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李景斌,李凌飛,姬翠英
天津嘉立荷牧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犢牛培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奶牛的終身產奶量。隨著資源的不斷整合與養殖規模化的不斷加深,萬頭甚至更高存欄量牧場的數量不斷增加,與之相應的新生犢牛數量也不斷增加,犢牛的飼養模式和培育理念也在不斷創新與變革。目前,國內犢牛的飼養模式大致可分為母帶犢模式(肉牛)、人工飼喂(單欄或群飼)以及無人自動化飼喂模式。在目前大規模牧場發展環境下,各項成本、投資回報率、犢牛成活率以及犢牛的生長發育情況成為牧場管理者所面臨的問題和關注焦點。自動飼喂理念及其飼喂模式的出現為相關問題提供新的解決途徑,其也在不斷被嘗試與實踐。因此,本文將自動化飼喂飼養模式下哺乳犢牛的飼喂技術、管理措施以及關鍵把控點進行總結和綜述,以供參考。
初乳飼喂和環境管理是把控犢牛飼養的兩大關鍵點,若把控好這兩個關鍵點,犢牛飼養工作就成功了65%以上。初乳是指母牛產后首次被擠出的乳汁,其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以及較為豐富的維生素,并且具有極易消化、吸收的特點。除此之外,由于初乳本身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而這些物質是初生犢牛疾病預防所必需的[1]。因此,及時飼喂足量、優質的初乳非常必要。飼喂犢牛的初乳質量要求是非常嚴格的。首先,只有當免疫球蛋白>55 mg/mL時才能稱為合格的初乳,同時比重計為綠色范圍,折光儀讀數>22%時為合格,讀數>25%時為優質,細菌總數<50 000 CFU/mL,大腸桿菌數<5 000 CFU/mL[2]。其次,凡是來源于患有牛白血病病毒(BLV)、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支原體以及牛副結核病的母牛的初乳不能飼喂犢牛。由于犢牛的特殊生理構造,初乳的飼喂需要在特定時間內完成,否則犢牛的被動免疫將會構建失敗。初生犢牛吸收初乳中母源抗體效果最佳的時間是在犢牛出生后12 h內,因此,應在犢牛出生的12 h內飼喂初乳,即在犢牛出生后30 min內飼喂初乳4 kg,按照犢牛體重的10%左右飼喂(具體飼喂量還需參照品種等實際情況而定),出生后6~8 h再次飼喂2 kg,12 h內飼喂總量最好達到8 kg[2]。關于飼喂初乳的方式,除了自然哺乳外,常用的是奶瓶飼喂和胃管輔助灌服,具體使用什么方式需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如犢牛是否具有獨立吮吸能力而定。
無論是人工飼喂還是自動化飼喂飼養模式,合理、準確以及完善的飼喂計劃是必不可少的。奶量飼喂不足,營養物質攝入不夠導致生長受阻;飼喂超量,營養過剩消化不了,勢必導致營養性腹瀉,破壞腸道功能,導致犢牛生長受阻,嚴重時甚至造成犢牛死亡。除此之外,良好的飼喂計劃能夠幫助犢牛較好地渡過斷奶應激期。犢牛奶量的飼喂方式講究科學性,不是固定的,國外通常按照犢牛前期體重的15%來確定每天的飼喂量,而國內大致是按照體重的10%~12%來確定。具體的奶量應該根據犢牛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決定,需要考慮的因素基本包括體重、牛乳(奶粉)質量、環境以及犢牛自身的健康狀況。同時應該注意的是飼喂的頻率問題,飼喂的頻率對于犢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這將會影響犢牛對奶量的攝入以及對營養物質的消化。據國外相關研究表明,在奶量不變的情況下,營養物質消化率隨著飼喂次數的增加而顯著提高,飼喂2 次時的40%消化率,隨著飼喂次數變為6 次時提升至80%以上[3]。
