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張 濤,賈曙霞,鄧好好,朱俊鵬
1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橫水畜牧獸醫站,河南洛陽 471100
2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畜牧獸醫工作站,河南洛陽 471100
3 洛陽生生牧業有限公司,河南洛陽 471100
洛陽生生牧業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始建于1999年,是集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制品加工、生態觀光園建設為一體的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牧場占地400 畝,現存優良奶牛1 800 余頭,年產優質鮮奶8 000 t。近年來,牧場逐步走向現代化、規模化,生產各個環節相互協同發展,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后備牛的培育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犢牛飼養管理是影響養殖場成敗的關鍵基礎工作,犢牛培育效果的好壞對于后期成母牛的生產性能、健康狀況和經濟效益起著決定性作用。近年來,通過實施犢牛健康管理,牧場犢牛發病率、治愈率、成活率等生產指標均有顯著改善,從年成活率86%增加到95%,腹瀉發生率從30%~50%降低到20%以內,為了進一步加強犢牛管理,提高牧場效益,本文對牧場犢牛健康管理經驗進行探討和總結,以供參考。
由于牧場建成初期對新生犢牛護理、初乳飼喂等工作不夠重視。臍帶僅使用碘酒消毒1 次;產后初乳飼喂不規范,下班期間出生的牛犢大多是在上班后才進行處理,擠初乳不做處理直接飼喂犢牛,從而導致犢牛腹瀉頻發、健康狀況不理想,使得獸醫和飼養員精疲力竭,造成犢牛發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用藥量增加。但隨著牧場管理的逐漸規范和飼喂經驗的積累,根據犢牛不留養標準,果斷淘汰異性雙犢、早產牛犢、畸形牛犢、弱犢等不合格牛犢,并開始嚴格執行以下操作規范,使當前正常留養的初生犢牛發病率幾乎為零[1]。
犢牛出生后,需要迅速擦干身上及口鼻黏液,如果出現假死則馬上進行急救,倒掛、拍打背部讓喉部異物流出,必要時進行人工呼吸及相應藥物治療。使用消毒過的不銹鋼手術剪剪斷臍帶,保留5~6 cm,用5%以上濃碘酊消毒2 次,可確保臍帶感染率降為零,再轉去犢牛舍,稱重、按照牧場奶牛號牌管理辦法規范編號打耳牌[2]。
在初乳加工保存方面,首先是收集新鮮初乳,使用比重計測量密度,密度在1.04~1.05之間為合格。其次是在60 ℃條件下30 min巴氏消毒。最后是在2~6 ℃冰箱冷藏,以保證每頭犢牛能及時吃到初乳[3]。
產后半小時一次性灌服的初乳量控制在體重的6.0%~6.5%,添加40 萬U慶大霉素,以預防細菌性腹瀉的發生。
使用去角靈在7 日齡內進行去角,該方法與傳統去角方法相比操作方便,對犢牛的傷害小。
犢牛3 日齡后使用常乳飼喂,牧場當前使用的方法是對常乳進行酸化處理,并制定適合牧場要求的飼喂程序。
收集常乳,在冷藏罐4 ℃保存,當班制作酸化奶當班飼喂,專人負責填寫制作記錄和飼喂記錄。酸化奶制作時的關鍵點在于:(1)將1 份85%濃度甲酸與9份水均勻混合配制成甲酸稀釋液,每升牛奶添加30mL甲酸稀釋液。制作時奶溫控制在15 ℃以下,首次添加甲酸稀釋液后應充分攪拌,1 h后再次攪拌;(2)保證裝奶用具的清潔衛生;(3)確保制作的酸化奶pH在5.0~6.5;(4)飼喂時進行加熱,冬季加熱到22~23 ℃,夏季加熱到10~20 ℃[4]。
將常乳飼喂桶懸掛于每個單欄上,便于犢牛仰頭吸吮牛奶,不但讓犢牛回歸本性,也可促進食管溝反射,增加犢牛自身消化酶的分泌量,增強犢牛消化能力,防止犢牛消化不良性拉稀的發生。嚴格按照定時、定量、定人、定溫四原則進行飼喂。根據日齡逐漸增減喂奶量,奶量飼喂流程如下:3~7日齡日喂奶量4 L/頭,分2次飼喂;8~14日齡日喂奶量6 L/頭,分3 次飼喂;15~45日齡日喂奶量8 L/頭,分3 次飼喂;45~54 日齡日喂奶量6 L/頭,分2次飼喂;55 日齡后開始斷奶計劃。欄位上方懸掛奶量標識牌,提示飼養員每頭犢牛的飼喂量,做到精準飼喂,防止喂奶過多或過少而引起的犢牛腹瀉或發育遲緩的發生[5]。
使用溫開水飼喂犢牛,3 天添加開食料,自由采食與飲水。
斷奶過渡期采用7 天斷奶法,每2 天減奶2 L,當全價顆粒料采食量連續3 天達到1.2 kg以上開始斷奶,斷奶后原圈飼喂7 天左右,進行驅蟲工作,防止球蟲及其他寄生蟲病的發生,然后轉入大圈。
