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爽爽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詩性是“詩”的意象,人需要詩意的棲居。從詩性角度中解讀視覺傳達藝術的繪畫藝術、平面設計、動畫藝術、投影藝術等視覺設計。當今時代是屬于媒體藝術的時代,同時也是“影像與聲像”相結合視覺媒介時代,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情感化體驗的圖像、聲音、畫面、場景等外在環境的視覺沖擊性,導致設計在發展中缺乏本身應有的文學性、詩意性、審美性、藝術性等審美特征。通過研究詩性思維在投影藝術的視覺價值的表現,關注受眾群體在投影藝術中獲得詩性帶來的情感化體驗,探討詩性思維中的投影藝術的情感化體驗;通過詩性與投影藝術的融合,重新解讀詩性帶來的情感體驗,發現投影藝術設計中存在的詩性美學;用跨學科、跨文化、跨領域的思維中發展設計中獨特的、有趣的視覺表達。
隨著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受眾群體對于情感上的體驗需求不再是表面上的,而是內心的情感表達,以往的設計形式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視覺審美需求。因此,設計師將原先的投影藝術不斷拓展創作靈感的多維度設計,而詩歌中詩性思維的形式表達剛好為投影藝術提供了大量的創作靈感。在這個過程中,詩性審美起著重要的作用,設計師通過獨特的創意,能夠實現詩性思維的形式表達與建筑投影的跨界、跨學科融合。
人們在日常思考時主要是通過邏輯性思維,即人們在接觸事物過程中一般會借助理論概念、主觀判斷、推理揣摩來反映客觀事物。林雪鈴對“詩性思維”作了這樣的闡釋:“所謂詩性思維,又稱原始思維,意指人類兒童時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1]。其特征是將主客體為基礎,運用特殊思維方式將主觀情感轉移到客觀事物上,使客觀事物成為傳遞到主觀意象中,從而營造出一個心物相融的境界。主觀情感借助物體作為載體,用奇特的想象設計在詩性思維、思維空間中創造新的意象和境界。
詩性思維的形式語言具有高度意識抽象化的特點,可以用具有直接意義的符號組成重構關系表達內容的手段,能夠直接讓人們產生共鳴,形成溝通的效果和情感傳達的方式。詩性思維的形式語言特征是重要的創作靈感來源,可以用重構、留白、漸變、重復等手法展現全新的表現形式[2]。一般來說,詩性思維的形式語言具備超越普通形式語言的特征,能夠更好地體現視覺設計、投影藝術的特殊性。通過詩性思維與投影藝術的相互融合,重新重構、解讀詩性思維的情感體驗,發掘投影藝術中的詩性思維傳達的形式語言特征[3];為觀看投影藝術中的受眾群體帶來愉悅感,能夠讓投影藝術在當代設計中發展得更高,能夠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建筑投影藝術是通過投影技術將視頻影像投射于建筑物表面的一種投影形式,顛覆建筑物的真實與虛擬影像,以突如其來的震撼畫面沖擊受眾群體的視野。無形中拉近了“傳播”與“影響”之間的距離,讓受眾群體實現自己在空間環境中身歷其境的虛擬式體驗,提升了受眾群體的情感化體驗和沉浸式視覺感受。
建筑是人類文明社會發展中價值觀和需求變遷的重要載體,不同形狀建筑會因地域文化、時代背景、使用功能的不同受眾群體對于情感表達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建筑的產生凝聚了人類智慧的結晶,通過建筑與投影藝術的相互融合,利用投影儀將影像視頻與制作的作品投射字建筑上,利用繪畫軟件MadmApper 勾畫出動態視頻與圖片的外形形狀。將建筑外立體面與抽象視頻動畫結合起來(夜晚模式下),讓建筑物具有詩性地動起來。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設計通過網絡讓更多的人建立相互聯系。數字影像技術極大提升了投影藝術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豐富了建筑與藝術的多種設計創作形式。其一,投影藝術能夠帶給人一種主觀情感的沉浸式視覺沖擊感,建筑表面的空間感與時間記憶被影像藝術貫穿成連續性,投射在客觀的建筑立體面帶給觀眾一種虛實現實的全方位視覺感受;其二,投影藝術衍生出一種強大的媒介功能,對于受眾群體來說,投影藝術抽象逼真迷幻的影像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詩意語言將乏味單一的建筑變成了奇特化多元化、光顧陸離、活力四射的投影藝術地域文化特色。
在此基礎上結合城市地標性建筑,將“凝固的音樂”與“禁錮的影像”重新煥發生機,形成了極具視覺沖擊震撼的—投影藝術[4]。投影藝術是詩性思維設計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從傳統的視覺藝術到影像藝術發展出來的一個全新的視覺領域,結合了視覺、聽覺、空間設計、光、電等效果。投影藝術是新的形式語言,更是涉及新文化產業多方位基礎技術,可以提高沉浸式、可視化、動態化、個性化、科技化創新性意識和跨學科融合能力。
