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怡寧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觀念藝術,又稱為思想藝術或者是概念藝術,它是用來描述20世紀60年代后期產(chǎn)生的為了傳達觀念和強調意義,而不在乎藝術形式和材料的特殊的藝術表現(xiàn)流派。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作品即“是什么”的藝術,更加注重藝術作品所呈現(xiàn)出的視覺美感和繪畫技巧,而觀念藝術與之不同的是,觀念藝術是“關于什么”的藝術,這個作品本身并不重要,它強調藝術家內在思想和觀點的輸出。1967年美國藝術家索爾·勒維特首次提出了“創(chuàng)作理念變成了一部能夠產(chǎn)生藝術的機器”的觀點,他已大膽清晰的預測出了觀念藝術即將發(fā)生的苗頭,由他去傳達概念,團隊直接在墻上執(zhí)行的繪畫方式對傳統(tǒng)藝術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作為觀念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他為藝術界的發(fā)展方向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
觀念藝術的藝術表達是基于三種普遍的形式,首先是對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品的直接挪用,藝術家理性選擇對他們有利的現(xiàn)成品作為他們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材料,在不改變其形態(tài)的情況下,賦予一定的象征和隱喻的特殊意義,這些物品隨著藝術家觀念的注入重新獲得了新的身份,這種做法是最為簡單直接的。其次是介入品的意義衍生,通過變形,組合,剪貼,涂抹等方式對選取的材料進行轉變和調換,改變其原有的形態(tài),這種方式強調形式的再造性,使其具備一定的調侃趣味和衍生意義。最后一種則是文字性的觀念傳達,這種方式不是簡單的對現(xiàn)成品照搬或者是進行修改,而是以文字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體,或與其他多種形式的載體組合而成的藝術作品,將內在精神和文化符號作為整個作品的依托和支撐,作品的外在形式徹底被書面化了。
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表現(xiàn)媒介的選擇十分單一有限,只能通過畫布來實現(xiàn),觀念藝術不同于繪畫藝術,只要是能夠傳達藝術家觀念的任何藝術表現(xiàn)媒介都可以被接受,外在表現(xiàn)形式更加的多元化,其中就包括了影像,裝置,行為,文本等多種形式,它可以是具體的實物,也可以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甚至是藝術家和在場的觀眾們,這完全超出了觀眾對藝術的原本的認知范圍。
美國藝術家布魯斯·瑙曼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一系列以霓虹燈作為創(chuàng)作媒介的作品,1967年布魯斯·瑙曼完成了他的第一件霓虹燈藝術作品《真正的藝術家?guī)椭澜缃沂旧衩卣嫦唷罚麑⒆顬槠胀ǖ牡哪藓鐭艄芷礈惓隽瞬煌男螤詈臀淖郑拍康臒艄庑Ч治矍颍拖袷菬艏t酒綠的娛樂場所,巧妙地運用商業(yè)材質來反諷流于形式的藝術作品,揭露了一場美麗的藝術騙局,他對文字的使用和拿捏是富有個人哲理性的思考,他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改變了材料本身的性質,并重新賦予了它新的可能性和活力,這樣的做法給當時的藝術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他看來,藝術家在工作室里進行的任何事情都是藝術,甚至是發(fā)呆,藝術是一種活動而非產(chǎn)品。
建立起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觀念藝術的一大特點。在有的作品中,觀眾可以參與到作品中去,和藝術家共同完成,甚至可以說觀眾也成為了這個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以往的藝術形式中觀眾僅僅只是擔任著參觀者和欣賞者的被動性身份,觀念藝術家們認識到了作品的意義在于作品與觀眾的互動性,二者是相互交流和融合的過程,缺一不可,只有在這樣的形式下才能夠消解觀眾與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之間的距離,增強對藝術創(chuàng)造行為的認同感,藝術家想要傳達的觀念才能更加有效地被接收。
德國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認為,創(chuàng)作并不是只有藝術家才具有的專利,藝術要消除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在1982年第7屆卡塞爾文獻展的開幕式上,波伊斯開展了名為《7000棵橡樹,城市造林替代城市管理》的計劃,在五年之內由志愿者在當?shù)胤N下7000棵橡樹和相應的玄武巖石碑,他呼吁每個人都能參與到這個計劃中來,任何想要參與的人都可以買下并種植一棵橡樹,也可以讓人代替種植,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親身參與之后,發(fā)現(xiàn)個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向人們傳遞出這樣一個信念: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都應該保護生態(tài),保護自然。藝術家通過這種方式,拉近了觀眾與藝術作品的距離,并自然而然的達成目的。
傳統(tǒng)的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是以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提供觀賞者欣賞,它注重藝術行為實施后的結果,作為觀念藝術的一個細小分支的行為藝術,它是通過藝術家的行為過程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特殊的藝術形式,它更加注重藝術行為的展開的過程,觀眾可以親眼目睹藝術發(fā)生的全部過程,有助于觀眾更加輕易的認識和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深層內涵,對于藝術家來說這是一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而對于觀眾來說這是一個通過交流無限接近藝術家的過程,這里其實存在著一個不斷延續(xù)的時間變化的概念。