大圈內分有采食區和運動場。采食區每天用水清洗,運動場每天由清糞車清除積糞,確保環境衛生。使用全價顆粒料,逐步增加至日飼喂量4.5 kg/頭,優質燕麥草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進行飼喂。
犢牛階段自身抵抗力比較薄弱,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礎上,給犢牛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更有利于犢牛健康成長。
建立牢固的抗體免疫屏障是保證犢牛健康的關鍵點。關于疫苗防疫,除做好口蹄疫(FMD)等常規免疫外,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牛傳染性鼻氣管炎(IBR)二聯苗2 月齡以后首免,間隔21 天二免,再間隔4 個月進行第3次免疫[6]。
消毒是切斷疾病傳播的有效措施。奶桶、奶壺等用具每天需用堿水進行清洗、消毒,料桶、水桶每周用堿水清洗、消毒1 次。
注射器使用后用生理鹽水進行清洗、消毒。針頭按照一牛一個的原則使用,使用后清洗干凈,用75%酒精浸泡消毒,保定器、保定繩等用具定期進行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犢牛舍每周消毒2 次,注意消毒藥的更換使用,選擇2 種消毒藥每月更換、交替使用。犢牛舍污水道每月清理1 次,用2%火堿溶液進行消毒。
為犢牛創造舒適的居住環境對犢牛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因此,實行一牛一欄的飼喂方式,采用優質麥秸作為犢牛舍墊料,并每天清理更換。
此外,由于該牧場地處中原地區,四季交替帶來的炎熱與寒冷會造成犢牛應激。冬季使用塑料布為犢牛舍進行遮擋,防止冷風、賊風進入;采用地暖進行供暖,提高欄位地面溫度;注意開窗通風,夏季采用風機,加快犢牛舍的空氣流通,以達到降溫效果[7]。
犢牛疾病主要有兩大類,即消化系統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主要以腹瀉、脹氣為主,致病原因眾多,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營養性等因素,以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細菌性病原微生物為主,主要危害2月齡內的犢牛,以排黃色、黃白色、黃綠色、水樣、稀粥樣糞便為主要特征,糞中帶血、腸黏膜等組織碎片。若治療不當,會造成機體脫水、酸中毒,甚至衰竭死亡。此類現象的疾病多發生在飼養管理不當、環境消毒、天氣突變等誘因條件下,防治此類疾病需要做好平時的飼養管理工作,并堅持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治療采用抗菌、消炎,輔以助消化、補水,糾正酸中毒等措施。當然抗生素治療是不得已的辦法,大多數犢牛腹瀉是死于電解質的失衡和脫水,所以及時地補充電解質至關重要。所以對于犢牛的腹瀉性疾病,應樹立預防為主的理念,加強飼養管理,從初乳的質和量、通風、墊料的舒適度進行預防。
斷奶后犢牛腹瀉比較少見,偶有血痢發生,多以球蟲病、小隱孢子蟲為主,此類現象需要做好斷奶時的驅蟲工作。瘤胃臌氣也偶有發生,在健壯、膘情好、食欲強的犢牛中常反復發作。發生此類情況需要及時進行瘤胃穿刺、放氣,再使用消漲、助消化藥物治療,同時隔離飼喂,并控制精料的飼喂量[8]。
呼吸系統疾病多發于秋、冬、春季節。犢牛呼吸系統中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IBR 、支原體、放線菌、巴氏桿菌等。呼吸系統與外界直接相通,極易引起感染。發病后以流清亮或濃稠鼻液、咳嗽、氣喘、腹式呼吸、消瘦,偶爾有泡沫樣帶血鼻液為主要癥狀。多以群發出現,此類疾病易造成犢牛生長緩慢,對于這類疾病,群體防控才是第一要務。在飼養管理上下功夫,勤通風,控制養殖密度,搞好犢牛舍衛生,減少氨氣對犢牛呼吸道的刺激。防治原則:一是早發現早治療;二是選用中成藥止咳散等進行大群投藥,選擇敏感抗生素,看是否有厭氧菌感染,配合使用非甾體抗炎藥與抗厭氧菌藥物;三是對重癥進行隔離飼喂;四是選擇合理注射方式,有必要時一定要輸液治療,并維持足夠長療程[9]。
近年來,牧場的生產成績有所提高,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例如犢牛日增重不理想等。優質的后備牛對于牧場的未來至關重要,需要不斷引入先進的養殖技術,提高犢牛健康管理技能,為牧場未來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