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宋 鋒,竇知禮
(蘇州蘇政行規劃咨詢管理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007)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城市之間的交通網絡已成為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進一步做好交通運輸線路的規劃,更好地滿足和順應綠色、科學、可持續的新發展理念,與綠色城市交通規劃相關的研究已成為當前城建工作的重點。
我國城市交通規劃工作始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目前,國內各重點城市之間的交通運輸網絡已經逐步成型,形成了點面相連、四通八達的布局,經濟聯通初見成效。但縱觀城市交通線路規劃與施工,仍存在大量的矛盾與問題。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基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衍生出的一種價值觀念,包括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合理分配自然資源的理念,確保政府宏觀調控發揮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城市交通網絡規劃設計的各個環節,相關線路的規劃設計必須在有效滿足社會大眾出行需求的同時,有效整合城市內部不同區域間的社會資源,合理規劃布局,從而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在此基礎之上,針對傳統城市交通運輸線路規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在不改變城市交通運輸初衷的情況下,實現城市交通運輸線路的可持續性應用,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城市交通線路規劃與施工首先需要滿足的客觀發展訴求之一。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政府在交通建設方面的人才與資金投入日益增多,大部分城市以區域內經濟發達的部分作為城市中心,建立起點面相連的城市交通網絡,陸續實施建設并投入使用。不過,部分項目竣工使用后發現一些不足,嚴重影響城市交通線路設定與降低了規劃的合理性。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各行各業蓬勃發展,以往陳舊的交通模式已經無法支撐當前的城市經濟建設,為此我國城建部門經過不斷探索,在以往交通網絡的基礎上改進推出了四階段交通模式,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
其實,在運用該模式以前,根據我國實際的交通規劃特點也作出了相應的改建,不過其依然延續傳統理念,未能突破原有模式的局限性。
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確保道路系統的可持續性,因此,在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必須綜合考量,不能單純地考慮緩解城市存在的交通問題,而是要從多方面考量交通規劃對城市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是否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充分利用等。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的城市交通規劃建設依舊將緩解交通問題當作唯一的衡量準則,有時甚至不顧及后果,忽視交通建設所帶來的環境影響及資源消耗,無法實現城市交通建設、環境保護與資源保護三者的平衡發展。
在過去很長時間內,城市交通規劃過程中對于交通信息的搜集主要依據人工的手段,既浪費時間,又耗費人力。當前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交通出行中發揮著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從當前情況看,在交通規劃中尚無全新的信息搜集手段,依然延續著人工采集方式,導致人們在出行的過程中無法第一時間了解最新的可靠消息,不能實現對出行方式的有效選擇。
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城市交通對現代人類經濟社會各項重要生產力和生活服務工作的便利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影響力和作用。工作人員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更好地提升我國交通運輸公共線路總體規劃設計的科學合理性,首先應在科學結合國家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及其核心理念的指導同時,構建更加科學系統化和更理論規范化的交通運輸規劃設計體系。工作人員應當將各種交通線路網絡規劃的技術核心形態和技術手段研發作為我國城市交通網絡規劃總體方案技術預設研究中的重點研究內容。
在通常情況下,交通運輸線路基礎信息的分析采集、城市交通環境的信息分析以及城市資源的儲備與近況的信息分析處理技術等,都是將城市道路納入交通運輸規劃管理體系所涉及和應用的重要技術信息處理手段。直接通過地圖結合城市交通運輸的功能性對線路的設計理論性進行劃分,使得各條線路交通運輸運行方式的總體設計方案能夠更好地、準確地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
實施城市交通線路規劃設計方案適用等級的層次性劃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國城市交通線路規劃的合理性,確保相關方案的有效實施。例如,交通技術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依據本市交通線路的運行規律,總結歸納出本市交通在不同時段內需要承載的車輛總和,以及不同路段的路況等,在交通規劃中標記交通線路的主干道區域與其他輔助交通運行運輸道路,通過道路之間的互相配合,建立起點面相連、互相配合的城市道路交通運輸技術等級。同時,在城市道路規劃中設計車輛專用道路,如公交車專用通道、非機動車專用通道等,能夠有效提升公共交通運輸效率,為人們帶來更加便利的交通體驗,從而有效緩解各種公共交通工具的運輸壓力。實現對鐵路交通運輸中各線路之間的主次和等級分配關系的詳盡合理劃分,是我國綠色交通可持續建設戰略,在實際應用中始終強調的線路設計是其基本理念之一。
人們日常出行所需城市交通運輸方式除了汽車、軌道交通以外,還包括步行、自行車出行等健康有氧的綠色出行方式。這就要求在城市交通運輸線路的設計過程中,始終立足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當前繁雜多樣的城市交通運輸形式進行綜合性的考量。對于一些普及性較高的交通方式,如共享單車、公交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出行工具,在我國城市交通線路規劃中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同時,行人的安全也要納入城市交通規劃的考量范圍,在設計公共交通區域時,要有效保障行人的安全,可以在車輛較為密集的經濟繁華區域規劃出一定范圍的步行服務專區。這種專區線路的設計,既能滿足行人交通安全需求,又能夠避免人車混行造成交通擁堵。
城市交通運輸線路之間的相互轉換是我國城市交通運輸管理的特點之一。設計開發人員要提升各種公共交通運輸方式之間轉換效率,將以人為本的價值認知及理念融入總體設計之中。對于各種類型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換乘設計方案,應在全面了解各種類型交通運輸方式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實現零距離換乘。
城市交通運輸方式以及交通運輸線路的規劃是我國城市建設和管理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城市交通布局合理,能夠解決城市在經濟、資源分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直接影響城市乃至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城市建設和管理者在了解城市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對交通布局進行合理規劃,設定適合城市發展的規劃方案,在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同時,提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