犢牛從出生到斷奶一般會經歷初乳飼喂階段(初生至1 周齡左右)、過渡階段(1~3 周齡)以及反芻階段(1 月齡左右至斷奶)[4]。經過初乳飼喂階段進入過渡階段后,除了正常的常乳或者全乳飼喂外,犢牛還需要進行補飼。在這個階段,開始訓練犢牛采食開食料,讓犢牛自由飲水以及采食優質干草。這些補飼措施的采取對于犢牛擁有一個發育健全和功能完善的瘤胃非常重要,在這階段開食料如何飼喂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從開始訓練采食開食料直到犢牛斷奶為止,開食料補飼的情況應該是牧場犢牛飼養關注的關鍵點。一般情況下,犢牛在開食料采食數量達到1.5~2.0 kg時才能夠進行斷奶。在犢牛斷奶后開食料的飼喂不應該停止,應在采食開食料的干物質達到推薦干物質采食量的2 倍時進行犢牛精料的過渡更換,以減少應激。對于優質干草飼喂,贊成與反對的觀點不一。總的來說,各有利弊,飼喂優質干草能夠刺激瘤胃的發育,但同時會減少開食料的采食。若干草質量不佳,甚至會造成真胃炎,導致犢牛死亡。在不飼喂干草的情況下,相應的開食料采食量會增加,以提高犢牛日增重。但同時犢牛面臨瘤胃脹氣的風險大大增加,具體是否飼喂干草,要依據牧場實際情況而定,尤其是要考慮被提供的干草是否滿足犢牛飼喂的要求。
選擇優質的犢牛奶粉是培育好犢牛的開端。優質犢牛奶粉應該依據犢牛的生長發育特點、犢牛的營養標準以及牛乳中各項營養成分含量來配置而成[5]。有關犢牛奶粉的營養水平的研究表明,當蛋白來源為乳蛋白時,蛋白水平應達到20%;若用部分植物蛋白替代乳蛋白時,蛋白水平應大于22%。犢牛奶粉中脂肪水平一般添加量在10%~20%,目前添加量一般在15%以上,該添加水平將會大大減少犢牛的腹瀉率[6]。除蛋白與脂肪外,奶粉中粗纖維的含量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保持在3%以下。最后,一定量的維生素必不可少[7]。至于開食料的選擇也至關重要,開食料在犢牛從采食液體日糧向固體日糧過渡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8]。因此,開食料的營養水平和粒徑大小是選擇時需要考慮的。NRC(2001)中推薦的犢牛開食料蛋白水平為18%,黃利強等[8]研究表明,犢牛開食料的蛋白水平宜接近20%,但不超過20%。綜合各研究結論,應選擇蛋白水平至少在18%的開食料。關于開食料粒徑的研究并不多,張勇等[9]研究發現,分別給25日齡荷斯坦犢牛飼喂配方相同而粒徑不同(4 mm、6 mm、8 mm)的開食料,結果顯示4 mm粒徑的開食料飼喂犢牛效果最佳。
犢牛在飼喂上最重要的是要注重管理的一致性,即定時、定質、定量、定溫、定人。這幾點主要體現在飼喂流程一致性、飼養環境一致性以及飼料選擇一致性上。例如適合犢牛的最佳奶溫為39 ℃(入口溫度),要求每天每次飼喂犢牛的奶溫應該保持在39 ℃,不允許出現較大波動。
養犢牛就是在養環境,環境對犢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犢牛的低溫臨界值為10 ℃,適合溫度為24 ℃,一般要求犢牛舍溫度為10 ℃以上。同時應加強通風,當通風與保溫相矛盾時,必要時應放棄部分保溫措施,從而保證通風效果。在大規模群飼或者室內單欄飼養時,可以使用正壓通風技術,這也需要考慮牛舍的建造問題。墊草的更換應做到及時,墊草的選擇應考慮干凈度、系水率以及柔軟度,同時要考慮墊草的鋪墊厚度,冬夏兩季應考慮牧場實際情況而定,一般在15 cm以上。牛群密度的把控是犢牛飼養能否成功的關鍵點,主要是體現在群飼模式中。牛群密度的確定主要和犢牛圈的大小、墊草質量以及更換的難易程度以及飼養模式等有較大關系,最終如何確定需要依據牧場的實際情況。
以上所述關于犢牛飼喂管理的關鍵點基本都適用于自動化飼喂模式,但使用自動飼喂器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2.4.1 犢牛進入自動飼喂站前,必須在自動飼喂站外(也可成為站下)進行過渡飼喂5~7 天(無論開始是飼喂常乳還是直接飼喂全乳粉),同時站下的奶嘴要和自動飼喂器保持一致。
