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目前城市濱水生態廊道建設就應對濱水空間生態惡化,重塑生態棲息地,打造安全、生態、活力的濱水景觀空間已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已成為生態環境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近年來,國內以土人為代表的景觀設計公司打造了上海世博后灘公園、衢州鹿鳴公園、金華燕尾洲公園、浦陽江生態廊道等多個生態廊道經典項目。但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目前大多局限于濱水空間的景觀設計手法,缺乏將洪水作為著眼點而引發的關于濱水景觀設計的系統思考。本文深度剖析河道的防洪特性,通過關鍵要點分析以期為建立一個與洪水相適應的濱水生態廊道景觀系統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傳統工程堤岸措施暴露出生態活力喪失、濱水景觀碎片化、水源污染嚴重等諸多問題迫使生態修復成為首要任務。生態廊道建設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為生態讓步,通過系統的專業技術手段,實現場地生態修復與棲息地的構建,滿足河灘變綠洲的城市發展要求。
濱水生態廊道作為水陸交錯區域,受洪水水位影響景觀存在周期性變化[1]。這一特征對適應水位變化的景觀功能區劃分、路網構建、構筑物及植物設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濱水生態廊道同時擔任河道行洪區的角色,景觀設計應結合流域防洪規劃,滿足防洪標準,不減少洪水行洪面積,不增加行洪阻力,同時降低洪水臨時淹沒、沖刷對景觀設施產生的影響,實現景觀與防洪需求的高效協調統一。
生態留白設計要求合理把握開發力度,為自然生態劃定人類活動邊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城市濱水生態廊道建設應考慮給自然更多地發揮空間,通過生態修復的設計手段,實現自然要素土壤、水、動物、植物的疊壘共生。在滿足居民及游客基本出行和觀光需求的同時盡可能對場地實施最小干預,即做好場地定性設計,為未來建設發展留有空間,尊重自然做工,低強度開發滿足河道防洪評價要求,遵循務實、簡約的原則,對現有土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景則景。
衢州鹿鳴公園景觀設計堅持保留自然本底的設計原則,用最少的干預建立一個便于體驗和享用服務的生態景觀系統。通過大片生產性農業景觀與低維護的鄉土植物,綠色生態的海綿設施,架空的步道游憩網絡,將城市遺棄地轉變為豐產美麗的自然景觀[2]。
傳統防洪堤工程岸線生硬,斷面形式單一,臨水設計嚴重擠壓水陸生境空間,整體生態價值低且觀賞性較差。復式斷面防洪堤設計要求實現堤線后退,擴大水陸交換介質空間,預留較大行洪斷面緩解行洪壓力。設計結合場地豎向標高、水位變化影響范圍進行功能區劃分,布設路徑網絡,運用緩坡種植、臺地種植、臺階景觀、錯層跌水、堤身景墻等景觀手法消解高差,形成亦堤亦丘的多標高和多種斷面設計[3]。適應水位高差變化的防洪堤,上層斷面主要滿足景觀休閑活動需求,下層斷面同時作為洪泛通道滿足臨時淹沒,以生境修復為主,整體達到“有堤似無堤”的景觀效果。
上海世博后灘公園現狀直立式防洪墻的防洪標準與黃浦江水位高差多達5 m左右,這個高差不僅阻礙了人們親水、近水的需求,也導致了整個生境系統的破碎。改造后的濱水斷面采用梯地禾田的方式來消解場地高差,保證防洪安全。親水部分采用拋石護岸、粗砂護岸和緩坡草地護岸的方式,與水形成開敞、自然的銜接[4]。高差錯落的梯田景觀形成多樣的斷面形式,以田埂為徑形成多層次的路徑系統,綜合考慮濱水空間的休憩和防洪功能。
合理利用海綿設施可有效增強場地應對洪水來襲的適應能力,通過構建彈性海綿系統緩解洪水壓力,消納雨洪,降低洪澇災害風險和維持場地內部良性水循環,發揮旱澇調節作用增強基礎設施的穩定性和適應性[5]。
美國紐約獵人角南濱水公園二期景觀工程設計,既打造了一處全景欣賞的市民休閑濱水空間,也通過設計將自然和水體之間建立了緊密聯系。通過新建場地內部潮汐濕地為動植物生息繁衍提供了場所,同時有效控制河岸侵蝕的程度,豐水期水位上漲可起到調水蓄水的功能。內部運動草坪在洪水來襲時,同樣可作為溢流區,滯留收集雨水;浙江黃石永寧公園,沿路徑系統布設生態植草溝,有效收集場地內部雨水,打造內河濕地,形成區域性、生態化的旱澇調節系統。
濱水生態廊道景觀設計應考慮場地受洪水臨時淹沒和沖刷的風險,材質選擇應具備耐沖刷和抗腐蝕性,增加使用年限和觀賞效果。道路鋪裝材質可選用花崗巖大板或透水混凝土鋪設,堅固耐用,特別是迎水面的平臺和棧道。構筑物可選用鋼架結構,采用架空式設計,減少對場地干擾,滿足生物棲息和動物的自由遷徙。
植物配置應結合水位變化,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植被生態系統。如奧雅長沙湘江江灘公園旱濕兩棲適應性的植物配置,結合水位變化分為旱澇過渡區域,該區域受臨時淹沒風險較高,植物選用旱傘草、水生鳶尾、千屈菜、萱草、矮蒲葦、狼尾草等耐水濕、低維護的植物品種。常水位以上區域結合人流活動區,可選擇片植林帶,選用垂柳、河柳、池杉、水杉、落羽杉、烏桕、楓楊等耐水濕品種。堤身護坡植物則采用草花草籽撒播,盡量不破壞現有保留利用的堤身[6]。另外,可結合復式斷面進行植物設計,如燕尾洲公園采用梯田層層退臺的方式構建景觀防洪堤,梯田上廣植適應于季節性洪澇的鄉土植被,如狼尾草、細葉芒、蒲葦等觀賞草為主的造景植物,耐干旱、耐水淹,保土性強,整體維護成本較低[7]。另一方面,應盡可能減少阻水植物的種植,降低植物種植密度,協調行洪與植被生態修復的關系,形式較開敞的濱水景觀效果。
城市濱水生態廊道景觀設計要求建立適應性景觀,適應生態修復的建設發展需求,適應周期性水落漲幅的變化,適應與城市用地游憩功能的結合。本文基于濱水景觀防洪的需求,進一步系統探討了防洪與景觀功能的矛盾特征,從設計理念、復式斷面設計、海綿設施構建、景觀材質及植物配置等角度探索了濱水防洪景觀的設計思路,有利于更好地應對濱水景觀設計面臨的生態修復和景觀游憩空間構建的問題,發揮濱水生態廊道空間的整體效益,對打造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