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很多患者聽到或看到結果是“腫瘤”就會非常緊張,但發現是“良性”,就會感覺“一塊石頭落地”,不管切與不切,都容易把醫生叮囑的定期復查拋在腦后。“良性”就真的可以置之不理了么?
有些“良性”像“不定時炸彈”
?筅本刊記者:誰都怕惡性腫瘤,但是,良性的就真的安全,不需要再管了嗎?
?誘何裕民:當然不是了,甚至有些“良性”腫瘤切除都不能一勞永逸。我有位新病人,本完全可阻斷的疾病,卻生生被癌魔擒獲。61歲的胡女士,5年前因大便不適、點狀出血到醫院檢查。腸鏡檢查后發現是2枚乙狀結腸息肉在搗亂,且經切除活檢為良性的腺瘤樣息肉,聽到“良性”這兩個字,胡女士壓在心里的大石頭立刻就落下了。術后醫生一再叮囑她要定期復查腸鏡,起先胡女士還能遵守,但復查了2次都無異常,也沒再出現便血的癥狀,覺得沒有什么事了,再也沒有復查過。結果胡女士今年再次出現便血,同時伴有腹痛的癥狀。一檢查發現息肉復發且已部分癌變。
?筅本刊記者:有些息肉是易復發且易病變的是嗎?
?誘何裕民:對,多數息肉都像田里怎么也除不干凈的雜草,割一次又長一次。因為人的基因、飲食習慣、生活環境未變。息肉屬于良性腫瘤的一種,但雖是良性,其中有一部分卻像“不定時炸彈”,若置之不理,也會發生癌變。一般人體有4個部位的息肉需要及時切除,且術后一定要堅持復查!
這四個部位息肉要及時切除
?誘何裕民:1.腸息肉。目前的觀點是95%的腸癌禍根在息肉,其中最要重視的就是腺瘤樣息肉。從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的過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雖然這個過程較緩慢,但多數患者沒有任何癥狀,少數會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秘等,極少數會出現腸梗阻。一旦出現癥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已切除息肉的患者也需按醫囑定期復查。
2.胃息肉。胃息肉主要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樣息肉三種。與腸息肉相似,也是腺瘤樣息肉的惡變傾向較大。大多數的胃息肉是沒有癥狀的;少數可能會出現上腹部的不適、消化不良等癥狀;還有少部分患者息肉較大,可以阻塞幽門,出現腹痛、惡心、嘔吐等消化道梗阻的癥狀。絕大多數的息肉會在胃鏡檢查過程中直接摘除,但是同樣需要患者定期胃鏡檢查。
3.膽囊息肉。膽囊息肉是種隱匿性非常強的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沒有任何癥狀,少數會有腹痛、惡心、嘔吐及發熱等癥狀。膽囊腺瘤性息肉也具有惡變傾向,易發展成膽囊癌。但與胃腸息肉不同的是,膽囊息肉難以直接做病理檢查判斷其性質,更多需要靠B超、CT,或者腫瘤標志物來綜合診斷。當有手術指征時,還需根據膽囊功能選擇保膽取息肉治療或切膽治療,術后定期復查;當沒有手術指征時,也需要定期復查,以防病情有變。
4.鼻息肉多是鼻黏膜長期炎癥反應而引起組織水腫的結果。息肉較小時一般沒有明顯癥狀,當息肉變大可出現流鼻涕、鼻塞、打鼾等癥狀,還可導致頭痛、耳鳴、聽力減退、鼻部變形等。鼻息肉的癌變風險比胃腸息肉要小很多,但仍然需要重視、及時治療。
我要再次特別提醒,一定要遵醫囑定期復查,具體復查間隔時間要綜合考慮息肉的病理類型、切除情況、癌變風險等來確定。
?筅本刊記者:謝謝何教授的提醒,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