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麗,張振洪,陳曉玲,梁春旭
(1.東莞市樟木頭醫院,廣東 東莞 523633;2.東莞市兒童醫院,廣東 東莞 523325)
地中海貧血(簡稱地貧)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異常,導致血紅蛋白的α鏈和β鏈珠蛋白的比例失衡,從而引起的一種慢性進行性溶血性貧血。平均紅細胞體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是目前篩選地貧患者最常用的指標,但該病與缺鐵性貧血的鑒別存在困難[1]。研究表明,地貧兒童的血小板計數(platelet count,PLT)升高,而且其活性也升高[2],但該研究未對平均血小板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小板分布寬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等參數進行分析。本文通過分析學齡前非重型地貧兒童的紅細胞及血小板參數,探討這些參數在篩選地貧基因攜帶者中的意義,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間在東莞市樟木頭醫院體檢的3~6歲健康兒童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①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患兒;②既往有血液系統疾病病史者;③因疾病需要正在服用鐵劑及維生素制劑者;④患有遺傳代謝性疾病者。共585例符合上述標準的研究對象完成檢測。為避免缺鐵對紅細胞參數的影響,本研究排除38例血清鐵蛋白<30μg/L的兒童[3]。最終共有547例兒童的數據納入統計學分析,其中男310例,女237例,平均年齡(4.54±1.02)歲,按是否攜帶地貧基因分為研究組(124例)和對照組(423例)。所有研究對象的監護人簽署了書面知情同意書,并且該研究已通過東莞市樟木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實施。
所有兒童均抽取空腹靜脈血,分別送檢血常規、血清鐵蛋白和地貧基因檢測。五分類血常規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清鐵蛋白采用羅氏602電化學發光儀檢測;采用跨越斷裂點聚合酶鏈反應(gap-PCR)技術和DNA反向點雜交芯片技術(reverse dot blot,RDB)檢測常見的α和β地貧基因突變或缺失[4]。

最終納入547例兒童,共篩選出地貧基因攜帶者124例,攜帶率為22.67%。按是否攜帶地貧基因分為研究組(124例)和對照組(423例),兩組兒童的性別構成、年齡及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SF)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性別構成、年齡和血清鐵蛋白比較
研究組兒童的紅細胞壓積(hematocrit,HCT)、血紅蛋白濃度(hemoglobin,HGB)、MCV、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ean corpuscular-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均低于對照組,紅細胞計數(red blood cell count,RBC)、PLT、PDW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兒童的MP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兒童紅細胞及血小板參數的比較
MCV和MCH下降篩選地貧基因攜帶者的準確性較高(AUC分別為0.924、0.949,均>0.900),而RBC升高、HGB及MCHC下降篩選地貧基因攜帶者的準確性一般(AUC分別為0.877、0.752、0.784,0.700

表3 各參數篩選地貧基因攜帶者的ROC曲線參數
地貧是最常見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我國東南部也是高發地區之一。通過對地貧高危夫婦進行婚檢、產檢及胎兒的產前基因檢測,已經很大程度地降低了重型地貧患兒的出生率[5]。近年的研究表明,非輸血依賴型的地貧、鐵過載相關的各種疾病[6],包括內分泌疾病的發病率[7]也會明顯高于正常人群,因此,有必要篩查地貧基因攜帶者,以便早期進行指導和干預[8]。有研究顯示血常規檢測結果中如MCV<80fL或(和)MCH<27pg,是目前篩選地貧基因攜帶者的可疑篩選指標,而地貧基因檢測是診斷地貧基因攜帶者及其類型的“金標準”[9]。
本研究結果顯示,地貧基因攜帶者的HGB、HCT、MCV、MCH、MCHC均低于正常兒童,而RBC則高于正常兒童,這些均符合地貧患兒紅細胞參數異常的表現。另外,因為地貧是一種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紅細胞體積減小,同時可能存在部分紅細胞碎片,而自動血液分析儀是根據電阻抗原理來進行血細胞分類和計數,因此很容易將體積與血小板相近的小紅細胞或者紅細胞碎片誤認為“體積較大的血小板”而進行計數,從而導致PLT升高,同時PDW也隨之增大。采用熒光染色或直接鏡檢等方法,能有效排除小紅細胞和紅細胞碎片對PLT的干擾[10]。
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是目前公認的連續值醫學診斷試驗評價指標之一,已被廣泛應用于確定地貧的篩查指標[11]。本研究表明,RBC、HGB、HCT、MCV、MCH、MCHC、PLT和PDW等參數篩查地貧基因攜帶者的AUC均大于0.600,均可用于篩查地貧基因攜帶者,這些指標的優越性排序:MCH>MCV>RBC>MCHC>HGB>PDW>HCT>PLT,而聯合預測的AUC為0.939,介于MCH和MCV之間,因此,我們認為使用MCH和(或)MCV進行篩查已經足夠,沒有必要聯合血小板及紅細胞參數進行預測和篩查。
本研究還發現,MCV和MCH篩查學齡期兒童地貧攜帶者的最優截斷值分別是80.35μL和25.15pg,與目前推薦的指標不同,可能是由于兒童紅細胞的正常參考范圍存在年齡、性別、種族甚至地域差別[12]。在此截斷值水平上,MCV和MCH篩選地貧基因攜帶者的靈敏度分別84.70%、86.30%,特異度分別為90.30%、98.10%,準確率分別為90.30%、95.60%,是優良的篩查指標。
綜上所述,血小板及紅細胞參數均可用于篩查地貧基因攜帶者,MCV或MCH單獨篩查地貧基因攜帶者的效能較好,與聯合預測的結果相似。如果篩選前排除缺鐵性貧血,那么MCV<80.35μL及MCH<25.15pg可能是更適合于學齡前地貧基因攜帶者的篩查指標。但是本研究是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小,仍需要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