2.4.2 進入自動飼喂站后的前3 天左右需要人為引導,同時站下、站上奶量、奶溫的銜接要保持一致,奶量在必要時可以略微降低來保證犢牛對營養物質的消化,避免應激性和營養性腹瀉的發生。
2.4.3 自動飼喂器的清洗程序一定要設置完善,保證每天2 次。同時設置好合理的飼喂程序,保證奶粉的及時供應。
2.4.4 需要注意自動飼喂站所管牛群的密度,不能過小也不能過大,太小成本不合算,太大容易造成腹瀉、肺炎等疾病的高發。尤其是要考慮夜晚是否有員工值班補上奶粉,若密度可以適當增大,若無則需要考慮牛群密度與使用量的問題,防止自動飼喂器上奶粉的缺乏。
2.4.5 自動飲水槽應設置離飼喂站偏遠處,防止犢牛在飼喂站口等候過程中飲水(尤其是冬夏兩季),緊接著吸食乳液,從而造成腹瀉的發生。
2.4.6 飼養模式的不同導致飼喂站所管牛群密度的不同。若在本場飼養,牛群密度可適當放寬,一般可保持在25 頭/群左右,可管轄4 個圈,相當于一個飼喂站管轄100 頭犢牛。若是異地調牛且來源紛雜,建議牛群密度保持在6~10 頭/群,這樣能夠有效降低疾病的發生。
關于自動飼喂模式的優點有以下幾點:一是可以設計、制定較為科學的飼喂奶曲線方案以及較為溫和的斷奶方案,降低斷奶應激;二是較為完善的軟件系統,可以實時監控犢牛的飼喂狀況,甚至是每頭牛的飼養情況;三是可遠距離超控以及無人為影響,解決用工困難的問題;四是智能化設備程序真正實現定時、定量、定質、定溫、定次數,飼喂犢牛少量多次,降低腹瀉率;五是通過監控犢牛奶量采食情況,可以及時揭發弱、病牛只;六是通過實時監控牛只采食及生長情況,必要時可以開啟強化飼喂模式,加速犢牛的生長。
無論是何種飼養模式,犢牛面臨的疾病主要是腹瀉以及呼吸道疾病兩大類。對于具體是何種原因導致的肺炎和腹瀉,需要及時進行檢測確定,從而制定治療方案。有關犢牛肺炎預防,可以進行如下措施:使用瑞可欣,在發病集中日齡前推3 天,進行單劑量頸部皮下注射,按照40 kg體重1 mL,一個注射部位的給藥劑量不超過7.5 mL的標準執行;在高發犢牛群,采用20%長效土霉素,20 kg體重1 mL,肌內注射(IM),每2~3 天1 次,分點注射;也可以配合黃芪多糖等中藥投服,增強免疫力。治療措施包括:(1)20%長效土霉素(首選),20 kg體重1 mL,肌內注射(IM),每2~3 天1 次,分點注射;嚴重病例可加入在少量生理鹽水中輸液,1 次/天,連用3 天后改為IM;氟尼辛葡甲胺配合使用。(2)5%鹽酸頭孢噻呋,每10 kg體重1 mL,肌內注射(IM),每天1 次,連用3~5天;氟尼辛葡甲胺配合使用。(3)2.5%硫酸頭孢喹肟,每12 kg體重1 mL,肌內注射(IM),每天1 次,連用3~5天;氟尼辛葡甲胺配合使用。其中第二和三項措施僅適用于巴氏桿菌、曼氏桿菌感染。犢牛肺炎的治療中不建議采取靜脈注射(IV)給藥,因為會增加肺的代謝負擔。
至于犢牛腹瀉的防治,應及時監控犢牛脫水情況,及時補液,糾正酸中毒。同時在奶中投喂乳酸菌素粉改善腸道菌群。若是由于細菌性感染導致的,在及時補液的同時需要使用相應抗生素。若是病毒性腹瀉,除及時補液以外還需使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性感染。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暴發群體性腹瀉或肺炎時,需要及時更換飼喂站上的仿生奶嘴。同時需將正常牛只挑出,及時隔離,而不是將患病牛挑出,患病牛只在原圈舍進行救治,此外圈舍應及時消毒、殺菌。
無論是人工飼喂還是智能化飼喂,奶溫、奶量和飼喂次數和環境永遠都是犢牛飼喂的三大要素,初乳、能量、一致性、舒適度以及衛生情況是犢牛培育的五大原則。養殖規模化程度的加深和加大,牧場犢牛數量的增加、人工成本的高昂以及犢牛培育的質量要求,導致人工飼喂逐漸不適合犢牛飼養,而智能化自動飼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應該充分了解犢牛飼養管理的要點,再結合智能化設備以及理念,最大程度上提高犢牛整體化和科學化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