與傳統藝術相比,投影藝術更能夠帶給人們直觀的視覺表達,為受眾群體帶來更好的沉浸式體驗。從傳播學來說,投影藝術更有利于大眾媒體藝術的傳播性,傳播具有相關地方、地域的文化內涵,使得受眾群體觀看時更加直觀地理解藝術作品帶來的視覺體驗。投影藝術可以增強空間的表現力、建筑的色彩和線條多樣性來把握建筑的空間結構、改變空間關系;通過光影變幻對投影藝術的視覺影響,呈現出投影藝術具有極其空間的視覺表現力;投影藝術的視覺效果能夠給我們留下視覺感官上的享受。
建筑的新媒體投影藝術角度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定位,即時代性、地域性和科學性。時代性從縱向維度來思考,研究歷史文化重疊;地域性是不同地域文化都會隱約影響著“投影藝術”的設計方向;科學性通過各個學科的學科特色和藝術相融合,這些文學藝術極大豐富了內容層面的多元性。例如上海3D 投影燈光秀、昆明融創文旅城大觀樓等,都可以從正側多個角度來表現藝術的多元性。
在新媒體藝術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設計學者開始打破常規傳統的藝術展示方式,開始朝著投影藝術的視覺效果靠攏。設計者通過研究觀看者的表情情緒、觀看體驗,將新型的投影藝術秀在原先展示藝術作品的方式上進行升華。例如國外的投影藝術,經常使用3D 動畫影像視覺表現增加了投影藝術在建筑表皮的空間感,使受眾群體情感化體驗與詩性的傳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比如2018 年IMApp 布加勒斯特燈光節投影藝術-羅馬尼亞人民宮投影“創世紀”,帶有故事性的描述不同時代,作品圍繞羅馬尼亞整個國家近百年的歷史,從國旗元素入手,融合了詩性思維的創作靈感,具有抽象的結構關系。類似玄幻、唯美、科幻畫面等,這些屬于詩性思維范疇內,憑借3D 動畫影像與場景建模設計,結合新媒體投影技術,最終創作出創新性投影藝術作品,將3D 動畫影像投射在建筑上進行展示,利用公共建筑的表現力和3D 動畫影像提高建筑的視覺沖擊力,帶給受眾群體一場獨具一格的視覺盛宴。
當投影藝術作為校園文化時,投影藝術秀的活動將校園文化藝術展示與科學技術文化創新相互結合起來,發揮科學技術與藝術創新的引導力[6]。通過投影藝術的展示為蘇州大學子營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氛圍,展現蘇州大學和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化與精神。“新媒體投影藝術”作為一種創新設計多元性媒介,將詩性思維融入校園建筑投影中,是展示校園文化必不可少的文化藝術作品。通過數字化藝術創作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校園文化藝術作品,不僅讓新媒體藝術成為新的動態效果,建筑的形式藝術融合成為校園文化的新形式。
以校園小型建筑為例,在蘇州大學的本部、獨墅湖的校園中,兩個校區都有一座設計簡樸卻又宏偉莊嚴的標志性建筑——原東吳大學校門,門柱的正面刻東吳大學,作者用校園多媒體藝術作為媒介給東吳門做了新的嘗試,從而打造東吳門建筑的與眾不同,給受眾群體帶來獨特的視覺感受,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視覺記憶效果。將自己設計的作品投射在校園建筑上,形成小型投影藝術,通過詩性思維為校園投影藝術帶來代表性作品。在校園投影藝術具體設計過程中,通過色彩、空間維度的關系可以表達人的情感世界同時也可以通過色彩觸碰受眾群體的內心世界,在設計投影藝術作品時所表達的情感化與情緒化,都可以通過詩性思維來傳達。這樣更容易通過視覺效果沖擊受眾群體的內心深處。讓受眾群體看到此次作品更有想法與感悟。
藝術創作者在創作作品時具有情感的、詩性思維的,空間和環境也是有情的,人們在使用空間時,會與空間發生自覺或不自覺的交流,由此可見光影藝術在新媒體藝術中塑造的情感空間和情感表現具有強有力元素。投影藝術的創作以地域文化特色作為創作主體,它是傳統藝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新產物,新媒體投影藝術開拓了受眾群體對設計的認知視野,通過對藝術設計的學習與感知,可以豐富受眾群體的精神生活,藝術與科學的投影藝術是傳播公共藝術視覺價值。在校園文化中開展的“新媒體投影藝術”可以幫助受眾群體拓展思路、豐富視覺效果、激發創新意識。投影藝術具有強烈的視覺價值,是當下最前沿的視覺藝術作品,將這種設計引入大眾視野會激發觀眾對于地域文化的熱愛,帶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發展。
當受眾群體欣賞投影藝術、書籍、動畫、裝置藝術等視覺設計作品時,可以本能地感受到新媒體投影藝術傳遞的詩性思維傳達的語言和文化內涵,進而自發地領略其中的意境,產生共鳴[7]。這正是詩性思維在投影藝術中視覺價值研究的獨特之處,也是投影藝術在設計時必不可少的因素。這也是詩性思維借助想象的典型特征,用奇特的想象思維創作出新的設計形式。詩性是美感的體現,是藝術性和審美性的傳達,它是一種信息的傳達,表達設計者豐富的情感,闡明心靈,反映設計來源于生活的文學載體,是藝術之根。在新媒體投影藝術發展中,“詩性”思維在投影藝術設計中是必不可少的創新思維。它作為一種科學的、技術的、藝術的設計本質規律為作品增添的創作價值和審美美觀,推動著投影藝術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