《重復書寫一千遍〈蘭亭序〉》是邱志杰與1990-1995年之間創(chuàng)作的,他花費五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個作品,在同一張宣紙上重復書寫一千遍《蘭亭序》,第一遍是臨摹,文字具有識別性和文學性,一遍又一遍的書寫過后,紙上的字跡越發(fā)的模糊不清,直至第五十遍書寫,紙上只剩下一片黑色墨跡,它使用錄像記錄下了前五十次的書寫過程,之后的書寫也完全是在黑底上進行。他用這樣的無休止重復的方式與中國的傳統(tǒng)書法展開了一次深度對話,這是一個借助書法解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無限的去重復傳統(tǒng)最終的結果是毀滅傳統(tǒng),可以看出的是在他的這個作品中過程是十分重要的,時間是不可逆的,錄像這種新媒體工具擔任著記錄這一職責用來輔助和實現(xiàn)作品的完成。
在西方藝術中有許多表現(xiàn)美的經(jīng)典之作,如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造出的完美的大衛(wèi)形象,以及達芬奇塑造出的典雅的女性形象蒙娜麗莎,而與傳統(tǒng)藝術對美的追求不同的是,觀念藝術是對傳統(tǒng)的一次反叛,它試圖去遠離對美的形式的把控,技術層面的嚴格要求,和對藝術審美的需求,讓觀眾將目光停留在對作品內在觀念的傳達上,而不僅僅是外在表象上。掛在博物館和美術館里供人們欣賞的名作是一件藝術作品,同樣的經(jīng)過杜尚二次加工過的小便池也可以作為一件藝術作品出現(xiàn)在參觀者面前。藝術原本只被局限的認為是繪畫和雕塑這種類型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而不以美的形式為唯一的判斷準則的觀念藝術重新界定了什么是藝術。
如在1965年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里展出了這樣一件特殊的藝術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約瑟夫·科索斯將一把真實的木質椅子,照片中的椅子和字典里關于椅子的解釋內容放置在一起,用實物,圖像和文字對椅子做了多種呈現(xiàn)和解釋,最終都導向一個概念——觀念中的椅子,他用這種方式為大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觀念,不以創(chuàng)造審美的對象為目的,藝術是為了讓觀眾和創(chuàng)作者達到思維的統(tǒng)一,觀念至上的藝術特點挑戰(zhàn)了過去傳統(tǒng)的藝術形態(tài)。
身體的介入也是觀念藝術中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這是一個藝術家親身的加入,精心策劃的行為過程,較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而言,這個過程帶有明顯的表演性特征,和一些主流藝術活動一樣,如舞蹈,戲劇,體操等都是通過身體來展開和實施藝術活動,但明顯不同的是它帶有一定的隱喻性,多是對社會問題和人性的思考,以身體作為表達媒介具有強烈的視覺震撼力,同時它所要傳達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藝術家作為藝術作品本身出現(xiàn)在觀眾視野中也是對傳統(tǒng)藝術的一次大膽反叛。
1974年,阿布拉莫維奇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材料來測試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關系,這是最具挑戰(zhàn)性的一次表演,阿布拉莫維奇在桌子上擺放了72種道具,這其中也包含了菜刀,槍,鞭子等具有危險性的物品,觀眾被賦予了任何操控的她的權利,可以擺弄她的身體和動作,也可以選擇任何一種道具對她任何事情,整個過程她都沒有抵抗舉動,有人拿口紅在她的臉上亂涂亂畫,把她的衣服被剪碎,劃傷她的身體,甚至將上了膛的槍對準了她,六個小時過去了,她的眼睛滿含著淚水,所有的人都是對她施暴,沒有一個人給她擁抱,這個關于人性的考驗使她意識到了任何人都不應該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
觀念藝術既是一種挑戰(zhàn),又是新的藝術上的嘗試與探索,“只有好的觀念,才有好的藝術”的創(chuàng)作思路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傳統(tǒng)認知,拓展了藝術的表現(xiàn)方式,開辟出了新的藝術道路和方向,另外它實現(xiàn)了藝術的平民化,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能夠參與到藝術行動中,同時它所持有的對傳統(tǒng)藝術的批判精神為藝術舞臺提供了一個更加寬廣和包容的領域,反對商業(yè)化藝術,反對精英藝術,反對藝術的壟斷,以及對政治,文化,環(huán)境等社會問題的反思。觀念藝術在解放了藝術的同時解放了觀眾,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大地藝術等藝術形式使藝術更加貼合生活,走近觀眾。總而言之,觀念藝術對當代藝術和未來藝術的多元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觀念藝術的到來也給當代藝術帶來了危機,這些弊端是不容我們忽視的,許多觀點遭到錯誤的解讀和放大,出現(xiàn)了一批沒營養(yǎng)的快餐式藝術,以此來獲得嘩眾取寵的的效果,它們呈現(xiàn)出偏激單一的特點,降低了藝術的門檻,反而是跳脫出藝術的圈子與藝術相去甚遠了,我們應具備基本的判斷能力并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促使觀念藝術正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