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勇
摘要:本人總結臨床經驗,寫出左半結腸一期切除術臨床效果,從1990年至今,在此期間,做左半結腸一期切除手術,觀察恢復很好,沒有發生腸漏現象。
【中圖分類號】R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1-194-01
1;從結腸的解剖結構上看,結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成人結腸全長大約150cm左右,結腸各段直徑粗細不一,自盲腸端的約2.5cm,結腸有三個解剖標志,即;結腸帶,脂肪垂,和結腸袋。盲腸以回盲瓣為界,與回腸相連,回盲瓣防止內容物逆流回小腸。在回盲瓣遠側約2cm處,有闌尾的開口。由于回盲瓣的長度的短腸綜合征預后良好。
2;盲腸為腹膜內位器官,有一定的活動度,其長度在成人約為6~8cm,升結腸,橫結腸延續段稱為結腸肝曲,橫結腸與降結腸延續段成為結腸脾曲。肝曲和脾曲為結腸相對固定的部位,升結腸和降結腸為腹膜間位器官。前面及兩側的腹膜返折表現為白色Told線,可作為游離升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的標志。橫結腸和乙狀結腸為腹膜內位器官,完全為腹膜包裹。結腸活動度較大。
3;盲腸至降結腸的中遠段,為腸系膜上動脈供應,分出左結腸動脈和乙狀結腸動脈。靜脈和動脈同名。經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匯入門靜脈。
4;結腸的淋巴結分為結腸上淋巴結,結腸旁淋巴結。中間淋巴結和中央淋巴結。位于結腸動脈根部及腸系膜的上下動脈的周圍再引流至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
5;支配結腸的副交感神經隨動脈分布支配近側大部分結腸,盆神經支配遠側的結腸和直腸。
6;資料;本人以結腸損傷和結腸癌為例,臨床上以結腸癌為最常見,臨床表現以排便習慣性改變為特點,晚期可出現貧血,消瘦,低熱,肝大,黃疸,腹水,直腸前凹可觸及到包塊,鎖骨上可觸及到腫大的淋巴結為特點。
診斷與治療。
1;結腸癌早起癥狀多不明顯,易被忽視,凡年齡在40歲以上有高危人群應加以注意;,
①;一級親屬有結腸癌病史。
②;有癌癥史或腸道腺瘤史,或息肉史。
③;大便隱血實驗陽性者,推行結腸鏡檢查。結腸鏡發現病灶取病理活檢不難明確診斷。
⑤;此外,X線鋇劑灌腸,和氣鋇雙重造影檢查可見腸腔內腫塊,管腔狹窄或龕影,對診斷結腸癌有很大的價值。
⑥;超聲或CT檢查對診斷結腸癌病灶的大小,淋巴結的腫大,有無轉移,都有很大的價值。
⑦;化驗檢查,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類抗原19-9,《CA19-9》分別在百分之四十五和百分之三十的結腸癌病人中升高。對結腸癌特異性診斷意義不大。用于術后判斷預后和復發更有價值。此外,多種分子標志物應用于糞便DNA的檢查以早期篩查結腸癌。
治療;原則上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
本案例重點講述以左半結腸為例,左半結腸手術切除術。
1;左半結腸腸壁薄,血運差,腸內容物稠糞便,因此無論是左半結腸損傷,還是左半結腸癌手術切除,一期手術切除很難愈合。臨床醫生都是二期手術。本人總結左半結腸一期手術切除供廣大臨床醫務工作者探討。
2;左半結腸癌手術,一般術前三天全流飲食,術前一天禁食,術前一天口服番瀉葉晚上清潔灌腸,術前1-2小時再次清潔灌腸,保持腸道干凈,置胃腸減壓管,左半結腸切除端端吻合,術后置肛管引流,引流管壁打多個引流洞,以防腸內容物阻塞肛管,肛管一端置于腸吻合口處,一端置于肛門,并固定肛門處。術后腸鳴音正常肛管引出糞便,可以全流飲食,少吃餐。術后七天可以拔出肛管。
3;探討;結腸壁薄血運差。術后容易發生腸脹氣,上面置胃腸減壓管,下置肛管,防止胃腸脹氣,有利于腸壁愈合。術后七天腸鳴音正常,無腸脹氣的情況下拔出肛管。本人總結左半結腸一期切除術優點是減輕病人痛苦,減少患者經濟負擔。值得推廣應用臨床。
邵崗鄉衛生院 2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