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佳未
2019年7月發布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強調黨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規范審計結果應用,細化審計整改要求,指出了新時代經濟責任審計的方向。國有企業審計部門需創新審計工作思維,推動審計方式轉型,加強審計項目管理,提高審計工作質量。
根據黨中央對新時代審計工作的要求,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統籌審計資源,全面提升審計人員業務能力,提高科學審計效率。
一是更新審計觀念,提升綜合能力。審計人員要提高政治站位,學懂吃透黨中央國務院重大部署,及時更新企業風險管理知識,深入研究被審計單位生產經營、發展規劃、行業發展方向等重大內容,增強審計專業的敏銳性,做講政治懂業務敢擔當的審計人員。
二是建立專家咨詢庫,提高審計建議的針對性和專業性。新時代國有經濟責任審計內容已拓展到境外資產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為了提高審計“把脈”的準確性,應聘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建立專家咨詢庫,提高審計工作的精準性和實效性。
三是推進審計數字化工作,提高審計監督的效率和成果。為提高信息化審計的專業性和科學性,要推動建立審計信息化工作室,配備專業的信息技術人才,搭建審計信息處理模型,挖掘網絡大數據價值,釋放數據潛力。
四是建立審計案例庫,增加與同行企業、兄弟單位之間的審計經驗交流。內容涉及審計要點、審計方案、現場實施等各個環節,為審計人員提供一個完整的、可操作性強的經濟責任審計思路。通過經濟責任審計典型案例學習,提高審計人員識別、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用理論指導實踐工作。
審計人員可以針對多個審計項目的審計內容和范圍,科學統籌審計計劃,合理利用審計資源,以經濟責任審計為主線,積極探索“1+N”的審計模式。
一是強化審計項目統一協作,在制訂審計計劃時統籌考慮各項審計范圍和內容,積極推動經濟責任審計、專項審計等項目的融合,在一個項目中嵌入多個審計目標,努力做到“一次進駐”達到“一審多項”“一審多果”的效果,避免重復交叉審計。
二是強化審前調查工作效果,在制定審計方案前綜合運用AIS、審計預警系統、企業內部各類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和天眼查等外部信息查詢系統,做實做深遠程在線審計,梳理問題線索,有針對性地制定審計方案,顯化審計要點,提高現場審計的效率性。
對于領導人員經濟責任的評價需要有一個客觀公正的“度量尺”,而構建統一的審計評價標準和審計責任界定是審計評價“精準度”的重要保證。
一是細化審計評價指標,綜合反映領導人員的履職情況。經濟責任審計要以國家治理體系為總體框架,從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文明治理、黨的建設六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以各指標體系對經濟責任審計影響的重要程度為依據,給予各個子指標不同的分值,建立審計評價量化指標體系。
二是明確審計責任界定標準,科學界定領導人員的經濟責任。責任界定是經濟責任審計的一大特色,要結合權責一致原則、責任鏈條完整原則和“三個區分”的要求,初步建立責任界定流程和界定模型,根據查找的問題或事項的具體情況,用定量的方法體現現任領導人員應承擔的經濟責任。
審計是“全面體檢”,真正的目的在于“治病”“防病”。因此要全面推進審計整改落地,科學籌劃審計成果應用,做好經濟責任審計的“后半篇文章”。一是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的PDCA閉環機制。二是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信息共享、結果共用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的考核獎懲機制。此外,還應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納入所在單位領導班子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檢查考核的內容,作為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及領導班子成員述職述廉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