隨訪,隨癥加減,隨訪至今,病情穩定,生活自理。
按:患者以神疲乏力,胸脅脹滿,飲食減少,腰膝酸軟,潮熱盜汗,失眠多夢為主要癥狀,中醫辨證為肝郁脾虛、腎精虧虛證。《瘍科心得集》中引薛立齋言:“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肝主疏泄、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故見胸脅脹滿;氣機的疏泄失常影響脾胃運化、津血運行等,若肝病及脾,脾失健運,加之喜抽煙飲酒,損傷脾胃,故見神疲乏力,飲食減少,大便不成形;患者肥胖,肥人多濕多痰,故予以逍遙散疏肝健脾。腎為先天之本,腰為腎之府,主骨,腎精不足,不能滋養腰膝,故見腰膝酸軟;腎精不足,不能上交與心,虛熱擾神則失眠多夢;陰虛內熱,迫液外泄則潮熱盜汗,予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精,配以南沙參益氣健脾,雞內金消食,地骨皮清虛熱,酸棗仁養心安神,糯稻根斂汗之品,以收捷效。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若脾腎虧虛,則先后天平衡失調,易致正氣虛弱,導致癌毒復發擴散,故疏肝健脾補腎缺一不可,扶正祛邪,可收良效。
2小結
乳腺癌相當于中醫學“乳巖”、“乳石癰”、“奶巖”、“翻花奶”等疾病范疇。朱丹溪曰“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指明了乳房的歸經,中醫學理論認為乳腺與肝在生理上關系密切,南宋陳自明云“乳巖由于憂思郁結,所愿不遂,肝脾氣逆,以致經絡閉塞,結積成核。”顧世澄《瘍醫大全》:“男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腎,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故男性乳腺癌與肝脾腎關系密切,其病機具有具有肝郁氣滯、肝火上炎、脾虛濕熱、腎精虧虛等特點,是全身屬虛,局部為實的疾病,應治以扶正祛邪之法[6]。
2.1疏肝郁,清肝火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中云“乳癖乃乳中結核……其核隨喜怒消長”,由此可見情志內傷是乳腺癌的重要病因,氣機郁滯,乳絡壅阻是乳腺癌的直接發病原因或者誘發因素。因此臨床治療乳腺癌時,無論虛實,也無論攻補,都不可忽略“氣郁“這個關鍵病機,治以疏肝解郁為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素問·五色》篇曰:“男女異位,故曰陰陽”,陰陽、氣血、男女者,以陰陽為綱而相對應,男主氣而為陽,女主血而為陰,《外經微言·救母篇》所云:“ 女子陰有余,陽不足,故滿而必泄;男子陽有余,陰不足,故守而不溢也。”《難經·十九難》指出:“男子生于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于申,申為金,陰也。寅為東方木,少陽生,屬陽,性升發,輕清向上。”這都表現男女在其陰陽屬性的不同,有著不同的生理病理特點。肝為剛臟,內寄相火,主升主動,易亢易逆,男為陽,陰常不足,其肝氣更易化火傷陰。故臨床用藥時,疏肝解郁同時應不忘清肝火。
2.2利脾濕,滋腎精朱丹溪云:“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乳頭屬足厥陰肝經,肝脈絡胸脅,宜疏泄條達;乳房屬足陽明胃經,脾胃互為表里。“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病及脾,脾不健運,則水液運化失常,痰濕內生,經絡阻塞,日久化濕熱。在疏肝的同時,勿忘輔健脾利濕之法,李東垣曰“治脾胃即可安五臟,善治病者,惟在調和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又為生化之源,故健脾之法是扶正之本。
《孟河費氏醫案·婦人》所說:“男以腎為先天,女以肝為先天。”張景岳言:“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腎為先天之本,主生長發育,主生殖,故乳腺癌與腎精的虛實密切相關。肝藏血,腎藏精,肝腎之間的關系表現為肝腎同源,精血同源。肝藏血,賴腎先天之精不斷充養,乙癸同源,精血同化,故治女性乳腺癌時重在調血疏肝,男性乳腺癌時更因重視保護腎精。
參考文獻:
[1]陸德銘.中醫外科學[M].6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14.
[2]陳自明.校注婦人大全良方注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450.
[3]戎煜明,黃圓圓,張蓓.張蓓治療乳腺癌經驗介紹[J].新中醫,2020,52(10):194-196.
[4]賈穎,曾益瑋.趙尚華教授“從肝論治”乳腺疾病經驗[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15(1):77-80.
[5]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9年版)[J].中國癌癥雜志,2019,29(8):609-680.
[6]竇建衛,郭栴子,葉凱,等.中醫治則應用于乳腺癌的思路淺析[J].遼寧中醫雜志,2020,47(5):73-75.
(收稿日期:20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