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茆敏
老年髖關節疾病患者臨床主要的治療方式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目的是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重建一個較為穩定的髖關節,由此改善髖關節功能[1]。但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幾率較高,尤其是老年患者身體素質較差,骨關節功能退化,術后一旦出現假體脫位或是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如何預防術后出現假體脫位,其關鍵在于如何有效預防患者假體脫位相關因素的出現。本研究運用以案例需求分析結果為導向的護理模式,探討預防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術后假體脫位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醫院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老年患者120 例,按照組間基本特征相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65 例與對照組55 例。觀察組中男40例,女25例;平均年齡66.36±2.15歲。對照組中男36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67.05±1.0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颊呒凹覍倬私庋芯績热荩栽竻⑴c研究。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實施健康教育,發放宣傳手冊,說明術后恢復注意事項,指導家屬如何輔助患者進行康復運動,定期觀察評估患者的恢復效果。觀察組患者接受基于案例需求的導向模式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成立分析小組:選取經驗豐富的護士、護士長組成分析小組,小組成員進行臨床文獻搜索和整理,關鍵詞為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脫位的影響因素分析,并對相關案例進行整理,通過對文獻以及案例的分析,確定老年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出現假體脫位的影響因素,并以此為根據分析預防老年患者髖關節脫位的護理需求,根據小組分析出的需求為患者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2]。
(2)案例分析:根據小組成員的分析、整理結果,判斷導致老年髖關節患者術后假體脫位的因素,包括年齡因素、危險時機、手術入路問題[3]。
(3)高齡患者干預:針對記憶力較差的老年患者,需要采取一對一緊迫盯人式護理,隨時隨地為患者進行專業指導,通過簡單易懂的影像、語音等方式,加強對患者疾病的了解,指導患者進行行走訓練,患者的肩需要與雙下肢同寬,屈膝保證90°[4];針對配合度較差的患者,可使用防外旋皮膚牽引裝置,通過牽引裝置保證患者的肢體中立姿勢,防止患者出現過度活動等情況。
(4)麻醉后搬運護理:在對患者進行搬運或是床上翻身時,需要先確定患者麻醉效果已逐漸消失,翻身時需要伸直患髖,健側翻身等原則[5];麻醉后搬運需采取3 人搬運法,即1 人負責患者腿部,1人負責臀部、腰部,最后1人負責患者的頭部和胸部,在搬運患者的過程中,需要確?;颊叩幕贾庹怪辛?,患足穿丁字鞋固定,患肢抬高30°,雙腿之間使用梯形枕進行固定[6]。
(5)下床運動:在患者接受手術前,需要對患者進行下床方式指導,并協助患者采用助行器進行學習;患者術前需要進行肌肉訓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運動、床上大小便訓練等;術后鼓勵患者盡早下床運動,并教導患者進行踝關節伸屈練習,術后24 h 可進行腿部肌肉練習,第2 天對患者髖關節以外的腿部肌肉進行訓練以及關節活動練習,術后第4 天進行髖關節運動練習,包括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屈膝屈髖運動等,屈髖角度不得超過90°,避免內收內旋;術后第7 天進行日常生活功能練習,包括穿衣練習、穿鞋等[7]。
(1)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量表(Barthel)[8]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則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好。
(2)髖關節功能:使用髖關節評估量表(Harris)[9]評估兩組患者,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則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越好。
(3)假體脫位及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采用 SPSS 21.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 評分、 Harr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Barthel 評分、Harris 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 Barthel 評分、Harris 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術后假體脫位率、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出現假體脫位、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對股骨頸骨折以及股骨頭壞死患者治療的主要方式,流行病學數據中顯示,髖關節置換術的比例達到骨外科手術的18%[10]。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較多,手術對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傷,術后出現假體脫位的幾率較高,預后效果受到極大的影響。給予案例需求的導向模式,其實質是建立在臨床循證醫學基礎上,對臨床文獻以及相關案例進行整理分析,尋找患者出現術后假體脫位的影響因素,以此為護理的需求導向,制訂針對性護理措施,避免高危因素造成患者術后假體脫位[11]。
此次研究案例分析中,案例需求導向護理干預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年齡因素的護理干預:患者年齡過大,軟組織張力較低,基礎病較多,且術后配合度較差;因此對此類患者需要加強一對一護理,重復多次強調患者術后護理配合的重要性,必要時刻可以通過工具限制患者過度活動,但在使用工具前,一定要取得患者家屬的同意[12]。
(2)危險時機的導向護理干預:患者手術結束后處于麻醉期間,在搬運過程中患者對自身機體的控制力較差,肌肉松弛,易出現脫位情況;術后患者首次下床時,對體位的控制以及輔助工具的使用較差,下床時力度控制較差。為確保患者術后麻醉期間搬運不出現問題,嚴格要求對患者下肢3 人搬運法,并時刻注意患者麻醉后清醒情況,在術前、術后引導患者進行肌肉訓練,對術后行走工具進行學習,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出現因無法控制肌肉活動出現的假體脫位情況[13]?;颊呓邮苁中g為后側入路,此類手術方式因需要對股骨外旋肌群以及部分臀中肌進行切斷,使得關節囊被破壞,致使肌無力,最終導致患者出現假體脫位[1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假體脫位率以及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案例需求的導向模式干預,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患者術后出現假體脫位的可能;在對患者進行干預過程中,采取一對一緊迫盯人的方式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療配合度,術前術后對患者進行肌肉訓練,也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觀察組患者干預后 Barthel 評分、Harri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給予髖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案例需求的導向模式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出現假體脫位率,提高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