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學院,廣西百色 533000)
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居多,這為地方造就了璀璨且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廣西壯族刺繡,它是壯族民間手工藝的一朵奇葩,距今有著大約1800年的歷史,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廣西壯族刺繡傳承著古老壯族繁衍生息的悠然歷史以及對渴望生命的崇拜心理,是壯族文化以及壯族人們記憶深處的一顆“活化石”。“儂人男女勤耕織,慣挑棉錦”,由此可見,壯族刺繡正是古代“句町文化”的延續及發展。延至后來,以馬山縣為核心,附近的80多個鄉鎮村屯都將壯族刺繡廣為流傳。壯族刺繡象征著壯族的歷史與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個壯族人民的心中和生活中。換句話說,有壯族的地方就有壯族刺繡。然而隨著科技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卻差點令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20世紀末的時候瀕臨失傳。但好在隨著政府以及傳承者們的共同努力下,現在已然煥發生機,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在傳統手工藝中大放異彩。
在廣西,現在依舊有無數民間手藝人在堅守著民族傳統手工藝,默默地傳承著現存的技藝。他們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依舊在傳承文化的第一線,以自己精良的技術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構建起一個繽紛的世界,為歲月匆匆流逝留下了一縷痕跡。
廣西壯族刺繡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是手藝人們用各色的絲線在布上依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未來的期盼、對后輩的寄托,繡出帶有各種美好寓意的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在手藝人們手中,用針線加上自己的理解以及特有的藝術審美,在造型不停變幻中去尋求一種美麗與平衡。在此基礎上,可將壯族刺繡分為實用性造型和象征性造型兩大類:
2.1.1 實用性造型
實用性是壯族刺繡的基本特征之一,手藝人們通常會在肚兜、被面等日常用品上繡制圖案。這些圖案相對細膩繁密,造型上講求嚴謹生動,風格繁復多樣,有著少數民族特有的秀雅雋麗。但一味地循規蹈矩做些相似的圖案,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民間手藝人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2.1.2 象征性造型
榮格說:“象征是某種隱秘的,但卻是人所共知之物的外部特征。象征的意義在于:試圖用類推法闡明仍隱藏于人所知的領域,以及正在形成的領域之中的現象。”例如:有時會常常在女子肚兜上繡上石榴花,寓意多子多福;而像雙飛燕的圖樣則寓意為夫妻恩愛,永結同心;我們常見的牡丹寓意富貴吉祥……諸如此類,這種帶有美好寓意象征的替代物,長久以來以此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不僅體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而且體現了手藝人們獨特且精致的審美情趣。
鮮明的色彩觀念和別具一格的時代風尚使刺繡品在色彩與紋樣上搭配得相得益彰,并且也會讓觀看者產生美好的心理感應聯想。所有刺繡品的色彩搭配都是傾注著創作者的感情,因為它們都是手藝人們用勤勞的雙手和絕妙的藝術情操一針一線地繡上去的,充分展現出了少數民族人們自己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時尚。手藝人們會根據其中繡線材料的特點,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再進行創作。民間藝人們也能夠巧妙地掌握互補色關系,其中又有黑白相間、紅綠相襯,把各式各樣的色彩有規律卻又不單調地組合拼湊在一起,使得壯繡色彩風格既統一和諧,又濃郁艷麗,別具一番風情。
所有的刺繡品基本具有美好的象征,它們代表著手藝人們獨特的審美感知以及他們對色彩使用的把握程度,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廣西壯族刺繡通常在色彩選擇上,更傾向于選擇較為鮮艷明麗的顏色,比如紅、粉、黃、綠、紫、藍。與多數壯族人們顏色濃重且更多偏向于黑色、深藍色的日常服飾不同,廣西壯族人們的部分日常用品,如背帶、背面、鞋面、繡球等各類刺繡手工藝品,往往在配色上與他們身著的服裝顏色形成了強烈而又鮮明的色彩對比。
無論是怎樣別出心裁的紋樣或者配色,其特色、樣式都必須通過精準且長年累月的練習,才能讓自己的針法和技藝準確地詮釋出壯族刺繡的少數民族本土文化魅力與別樣風貌。這就少不了各種針法所帶來的不同表現力。每一種針法都有自己的特定規律以及獨特的呈現效果。而在每一次的刺繡中,選用合適的針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恰當的針法就能準確且生動地表現出所刺繡物體、樣式的質感,使其變得靈動,充分利用到不同針法帶來的不同效果,就能增強刺繡藝術品的表現力與魅力。其中技法,更離不開一個手藝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在一生中對刺繡技藝的積累與創新。當然,一件好的刺繡品,離不開針法與技法的巧妙運用。技法既是一幅好的刺繡作品的基礎,又是最需要手工藝人們精湛的技藝沉淀。因此,手工針法、技法在刺繡過程中,都是不可輕易忽視的重要環節。關于壯繡技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2.3.1 平繡
