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朝偉
(河南省禹州市中醫院骨傷科,河南 禹州 461670)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外科常見疾病,相關資料顯示,有20%左右的患者需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效果明確但容易引發并發癥,其中以硬膜外粘連較為常見,為確保臨床治療效果需采取有效方法進行治療[1]。本研究在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應用活血止痛湯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8~68歲,平均(44.31±5.18)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2.25±0.56)年;L3-4椎間盤突出10例,L5-S1椎間盤突出13例,椎間盤左側突出15例,椎間盤右側突出10例。研究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27~67歲,平均(44.10±5.33)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2.31±0.60)年;L3-4椎間盤突出10例,L5-S1椎間盤突出12例,椎間盤左側突出14例,椎間盤右側突出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醫診斷辨證為氣滯血瘀證。主證為腰腿刺痛;次證為痛有定處,痛處拒按,日輕夜重,腰板硬;舌質暗紫或瘀斑;脈弦澀或者緊。
納入標準:①經檢查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西醫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為氣滯血瘀證,具備手術指征;②符合腰椎后路開窗髓核摘除相關手術指征;③手術減壓過程中無粘連,且減壓效果明確;④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⑤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腰間盤存在多節段突出,且術中減壓不徹底;②存在神經根損傷或者硬脊膜撕裂情況;③合并存在嚴重體內臟器疾病;④對相關治療藥物存在過敏情況;⑤存在精神障礙或者意識障礙,無法積極配合臨床治療;⑤不屬于中醫氣滯血瘀證。
兩組均給予手術治療。全麻后通過C臂機準確定位,以正中入路的方式充分暴露椎板,采用椎弓根釘內固定術與椎板開窗減壓治療,其中椎板開窗范圍為0.6cm×0.7cm,清除黃韌帶與受壓迫組織,游離神經根。當擴大側隱窩時需確保關節突得到保留。術后沖洗、止血,并通過真空負壓引流管完成引流處理,于術后10天拆線。
術后用常規西藥治療。注射用鹽酸頭孢替安(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52)2g,連用48h。如VAS評分高于5分,則加用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H20070325)200mg,口服,日1次。同時給予甲鈷胺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168)0.5mg,口服,日3次。再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對癥治療21天。
研究組加用活血止痛湯。藥用紅花3g,乳香5g,沒藥5g,甘草6g,積雪草6g,川芎6g,三七9g,陳皮9g,炒赤芍10g,紫荊藤10g,土鱉蟲12g,當歸12g,蘇木12g。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治療21天。
術后3個月對腰椎活動程度的度數進行測量比較。
通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評分越高則表示疼痛感越強烈。
通過腰椎JOA評分評估腰椎功能障礙程度,評分越低則表示功能障礙越明顯。
并發癥發生情況,硬膜外粘連發生情況。
參照NaKai標準制定相關療效評定標準[3]。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基本無疼痛感,可正常工作與生活,勞累后偶爾存在下肢酸脹感。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得到明顯改善,偶爾出現輕微疼痛感,勞累后存在下肢酸脹感,工作與生活受到影響。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疼痛感劇烈無改善,無法正常工作與生活。
兩組術后腰椎活動能力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腰椎活動能力比較 (°,±s )
表1 兩組術后腰椎活動能力比較 (°,±s )
組別 例 活動范圍 直腿抬高前屈 后伸 側彎研究組 48 52.33±5.03 19.48±3.21 17.62±2.01 83.74±5.64對照組 48 48.97±6.44 16.32±4.38 15.21±2.33 77.64±6.37 t 2.849 4.032 5.426 4.967 P 0.005 0.000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與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與VAS評分比較 (分,±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JOA評分與VAS評分比較 (分,±s )
組別 例 VAS評分 JO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8 8.11±1.32 1.90±0.91 10.32±1.56 27.71±1.84對照組 48 8.16±1.29 2.74±1.14 10.56±1.46 24.05±1.55 t 0.187 3.989 0.778 10.539 P 0.851 0.001 0.438 0.00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由外傷、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遺傳、腰骶先天異常等原因所引發,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單側或者雙側下肢疼痛等[4]。目前臨床治療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兩大類,其中手術治療效果明確,但術后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其中硬膜外粘連作為一種常見并發癥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需采取相應方法預防硬膜外粘連,以確保臨床治療效果[5]。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腰痛”和“痹證”范疇。瘀血是造成腰痛的原因之一,且術后必有損傷而致瘀血阻滯,故不通則痛,并影響其功能。活血止痛湯來源于清朝趙清泉所著的《傷科大成》,方中當歸、紅花、川芎、蘇木、赤芍活血通絡,乳香、三七、沒藥、甘草活血止痛,土鱉蟲、紫荊藤破瘀通經、消腫止痛,陳皮理滯化氣,積雪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研究顯示,術后3個月研究組腰椎前屈、后伸、側彎和直腿抬高的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這說明活血止瘀湯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明顯作用;研究組治療后VAS評分更低,JOA評分更高;研究組治療有效率更高。活血止痛湯并非鎮痛藥物,可能是由于中藥能夠降低血液黏度,緩解水腫及神經根充血,使炎性因子與致痛物質得到明顯減少,減少脊髓與神經根受到的刺激[6]。硬膜外粘連作為引發腰椎神經源性疼痛的重要原因,主要由于硬膜外受到大量顯微組織的侵占而引發的疼痛,而活血止痛湯能夠抑制纖維組織及硬膜外瘢痕組織增生,緩解疼痛,進一步改善腰椎功能[7-8]。研究組治療后并發癥更低,無硬膜外粘連情況發生,說明活血止痛湯可有效減少并發癥,對于硬膜外粘連具有明顯預防作用。
綜上所述,活血止痛湯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不僅可緩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還可有效預防術后硬膜外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