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 秦竹
摘要:疏調氣機湯是國醫大師張震研究員在疏調氣機思想上,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效方,應用廣泛,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秦竹教授是“疏調學派”學術繼承人,經過反復臨床應用及思考,發現疏調氣機湯的藥物配伍及組方規律為情感性心境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思路,基于疏調氣機湯中所包含的學術思想,闡述心境障礙的中醫治療。
關鍵詞:國醫大師;疏調氣機;心境障礙;張震
中圖分類號:R2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2-0017-03
心境障礙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變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組疾病,臨床表現為情感顯著而持續地高漲或低落,時伴有相應的思維及行為改變,病情較輕者,可以是對某種負性生活事件的反應,嚴重的患者可以發展成為復發性甚至慢性致殘性障礙,抑郁發作期或者狂躁發作期,分別表現為情緒的低落或者持續性高漲,心理狀態、認知功能以及軀體伴隨癥狀方面的改變[1]。心境障礙可分為抑郁障礙與雙相障礙兩個疾病亞型。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全球有約3億人患有抑郁癥,6000萬人患有雙相障礙,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占總人口的4.2%,而全人群患病率約為4.4%[2]。
現代醫學在對心境障礙治療的過程中存在藥物副反應顯著、療程較長、藥物價格昂貴以及藥物抵抗等問題,臨床療效并不十分顯著。國醫大師張震研究員的疏調氣機湯是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效方,在治療心境障礙方面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擬從學術理論角度出發探討中醫學對心境障礙的認識、心境障礙的生理病理、疏調氣機湯的組方配伍解析及臨證加減變化,以期對臨床治療該病提供理論依據。
1中醫學對心境障礙的認識
心境障礙(情感性精神障礙)在中醫學中與之相應為七情的異常變化,在《黃帝內經》中已有關于七情內傷致病的記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及:“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精氣的充盛協調,可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是七情致病的基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可見五臟精氣或虛或實及其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則可出現情志的異常變化,同樣情志行為不循常度,超過人體自身調節范圍便可直接傷及臟腑。情志活動異常直接影響臟腑氣機,引發疾病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七情致病可以一種情志單獨傷人又可兩種及以上情志相兼為病。可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惡化,甚則危及生命。
2心境障礙的生理病理
2.1五臟藏神調五志《靈樞·本神》中記載:“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由此知“神”廣義分五端“神、魂、志、意、魄”分藏于五臟,五臟生理功能異常時則出現五志“怒、喜、悲、憂、恐”的情緒改變。
2.2心、肝、脾在情志調節中的重要作用心為君主之官,是五臟六腑之大主。情志所傷,首先影響心神,然后作用于相應臟腑。《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并該志意。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情志活動屬心神的功能,神的物質基礎是血,血氣充盈且運行暢利,是神志活動正常進行的保障。
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主疏泄。肝體陰而用陽,肝藏血機能正常,肝體得以濡養,肝主謀慮功能得以正常發揮,亦可維持機體的情緒穩定。如《醫醫偶錄》說:“怒氣泄,則肝血必大傷;怒氣郁,則肝血又暗損。怒者血之賊也。”
脾為后天之本,屬氣血生化之源。《醫述·卷七》說:“思則氣結,結于心而傷于脾也。”心中思想不得遂,則憂思拂郁,心血不能濡潤脾土,脾運無力,氣血生化乏源。
心行血、生血,肝藏血、主疏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心肝脾三臟在人體生理活動和情志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3五臟在心境障礙發病中的病理改變五臟藏五志,五志過極皆可致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論》:“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於肢體。”因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與外界各種信息刺激的接受反應和調節有密切的關系。脾主運化,主思,位于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氣血生化之源。所以情志傷的病證以心、肝、脾三臟為多見。而七情內傷,又首先影響臟腑氣機,使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失常。氣為血帥,氣行血行,氣機逆亂。必然影響到血的正常運行,故情志內傷又以氣血失調為多見。
