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欣石
北京林業大學草業和草原學院;國家草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北京 100083
苜蓿具有優質的蛋白質和優質的纖維,被稱之為“牧草之王”,苜蓿產業被譽為“牛奶生產的第一車間”。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促使國人充分認識到我國奶業的源頭問題之一是缺乏飼喂奶牛的優質蛋白型飼草和優質纖維素飼草,其解決途徑之一就是大力推進苜蓿產業化,大力推廣苜蓿在奶牛飼養管理中的應用。苜蓿起源于中亞,流行于全球,其粗蛋白在營養期可以達到25%,而且營養元素平衡,消化率高、促產奶性能明顯,用苜蓿飼喂奶牛,是植物蛋白質和優質纖維轉化為牛奶營養成分的理想途徑,是奶業發達國家的普遍經驗。按科學標準飼喂苜蓿干草,再加上合理的飼料配方,可以完全保證原料奶的質量標準,還可以減少奶牛代謝病,提高奶產量,降低淘汰率。為此,農業農村部于2012年及時啟動了“振興奶業 苜蓿發展行動”項目,在我國北方14 個省市推行“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建設項目”,苜蓿產業蓬勃而起,苜蓿產品開始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推廣,在飼草料技術途徑上為全面掃除“三聚氰胺事件”的負面影響,為我國牛奶質量重新得到社會信任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從2008年至今的12 年來,我國苜蓿商品干草種植面積從30 萬畝增加到800 萬畝,苜蓿干草從10 萬噸增加到380 萬噸,但由于國內苜蓿產業起步晚,產量和質量都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尤其優質干草供應嚴重不足,仍然高度依賴國際進口。從2008—2020年,苜蓿干草進口量從1.8 萬噸/年增加至135.9 萬噸/年,12 年間增長了76 倍。其中美國是主要進口國,占全部進口量的87%。可以說,當前奶業質量安全的保障嚴重依賴以美國為首的苜蓿生產大國。2018年6月,美國政府率先發起了貿易戰,引起了進口苜蓿的一波高價操作。2019年,進口苜蓿干草到場價格從2700 元/噸上漲至3500 元/噸,奶牛飼養的綜合成本上升了5%,每頭奶牛的飼養成本增加了700 元,每千克牛奶價格上漲0.1~0.2 元。鑒于此種情況,中國奶業協會呼吁中國政府將苜蓿排除于對美反制清單。盡管期限1 年,但是苜蓿商品市場極大震蕩,未來走勢仍然不定。從食品安全的戰略性措施來看,奶業優質飼草來源嚴重依賴美國進口,既不符合中國是世界第一草原大國國情,也不符合民族奶業健康穩定的高質量發展。如何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市場缺口、降低牛奶生產成本、穩定優質苜蓿市場供應、確保奶牛飼草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我國奶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面對我國優質奶業的長治久安和應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和挑戰,當前急需解決我國苜蓿產業發展的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產品數量,一個是產品質量。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時,我國總體的苜蓿商品草不足10 萬噸,到2020年我國奶牛規模化養殖場消費的優質商品苜蓿干草已經達到250 萬噸,其中國產苜蓿干草114 萬噸,占供應量的46.0%,美國進口苜蓿干草118.5 萬噸,占47.4%,歐洲進口占7.0%。基本形成“中美對半,歐盟補剩”的局面。中國如果完全能夠從容應對國際摩擦的苜蓿市場缺口,至少需要增產符合質量標準的苜蓿干草產品135 萬~140 萬噸。更進一步講,我國750 萬頭泌乳奶牛,年消費250 萬噸苜蓿干草,處于一個非常低的飼喂水平,苜蓿飼喂量不到發達國家的1/9~1/3,如果要進一步發揮優質飼草作用,達到發達國家的飼喂水平,還需要500 萬~1000 萬噸的合格苜蓿產品,在我國當前苜蓿產業發展背景下,是個十分嚴峻的挑戰。
按照國際標準,苜蓿質量等級劃分為特優級、優級、一級、二級和三級。從2020年苜蓿進口情況分析,美國供應的特優級和優級苜蓿占到46.2%,一級苜蓿50%,二級苜蓿3.8%。而國產特優級和優級苜蓿僅占5.0%,一級苜蓿40.0%、二級苜蓿達到44.0%。從全國苜蓿商品草的質量定位看,國產苜蓿仍以中低端質量產品為主。面對苜蓿的數量和質量需求,如何在3~5 年內,將優質苜蓿產能從當前的114 萬噸至少提高到250 萬噸,將以中低端質量產品為主的國產苜蓿提高到以中高端為主,在彌補美國進口苜蓿的市場缺口的同時,將優級苜蓿和一級苜蓿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是我國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標。