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是一個將創造力融入民族特性的國度,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許多偉大的設計和品牌先鋒。憑借對細節的精益求精,讓無數人對意大利制造一見傾心。不僅是時尚奢侈品,就連生活中任何一個細小的物件,都隱藏著想象不到的高超藝術。
作為第一個在意大利博洛尼亞美術學院任教的中國人,安培在意大利生活工作多年,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她對意大利藝術設計教育和創造力的培養有著獨到的看法。創造力是意大利人的個性化標簽,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態度。從外在的環境,建筑藝術的氛圍,教育的理念,一直到內在留存在骨子里的創意基因,他們從小到大的自由氛圍為創造力的揮灑奠定了基礎。
《設計》:您本科在國內中央美院,研究生在意大利博洛尼亞美術學院就讀,這兩段教育經歷有哪些異同和各自優勢?
安培:這里的藝術氛圍非常開放,人們對藝術的理解整體比較成熟,甚至可以說藝術是他們的家常便飯。所以在入學博美前,我并不能理解很多優秀作品風格,甚至覺得他們的作品是未完成的,不嚴謹的,隨意的,或者是戲謔的。他們的藝術更加前衛,更加開放自由,更接近人性的本真,更注重藝術的生動性。這不是簡單的技法層面的鉆研,而是一個思想層次的提升或者叫做“打開”。入學以后我發現,自己在央美打下的基礎是很扎實的,我們的學院派還是很有效果的,研究生的很多課程都可以和我本科的課程直接接軌,我因此也常感嘆央美的國際性和前沿性。
《設計》:在意大利生活多年,如何解讀他們的創造力?
安培:創造力是一個民族的特性,一個民族的個性化標簽,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態度。毫無疑問,意大利這個民族是極具創造力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模式和所給的自由空間上來看,他們很注重培養人的創造力,經常拋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并解決而非被動接受。他們鼓勵人們接受差異,人種上的差異、觀點上的差異等。擁有創造力的前提是尊重差異,然后才能夠有自信去創造差異。如果我們的觀念里一直認為有差異是不對的,只有標準答案才是人生正解,那么沒有人會試圖創造,可能不是這個民族沒有創造力,而是沒有創造力思維。
《設計》:他們對早期藝術設計教育的措施有哪些?
安培:我曾在一所非常有歷史的私立小學教書,這個小學的創始人是意大利最后一名國王的教母,她會八種語言并且擅長藝術及音樂。所以這所學校對兒童早期的藝術教育、設計教育都有比較國家化的意識。首先,他們將語言課、數理化課都以藝術的形式去體現。孩子們在畫畫的過程中學會語言,在設計的過程中學會數學,藝術變成一種他們很熟悉的工具。而到了真正上美術課的時候,老師是西班牙人和英國人,學藝術的同時又要懂第三門語言。總而言之,就是把兒童早期的教育項目舉重若輕地融入學習生活中,然后相互促進。
《設計》:博美的設計教育在本科和碩士階段有哪些重點?
安培:在博美這些年,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本科畢業的學生整體素質比研究生還好。因為博美認為本科三年就是一個技法的學習、知識的積累,所以本科的學習任務很重,并且會有老師帶領去解決任何一個教學上的小問題。而到了研究生階段,博美認為你已經應該解決了不管是技法上的問題還是理論上的問題,你讀研究生就是需要一個理念上的提高和完整。那么導師只需幫助你形成屬于你的、更成熟的設計語言,而不會去影響你的風格或者理論。
《設計》:面對疫情,意大利的設計教育如何開展?
安培:之前我們有很多工作室可以去實際學習和操作,比如版畫工作室。博美的版畫專業也是非常權威的,著名的藝術家喬治·莫蘭迪就是我們學校的學生,并且終生任教于版畫系。直到現在,他曾經用過的機器我們還在用。還有雕塑系、繪畫系,所有需要用到的材料都在工作室里,學生們去上課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我進入工作狀態”的感覺。理論課也是幾百號人全部坐滿在一個大教室,不同系的學生們也可以互相了解和認識。而現在由于疫情的發生,理論課程都在線上展開,效果還是不錯的,某種程度上節省了時間。實踐課程就分組去學校里上課,這樣就能夠保持人與人之間距離。
《設計》:整體來看,國內外在藝術設計教育方面的差異有哪些?
安培:主要還是意識吧。我在本科階段也挖空心思地學紅點設計大賽的優秀作品,學歐洲海報設計大獎的設計風格,但是真正置身其中之后才明白,這里就連一個比薩店的傳單海報都做得特別有設計感。自然環境的美,美術館的數量,城市建筑的藝術性,文藝復興帶給人們審美上的影響,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意大利人整體國民審美素質就很高。我們可以把“教育”一詞廣義化,這不是一個針對在校生才談的事情,應當是和整個民族都相關的事情。把城市建設得更美,美的環境多一些,美的事物多一些,人們的審美就會自然而然地提上來。
《設計》:平時意大利的設計展覽和相關活動多嗎?主要在哪些方面?
安培:如果不是疫情,每年一月底,博洛尼亞都有歐洲有名的藝術展覽會。此外還有佛羅倫薩的雙年展,更著名的是威尼斯雙年展,還有大家非常關注的米蘭家具設計展、米蘭服裝設計周和佛羅倫薩男裝周等幾個重要活動。意大利對于“如何生活得更好”這個問題想得非常充分,并且他們能夠安心地把它做好。
《設計》:民眾對藝術和設計持怎樣態度?
安培:喜歡,甚至是熱捧。比如博洛尼亞的藝術展覽會,每年都會有很多非從業人員參加并且仔細觀看和聆聽講座。尤其是老年人,他們并不是帶著孫子去展會里溜達,而是精心打扮去觀摩藝術作品。當然也不難見到一些坐在嬰兒車里的孩子和一些殘障人士。藝術和設計就是融入他們血液里的東西,這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精神食糧,對藝術抱有正確、積極的態度,并且懂得欣賞。
《設計》:民眾對各種設計品的消費態度如何?
安培:意大利目前的經濟水平還是有明顯的下滑。所以年輕人手里的資金影響到他們對高級設計品的追求。大眾的消費水平雖然不高,但是,在意大利你很難看見一些設計粗糙或者顏色搭配惡俗的產品或人物出現。高消費的設計品,比如家居飾品和服裝飾品,還是一些達到一定社會階層的人群才會去購買的物品,不是那個階層的人也很少為了某一個品牌而省吃儉用。這可能也是意大利人的一個特點,心態特別好,對于享受生活的理解是很廣泛的,海都是那片海,太陽都是同一個太陽,不會因為某一種品牌而讓自己的能力超負荷,但同時并不放棄對美的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