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華



作為一種“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而獨特橋梁樣式,木拱廊橋采用“傳統榫卯結構”,無釘、無鉚、無橋墩,雖歷經千百年風雨而屹立不倒。
其橋梁結構由大小均勻的巨大圓木縱橫相置、交叉搭置、互相承托、逐節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撐架式主拱骨架。由于木拱橋有很好的受壓性能,只要拱架兩端固定,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載。橋面上再修筑廊屋,其重量恰好壓制了拱橋結構特有的反彈力,這樣不但沒有增加橋的負擔,反而使結構更加穩定。
廊屋和拱架珠聯璧合,渾然一體,最終造就了中國傳統木構橋梁的一個技術奇觀。
木拱廊橋的橋內一般設有神龕,供奉各式各樣的神像,有觀世音菩薩,也有關帝爺、文昌帝和財神爺趙公明,以及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神明。民間傳說,古時人們會把木拱廊橋作為一處祭祀中心。每年的正月,鄉民們會從四面八方匯聚到橋上,焚香獻祭,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合家團圓如意。
木拱廊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保存下來的木拱廊橋有一百多座,大多集中在福建東北、浙江西南的邊界一帶。
2009年,中國木拱橋營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中國橋梁文化的杰出代表,凝聚著中國古人聰明智慧的木拱廊橋走向了世界,為世界橋梁史增添了寶貴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