3疏調氣機湯組方配伍解析
疏調氣機湯藥物組成:柴胡10 g,香附10 g,郁金10 g,丹參10 g,川芎10 g,枳實10 g,白芍12 g,白術10 g,茯苓15 g,山藥20 g,仙靈脾15 g,薄荷6 g,生甘草6 g。
3.1以四逆散為基礎方以《傷寒論》經方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為基礎方。柴胡透邪升陽以疏郁,枳實下氣破結,與柴胡合而升降調氣;芍藥益陰養血,與柴胡合補肝體而助肝用,疏肝理脾,炙甘草甘溫益氣健脾,調和諸藥。四藥相配使邪祛郁解,氣血調暢,清陽得伸。
3.2配以疏肝解郁病機總以肝氣郁結為要,組方配伍疏肝解郁之品。香附可疏肝解郁,調經止痛,理氣調中。主入肝經氣分,芳香辛行,善散肝氣之郁結,味苦疏泄以平肝氣之橫逆,故為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之要藥。還可調經止痛是婦科調經要藥。《本草綱目》記載:“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郁金可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既能活血,又能行氣。《本草備要》:“行氣,解郁,泄血,破瘀。涼心熱,散肝郁,治婦人經脈逆行。”薄荷清輕涼散,其辛散之性較強,可發表透邪,更助疏肝行氣之力。
3.3配以行血活血氣能行血,氣郁可致血行不暢,則瘀血內生。血可載氣,氣隨血滯,又加重氣郁。瘀血既是氣郁的病理產物,又是氣郁的病因病機。配以行血活血藥治療氣郁血滯,使氣郁得舒。丹參可入心、肝二經,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本草便讀》記載:“丹參,功同四物,能祛瘀生新,善療風而散結,性平和而走血,……味甘苦以調經,不過專通營分。丹參雖有參名,但補血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為調理血分之首藥。”川芎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血中之氣藥。葉天士在《本草經解》中說:“寒傷血,血澀則麻木而痹,血不養筋,筋急而攣;肝藏血而主筋,川芎入肝而辛溫,則血活而筋舒,痹者愈而攣者痊也。”
3.4配以健脾溫腎白術益氣健脾,燥濕利水。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山藥益氣養陰,平補脾肺腎,固精止帶。仙靈脾可溫補腎中元陽。腎虛則陽氣的溫煦、鼓動之力下降,機體的機能減退,亦可見有精神的頹廢,行動遲緩,反應遲鈍、情緒低落的狀態[3]。劉明等[4]總結郭利華教授經驗認為淫羊藿性甘而溫,滋益精血,溫補肝腎;與柴芍、苓術相配伍,三者肝脾腎兼顧,對于因情志不暢而致機體陰陽失衡,功能紊亂,有較好的調節作用。組方配伍重視脾腎,使氣血化生源源不竭,腎陽溫煦全身,推動云華之力,肝得濡潤,以促疏泄。
4臨證加減
由于心境障礙反復發作,其病程纏綿,證候往往虛實相互轉化或虛實互見。病機更是復雜多變,故兼夾癥亦多變復雜,但其核心病機是肝失疏泄。治療時當權衡標本緩急,攻補兼施。理氣不可過而耗氣,活血不可破血,祛瘀不可傷正。對于心境障礙的抑郁障礙亞型可適當增加枳殼、香附劑量,酌加木香、蘇葉行氣導滯;伴四肢乏力、面色萎黃、納呆便溏者可加谷芽、麥芽、山藥、黨參等健脾補中;伴心煩失眠、心悸健忘、腰酸耳鳴者可加遠志、棗仁、蓯蓉、黃柏等交通心腎。對于雙向障礙亞型的患者可適當增加白芍劑量,伴神識昏聵、譫妄躁狂者可酌加礞石、鐵落、南星等豁痰瀉火;伴脘腹滿悶、身重倦怠、苔膩嘔惡者可加厚樸、蒼術、法夏等祛痰化濁。
5小結
基于疏調氣機湯中的組方配伍的應用對于心境障礙的中醫治療可見一斑。以調和肝脾之四逆散為基礎方劑治療肝氣郁結,橫犯脾胃,或脾虛不運,影響肝氣疏瀉的肝脾失和,配以健脾,溫腎,行氣,活血等藥物,肝脾腎兼顧、氣血陰陽并調。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組方兼顧脾腎,固本培元,使血行郁散,心神得安,而精神內守,無傷正氣。臨證加減,攻邪不傷正,補而不臃滯。簡而言之,疏調氣機湯的配伍及組方規律為心境障礙的中醫治療提供了臨證思路。
參考文獻:
[1]范儉雄,耿德勤.精神病學[M].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129-139.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Global health estimates,2017[EB/OL].Geneva:WHO,2017-02-12[2019-03-20].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management/depression/prevalence_global_health_estimates/en/.
[3]謝磊,張鵬,羅瑞,等.基于“腎為元陽之本”探討溫補腎陽方治療抑郁癥[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5):1130-1134.
[4]劉明,朱光海,楊品華,等.郭利華對疏調氣機湯中“淫羊藿”作用解析[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9,31(9):1640-1642.
(收稿日期: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