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龍
(河南省焦作市引沁灌區管理局,河南 濟源 459000)
“十四五”規劃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提出更進一步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灌區管理者應當緊緊圍繞灌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條主線,緊密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統籌治理為主攻方向,全面推動灌區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灌區現代化發展。
河南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引沁灌區作為大型灌區,在區域糧食生產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力布局也有著直接影響。引沁灌區唯一水源來自沁河,如何立足實際布局灌區發展,如何合理利用好沁河水資源,服務糧食生產、服務生態環境改善、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造福灌區人民群眾,如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引沁智慧,將成為引沁灌區現代化建設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迎來加快發展戰略機遇的同時,引沁灌區要發展成為具有引沁特色的現代化灌區,目前還存在著重重困難和挑戰。
水資源不足與節水程度和資源利用率低的矛盾突出。引沁灌區地處豫北淺山區,降雨量匱乏,又是一座大型山嶺灌區,降雨年際和年內分配不均現象尤為嚴重,當地地表水資源量年內分配不均比降雨分配更為明顯,徑流多以洪水形式匯流,汛期徑流集中了全年徑流量的75%左右,僅7月和8月兩月的徑流量就占到全年降雨量的50%。沁河是引沁灌區唯一的水源,也存在徑流年際和年內分配不均的現象,雖然沒有當地地表徑流表現突出,但汛期天然徑流也占到了全年天然徑流量的60%左右。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對灌區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資源提出了新挑戰。
引沁灌區調蓄工程調蓄能力有限,而渠首又無調節工程,難以有效發揮引蓄結合作用,加上沁河上游山西省對沁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調節,加劇了灌區用 需水矛盾。隨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深入展開,城鄉一體化發展格 局進一步加速推進,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水利的重要基礎支撐作用愈加凸顯。
引沁灌區1968年建成通水,囿于當時時代背景及工程技術標準及水平的限制,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建設標準較低,總干渠依山而行,險工較多,同時遭受山洪威脅較大。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實施以來,主要解決了輸水效率低的問題,而反調蓄工程和煤礦沉陷段等水源安全隱患尚未排除。因此,灌區依然需加強基礎水利工程建設,提升供水的全面安全。
長期以來,灌區大宗農產品生產主要是以產量目標為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已經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早已從滿足吃飽轉向為應吃好、論品質、要安全、享休閑、講養生。農產品供求關系開始向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轉變,一方面出現大量農產品過剩滯銷,另一方面農業上的許多新興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部分品種需要靠進口彌補。灌區現狀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的問題較為突出,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農產品發展依然滯后,質量安全水平不高,不能適應新時代人民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變化。
目前引沁灌區管理為專管與群管相結合,骨干渠系由管理局統一管理,末端渠道及田間工程由管理局指導,群管機構自主管理為主。灌區范圍的水利設施權屬多樣,給灌區輸水配水及統一調度帶來一定困難。灌區管理仍以人工管理為主,自動化設施較少,管理效率不高,決策仍以經驗為主,缺乏基礎數據支撐和決策系統輔助,人員編制緊張,管理任務繁重。
灌區信息化僅限于重點部位的流量監測及視頻監控,信息化程度較低。灌區前端基礎數據采集、斗口閘口自動化遠控設施等已實驗成功,但綜合分析決策系統等尚處于空白狀態。灌區信息化水平與引領灌區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和“十四五”規劃提出的信息化發展要求相去甚遠,提升灌區監測預警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是引沁灌區現代化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挑戰。
緊緊圍繞灌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條主線,建立健全灌區現代化管理制度,優化提升灌區核心功能,增強“灌區一張圖”綜合分析決策能力,推進灌區農業節水和多用途水資源合理配置,建立安全可靠的水源工程、設施完備的骨干輸配水工程、配套完善的田間工程、控制有效的用水計量設施、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緊緊圍繞以下四個建設,為灌區最終建設成“安全、節水、智慧、美麗”的現代化灌區夯實基礎。
以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成果為基礎,以現代化改造建設為起點,提升灌區現狀水資源安全水平,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灌區工程安全標準,結合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推廣應用,對灌區的水利設施進行提檔提質。以現代科技發展為引領,采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管理制度提高灌區的建設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確保灌區灌排設施完善、工程運行可靠、供水保障有力。
引沁灌區的新時代發展要更加注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統籌治理,從注重水資源開發轉到水資源節約、保護和優化配置上來,建設完善的水資源優化配置系統、打造高效節水灌區、積極落實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推進節水型灌區建設,使水資源的可持續保障社會發展的可持續。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與強度雙控,實行水資源優化配置與定額管理相結合、供給與需求相結合,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和階梯水價制度。協助當地政府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和生態觀光農業,加大農作物優良品種的引進推廣。著力改善灌溉基礎設施,加大工程提檔提質力度,深化管養體制改革,提高工程運行效率,建設設施齊備、管控有效的輸配水體系和供水網絡,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完善測水量水和水質監測設施建設,優化供水調度方案,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
以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現代化先進技術為基礎,緊密圍繞灌區生產及管理實際需求,逐步建立“一套標準、一張地圖、一個平臺”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全面的前端感知系統、高效穩定的網絡傳輸體系、完備的硬件支持環境和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供水自來水化,實時對灌區工程數據、水文氣象數據、供水數據、財務數據、用水戶數據等全面信息實時監控采集,依靠海量數據信息的自動匯集處理,立足人工智能,結合特定算法模型打造灌區綜合智能分析決策系統。
充分發揮引沁灌區水利風景區和引沁渠工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優勢,將灌區內自然風光、旅游景區、歷史文化、水文化和愚公移山精神等黨建教育有機融合,塑造百里畫廊千般景、美麗引沁入畫來的壯美畫卷。以灌區渠、河、庫、池的互聯互通提高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塑造“山青、水凈、渠暢、岸綠”良好的水生態和水環境。將灌區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積極推進特色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綠色生產,降低農村農業點源污染、面源污染,將現代化灌區發展作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通過以上四個建設,將現代化灌區、現代化農業、美麗鄉村建設協同發展,基本完成引沁灌區的提檔提質,為實現引沁灌區全面現代化打下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為將灌區建設成具有引沁特色的現代化灌區,應牢牢抓住灌區現代化改造這一關鍵機遇,在水資源管理、完善節水設施體系、完善維養及投入機制、保障灌區良性運行、推廣規?;N植、用水精細化計量管理、發展新型節水主體、水權流轉以及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方面進行探索。為應對上述機遇挑戰,加快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發展,管理者應提前科學謀劃引沁灌區未來的建設與發展,實現傳統灌溉方式向高效節水灌溉方式的跨越,對于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工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