平繡,別名齊針、鋪針、捆針,是刺繡針法的基礎,利用簡單的入針出針來對好造型的圖案填色。平繡看似簡單,卻又最能體現出一個手藝人的技術。它看似簡單平實,仿佛最有規律可循,但其實內涵豐富。一般說來,常用縱向、橫向與斜向三種繡線的走向來填充繡稿的顏色。繡線的走向要嚴格遵從圖案的形狀來選擇,對繡線依次排列整合,使繡線覆蓋繡稿,才會使得最終的繡品美觀精致。不僅如此,連出針入針的角度,也會有極為嚴格的要求,以針尖和繡底中有45度的夾角時再入針,會使效果更佳。而入針出針是否工整,繡線的排列是否有序,線與線之間是否錯落有致,都成為了判斷一幅壯繡作品優劣的必要條件。
2.3.2 釘金繡
它是廣西壯族刺繡傳統技法中的一種繡法。這種繡法曾出現于晚唐,并在遼金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主要是利用輔線將主線固定在繡底上,而后進行刺繡。釘金繡是將彩色絲線或者金銀線等,用另一根絲線固定于繡底表面的特殊繡法,在廣西百色靖西刺繡中頗為常見,通常用于在大紅色底料上來繡制金色的紋樣。這種紅色與金色的搭配,彰顯了繡品的大氣富貴,所以通常會被一些富貴人家所鐘愛,多用于收藏,普通人只能望塵莫及了。而現在壯族刺繡中能見到的金邊釘線繡,大多都是被一些表面為金色的繡線來做替代了。
2.3.3 堆繡
堆繡也是廣西壯族刺繡中特有的技法之一。堆繡技法首先要將繡線事先辮成一股,其次在打好線稿的布上,將辮好的繡線沿著所需要繡制圖案的紋路和走向,用細線固定、層層堆疊而成。這種特殊的技法,讓本為平面的刺繡有了立體浮雕的視覺效果,使刺繡品更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讓觀賞的人無不為之贊嘆。
壯族的織布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也為刺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壯族傳統的布料主要為棉布和麻布為主。這其中棉布的優勢是吸濕性強,適合炎熱的南方氣候、穿著舒適柔軟,更適宜生活起居,容易染色且耐洗,但缺點是容易起皺,比較容易縮水。縱觀傳統刺繡或現代刺繡,棉布都是最為常見且普遍的布料。而麻質布料會比棉質的觸感更硬,其特點是吸濕性強,出汗后不貼身,但依舊也是易起皺。壯族的傳統織物中還有苧麻,如今使用頻率已大大減少。隨著現代工業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發達,面料的選擇范圍也變得多了起來。更多的人造纖維逐步進入了手藝人們的視野之中。這些人造纖維與傳統的織物相比,顏色上會更加鮮艷明亮,質地上會更加柔軟貼膚,且耐臟不變形,更適合日常的使用,成本相對比較低廉。這不僅讓刺繡品的品質得以提升,也降低了手藝人們的制作成本,使刺繡品保持精致形態的同時,更便于后人的保存和收藏。
廣西壯族的傳統少數民族刺繡不僅僅是古老技藝的完美體現,還展示了我國少數民族獨有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地域特色、信仰崇拜等,民間手藝人們通過刺繡寄托自己對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大眾對于刺繡的關注度也有了相應的提升,也紛紛獻策想將此瑰寶在創新中永久地傳承下來。鑒于刺繡材料屬于纖維材料的范疇,因此,可以將其應用在現代纖維藝術的創作中。
繼承和發揚一定是關于好的事物,在對壯族刺繡傳承和發揚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保護好壯族刺繡原有的風貌。可以在顏色、文化內涵等方面大多以壯族刺繡為主,在此基礎上,附加以其它可結合的纖維材料,這其中有可能是壯族刺繡不曾用到過的或不常用的材料,新材料的融入不能使刺繡品顯得突兀,要能更好地將刺繡品在現代纖維藝術中襯托出來,這樣才能將壯族刺繡特有的民族韻味更好地保留下來,讓傳統的民族文化和現代的設計理念交融產生出更好的壯繡精品。
現代纖維藝術中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取材廣泛,這就使它與壯族刺繡相結合的可能性加大。可以將刺繡中常見的圖案、構圖、紋樣等,打散重構,以最基礎的技法加入現代刺繡的針法,使之產生完美的融合。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愿意接受民族風的服飾、飾品、工藝品,在現代審美觀里,越是質樸的東西,越是民族的東西反而顯得彌足珍貴。因此,在民族圖案的基礎上,加上現代纖維藝術適用的題材,也會是一種大膽的創新和嘗試。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現代纖維藝術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材料。現代纖維藝術的創造自由性較高,而刺繡的材料顯得十分單一。只有在新材料中找到壯族刺繡與現代纖維藝術的共同性,從而形成的作品才不會突兀。由此可見,材料的創新也會給壯族刺繡帶來新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我們要將壯族刺繡與現代纖維藝術融合的同時,兼顧到該民族所特有的魅力,對傳統刺繡圖案進行創新表達時,為其賦予現代藝術創作的思想,創造出更符合時下人們審美的刺繡品。新的設計理念的融入,就可以讓人們換一種角度去欣賞壯族刺繡的藝術價值。而刺繡品圖案的選擇往往象征著一個時代的思想,隨著人們思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些圖案自然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再設計和改良,讓傳統刺繡變得不再那么嚴肅拘謹,將當今生活氣息融入到該民族中,必然可以設計出更有民族風情、更具設計魅力的現代纖維藝術作品。而纖維藝術若能與刺繡產生良好的結合,這無疑對于傳統刺繡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