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金嶺
(黑龍江職業學院第二校區)
奶牛消化不良性腹瀉,是屬于西醫胃腸炎的范疇,而中獸醫則認為是由于中氣不足所引起的消化機能紊亂,脾胃不能正常腐熟水谷所致[1]。本文以一例消化不良性腹瀉的奶牛為例,介紹發病、診斷及治療情況。
2019 年初春,哈爾濱市雙城區某奶牛養殖小區的一頭3 歲荷斯坦奶牛,主訴該奶牛近幾天經常出現拉稀現象,頭幾次灌點藥就好了,但最近灌了藥還是拉稀,不見好轉。臨床檢查發現, 該病牛精神萎靡,體溫達3 8.2 ℃,毛焦體瘦,持續排出酸臭味的稀粥狀糞便,落地時不成盤并到處飛濺,有未消化的食糜混于糞便中,尾根和肛門都沾有稀糞,直腸內在排糞時似有空氣進入,四肢乏力,耳角冰冷。采血進行實驗室化驗,白細胞總數正常。
經病史調查、臨床檢查及白細胞總數測定,診斷為奶牛消化不良性腹瀉。
先禁食1 天, 并限制飲水。 應用復方氯化鈉注射液2 0 0 0 m L、5%碳酸氫鈉注射 液5 0 0 m L , 一 次 靜 脈 注射,每天1 次,連用3 天;同時應用中獸藥“ 促反芻散”加減,每天灌服1 劑,5 天連用后痊愈。
中獸藥“促反芻散”加減的組方及用量:黨參5 0 g,黃芪5 0 g,白術4 0 g,榔片2 0 g,白扁豆4 0 g,山藥3 0 g,陳皮3 0 g,甘草2 0 g,茯苓3 0 g,車前子4 0 g。共為細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天1 劑,連用3 ~5 天。
4.1 病因是前胃機能紊亂后,胃內大量內容物不能及時消化與后送,使瘤胃內p H 值下降,產酸球菌不斷增多,破壞了大量纖毛蟲和微生物區系,酸類物質和毒素對胃腸黏膜產生強烈的刺激而引起炎癥變化,出現重劇腹瀉,明顯脫水和自體中毒等癥狀[2]。
中獸醫認為,奶牛因脾胃氣虛,不能正常腐熟和運化水谷,而使胃腸內容物未經充分消化吸收即迅速排出體外;特別是奶牛在妊娠期,因胎兒擠壓胃腸,導致其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更易引起本病。
4.2 診斷要點是病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四肢乏力,被毛不整,腸音高朗,持續排出粥狀或稀薄水樣呈酸臭味的糞便,落地四濺,尾根和肛門都沾有大量稀糞;鼻鏡、耳和角根有冷感,嚴重者肌肉震顫發抖,尤其在精料加入后腹瀉特別顯著,奶量有所下降,嚴重腹瀉的病牛,肛門內在排糞后有空氣進入的感覺。
犢牛消化不良性腹瀉,大多發生在吃乳階段且發病率較高,因為過食乳汁或食入了發熱病牛的乳汁及酸度較高的乳汁等,導致消化紊亂,脹肚,排出酸臭味、泡沫狀、干稀不均的糞便。病犢牛表現精神委頓,食欲下降或停止,四肢乏力,嚴重者臥地不起。
4.3 獸醫臨床上,西醫認為,臨床上凡出現腹瀉的病例,即為胃腸道有炎癥,治療時必須給予胃腸消炎藥;而中獸醫認為,腹瀉不一定均為胃腸道炎癥所引起,在臨床上有很多情況可能引起腹瀉,可根據腹瀉程度、糞便顏色、是否有特殊氣味等加以區別[1]。消化不良性腹瀉與胃腸道炎癥的主要區別在于糞便呈稀薄水樣,完谷不化,呈酸臭味,反芻稍有減少或接近正常,腸音及前胃蠕動稍增強,體溫正常或偏低,特別是稍增加精料后腹瀉尤其明顯;本病主要是因為脾胃氣虛,中氣不足而不能腐熟水谷所致。因此中獸醫在治療本病時并不是以應用胃腸道消炎藥為主,而重在補脾益氣;故重用黨參、黃芪、白術以補氣,同時以茯苓、車前子以利水;用陳皮、榔片以理氣健脾,并配合大量補液強心藥。雖然沒有應用大量的抗菌消炎的藥物,仍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4.4 以恢復胃腸機能為主要治療原則,以收斂、止瀉、補液、糾酸、強心為輔。
對成年奶牛治療,應內服矽碳銀100 片,次硝酸鉍100 片,土霉素3 0 片,麥芽粉1 0 0 g,陳皮末5 0 g,每天1 次,連用2~3 天。
中獸醫則可用“促反芻散”加減進行治療。
5%維生素C注射液60 mL、復方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1 500~2 000 mL,一次靜脈注射,每天1 次,連用3~5 天。
1 0%樟腦磺酸鈉注射液2 0 mL,肌內注射,每天1 次,連用2~3 天;5%碳酸氫鈉注射液 500 mL,靜脈注射,每天1 次,連用2~3 天。
用較平緩的健胃藥對犢牛進行治療,可應用酵母片20 片、胃蛋白酶20 g、鏈霉素1~2 g、麥芽粉20 g,1 次灌服,每天1~2次,連用2~3 天。對犢牛還可一次飲用多維葡萄糖粉5~10 g,每天3~4 次,連用3~5 天;心力衰竭的可肌內注射10%樟腦磺酸鈉3~5 mL,每天1 次,連用2~3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