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從2012年開始,農業農村部啟動了“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每年下撥5 億元財政資金,對50 萬畝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建設項目進行補助和扶持,對改變觀念、振興奶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因為是政策性的補助,所以申請享受政策扶持的企業多、面廣,各級政府在實施項目中存在“平衡、普惠”的傾向。而真正對苜蓿的質量和產量起關鍵作用的是少部分優質苜蓿生產加工企業。這一部分企業成熟、穩定、有經驗,技術力量強,貢獻大,而且一般位處適宜種植區域,具有生產加工優質苜蓿的優越環境條件,是國產優質苜蓿產品的主要生產者,也是下一步提高產能和質量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建議在未來3~5年,策略性加大政策資金投入,加大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撬動社會投資,集中財力物力,打造優質苜蓿生產加工的龍頭企業,擴大種植面積,提高企業生產加工優級、一級苜蓿產品的能力,提高苜蓿生產質量標準,從而填補美國進口苜蓿的市場“空白”。
優質苜蓿生產加工需要干熱氣候和灌溉條件。目前我國適宜生產高質量苜蓿產品的核心產區有限,主要集中在甘肅河西走廊、寧夏黃河河套灌區、內蒙古科爾沁沙區、陜西榆林區等,這是我國優級、特優級苜蓿的核心產區和優質企業的集群區,但產區面積不足,產品數量不足,質量不穩定,主要制約因素是土地成本較高,種草面積不足,機械化水平薄弱,加工能力有限,科技力量分布不均衡。如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獲得種植的相關優惠政策,加上重點龍頭企業的引領和整合,面積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優質產品的生產加工能力進一步提高。此外還有一大批適宜進行苜蓿青貯加工的產業集群區,例如甘肅黃土高原區、寧夏六盤山區、河南黃河灘區、河北渤海灣區、山東黃河三角洲區等,應該積極扶持,加速技術創新、設備更新和技工能力的提升,從而推廣優質苜蓿青貯產品,補充優質苜蓿干草的不足。
當前在國家生態保護建設和農業耕地紅線的雙重管控下,苜蓿種植的空間逐步縮小。需要科學辯證的看待草糧關系和種植苜蓿用地。實踐證明,利用豆科植物的固氮效應,種植多年生豆科牧草可以極大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改良效應十分明顯。在甘肅黃土高原定西產區、河西走廊產區、寧夏河套灌區、內蒙古科爾沁沙區種植苜蓿后,土壤有機質分別提高了12.9%、31.6%、4.2%和36.8%。這批產區面積200 萬畝以上,經過10 年產業發展,這批土地已經成為良好的農業后備耕地。隨著“草地—耕地—草地”戰略性的互相轉換,將極大的提高我國耕地周轉的回旋余地。
在未來3~5 年內,如果要依賴國產苜蓿,滿足牛均達1 噸/年優質苜蓿干草的飼喂強度,從而追平發達國家一般水平,我國的苜蓿商品草種植面積還需要再增加300 萬畝,生產加工能力需要從250 萬噸提高到450 萬噸。要達到如此目標,需要進一步開發苜蓿種植區域。目前形成的七大產區均為草原風沙區、荒漠戈壁區、高原水土流失區,涉及的土地基本為風沙地、撂荒地、鹽堿地、旱坡地等,土質低劣、水資源緊缺、產量低下,達不到產能要求。建議從政策上將苜蓿種植納入到耕地種植體系之中,像種植作物一樣種植飼草,像補助糧食種植一樣補助飼草種植。此外要大力發揮“糧改飼”試點的范圍和規模。鼓勵“糧改飼”的試點重點從青貯玉米轉為苜蓿、飼用燕麥、飼用高粱等專用優良飼草,從而保證草牧業的健康安全發展。
目前中國畜牧業協會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有關苜蓿干草和苜蓿青貯產品的團體標準,例如《苜蓿干草質量分級》《青貯和半干青貯飼料——紫花苜蓿》。這些標準完全和美國等國際產品標準對接,可進一步量化我國苜蓿產品的質量目標和產量目標。如果國產苜蓿要完全填補進口苜蓿的空間,未來5 年,我國的苜蓿干草商品生產應該達到450 萬噸到600 萬噸,初步達到完全自給的能力。同時在每年450 萬~600 萬噸的產品中,能夠突破性的生產200 萬~300 萬噸優級和一級苜蓿,占到總體產量的40%~50%,就可以基本滿足奶業對優等苜蓿產品的質量要求。在未來10 年之內,國產苜蓿草生產加工應當進一步提高優級草的比例,使得一級產品由40%提高到60%,優級產品由當前的5.5%提高到20%,從而確保國產一級苜蓿達到270 萬~360 萬噸,優級苜蓿達到90 萬~120 萬噸,從而穩定替代進口苜蓿,減弱奶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從而把奶業需求的優質苜蓿產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確保國產苜蓿成為民族奶業優質飼草來源的可靠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