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柯
(河南省襄城縣人民醫院外科,河南 襄城 461700)
橈骨遠端骨折通常用內固定術治療,以恢復骨折形態,避免骨折部位畸形,促進骨折愈合[1]。但是,術后易出現關節活動受限等并發癥,需配合功能鍛煉,以增強手術效果、預防關節功能障礙。傳統功能鍛煉多于術后6周進行,在此期間腕關節制動已久,關節組織易出現粘連,關節活動范圍降低,影響患肢功能恢復。早期功能鍛煉于術后即開始關節功能及力量鍛煉,處于關節功能恢復最佳時期,利于患肢功能盡早恢復[2]。肢體固定過程中會導致氣血瘀滯、經脈運行不暢,而中藥熏蒸治療可刺激患處血管及神經組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而促進患肢恢復[3]。本研究在橈骨遠端骨折術后應用中藥熏蒸配合早期功能鍛煉油對患肢功能恢復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8~59歲,平均(43.61±5.73)歲;粉碎性骨折11例,嵌插型骨折8例,橫斷型骨折21例;左側骨折26例,右側骨折14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7~59歲,平均(43.63±5.71)歲;粉碎性骨折10例,嵌插型骨折10例,橫斷型骨折20例;左側骨折25例,右側骨折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橈骨遠端骨折的AAOS治療指南》[4]中相關診斷,手腕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存在橈骨遠端骨折史,雙側骨折,伴隨其他部位骨折,依從性差,難以配合鍛煉。
兩組均早期功能鍛煉:①術后1天指導患者做手指指間關節活動、掌指關節屈伸,若出現疼痛難以配合,必要時可予以鎮痛措施,并協助被動手指屈伸訓練,每次3~5min,每日2~3次。②術后2天~1周,疼痛減輕可進行相應主動活動,增大握拳、松拳及手指張開的活動力度,每次5~15min,每日2~3次。③術后1周加強主動握拳、五指張開、屈伸等活動,并訓練掌指關節、指間關節及前壁肌腱,每次10~20min,每日3~4次。④術后2~3周進行旋轉訓練、腕關節屈伸、橈側偏斜練習,同時指導患者行前臂旋轉訓練,如旋后向外、旋前向內。⑤后期鍛煉逐漸增大屈伸手指、握拳、松拳活動強度,增加腕關節及前臂活動量,以患者耐受為宜。
觀察組加用中藥熏蒸。活血舒筋洗劑(自制):藥用當歸10g,紅花15g,艾葉15g,防風15g,川芎15g,沒藥15g,五加皮20g,透骨草20g,伸筋草30g,桑枝30g,威靈仙30g,桂枝30g。研磨成顆粒后倒入布袋內,于水中浸泡30min,煮沸后熬制15min。將骨折部位露出熏蒸,待水溫降至40℃時浸泡骨折部位30min,日2次。連續熏蒸8周。
患肢功能恢復狀況:前臂旋后及前臂旋前活動度,并用握力器測量握力及三指捏力。
腕關節功能評分及疼痛評分:用Gartland-werley腕關節功能評分評價腕關節功能,量表包含主觀評價、并發癥評價、客觀評價及殘余畸形,總計20分,分數越低表示腕關節功能越好。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狀況,總計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
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肢功能恢復狀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肢功能恢復狀況比較 (±s )

表1 兩組患肢功能恢復狀況比較 (±s )
組別 例 前臂旋后(°) 前臂旋前(°) 握力(N) 三指捏力(N)術后1d 術后8周 術后1d 術后8周 術后1d 術后8周 術后1d 術后8周觀察組 40 50.63±7.52 80.24±9.13 71.08±6.93 85.26±7.19 97.14±8.69 219.54±16.81 35.16±4.25 58.41±6.39對照組 40 51.02±7.46 73.14±8.61 71.52±6.87 80.08±7.12 98.32±8.57 195.31±15.29 34.62±4.37 50.28±6.22 t 0.233 3.578 0.285 3.238 0.612 6.744 0.560 5.766 P 0.817 0.001 0.776 0.002 0.543 0.000 0.577 0.000
兩組腕關節功能評分及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腕關節功能評分及VAS評分比較 (分,±s )

表2 兩組腕關節功能評分及VAS評分比較 (分,±s )
組別 例 腕關節功能評分 疼痛評分術后1d 術后8周 術后1d 術后8周觀察組 40 15.84±3.19 2.98±0.35 6.93±1.48 2.05±0.26對照組 40 15.67±3.21 4.17±1.16 7.02±1.45 2.57±0.31 t 0.238 6.212 0.275 8.129 P 0.813 0.000 0.784 0.000
橈骨遠端骨折多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后盡早進行功能鍛煉有利于患肢功能快速恢復,而既往臨床多忌憚早期鍛煉會影響骨折愈合,導致術后患肢長期處于制動狀態,關節組織因此出現僵硬、粘連,錯過關節功能恢復最佳時間[5]。研究指出[6],患肢固定2周后關節活動范圍下降明顯,6周后緩慢恢復,8周后關節功能受限已不可逆轉。早期功能鍛煉于術后即制定相應鍛煉計劃,自簡單被動訓練逐漸向主動訓練過渡,可增大患肢活動范圍,逐漸增強肌力,從而避免關節組織粘連,加快患肢功能恢復。
中藥熏蒸可通過熱力將藥效送至病灶深處,以祛風散寒、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7]。中藥熏蒸方中當歸活血止痛,紅花活血化瘀,艾葉散寒止痛,防風勝濕止痛,川芎活血行氣,沒藥消腫生肌、活血止痛,五加皮祛風濕、壯筋骨,透骨草祛風除濕、止痛,伸筋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桑枝祛風通絡,威靈仙通經絡、祛風濕,桂枝溫經通陽。諸藥合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舒筋活絡之功。同時,借助熏蒸的熱效應刺激,可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加快血液及淋巴循環,促使機體氣血暢通,避免關節組織粘連,加快患肢功能恢復。藥效深入病灶處可加快無菌性炎癥消除,促進局部水腫消退,減輕疼痛感。此外,中藥熏蒸可放松患肢肌肉筋骨,利于消除功能鍛煉疲勞感,增強功能鍛煉強度。
中藥熏蒸配合早期功能鍛煉可加快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功能恢復,增大患肢肌力及活動范圍,并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促使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