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玉嬌 孫曉敏 李維欣
干眼癥又稱結膜干燥癥,是指由于淚液質、量異常或動力學異常而導致的淚膜穩定性降低,伴有眼部不適的總稱[1]。目前,干眼癥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有激素水平失調、炎性反應、黏蛋白缺失導致。其臨床表現為眼部干澀、異物感、視物疲勞等較為常見。臨床以緩解眼部干澀癥狀為主,并非因病因而治療疾病[2]。近幾年來,中藥熏洗以及針灸治療被臨床廣泛應用,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對于治療眼部疾病的報道較少,為此本文就超聲波霧化熏洗結合導氣針刺療法對干眼癥患者淚膜穩定性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1—12 月收入醫院治療的86 例干眼癥患者為例,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納入條件:符合美國眼科研究所研究報告中干眼癥的診斷標準。患者存在淚膜破裂時間<10s,Schirmer 試驗<10mm/5min,角膜熒光素染色為陽性,以上三項中存在任意2 項,即可診斷干眼癥;符合中醫診斷標準,患者伴有眼干澀不爽、視物不清、大便稀溏、口干、舌苔白膩或黃膩伴有瘀斑,脈濡數或澀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倫理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藥物禁忌癥者;患者伴有先天心、腎功能不全者;伴有認知、溝通障礙者。對照組男23 例,女20 例;年齡25~77 歲,平均34.25±5.69 歲;病程1~8 月,平均3.54±1.21 月。觀察組男22 例,女21 例;年齡24~76 歲,平均35.21±5.87 歲;病程2~10 月,平均3.66±0.98 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瞼板按摩、眼瞼清潔、按摩等。并應用玻璃酸鈉滴眼液,1 滴/次,3~4 次/日,每周復查1 次,連續6 周[3]。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超聲霧化熏洗結合導氣針刺療法,步驟如下:
1.2.1 超聲霧化熏洗醫院自制中藥組方:麥冬、生地、菊花、枸杞以及薄荷、冰片等各10g,加入400ml 生水煮沸后小火煎煮20min 熬制成藥劑,待藥液冷卻后,進行高溫消毒處理。并采用18 層紗布過濾取濃汁150ml,使用前,取濃藥汁30ml 藥劑加入超生物化熏蒸機內(QLY-E2),剩余藥汁放在冰箱冷藏備用。指導患者張開眼瞼,霧化器咬嘴對準眼罩,做好固定,患眼直接接受霧化治療,霧化量保持在2ml/min 以上,熏蒸溫度調節在27~28℃之間,每次熏洗25min,1 次/日,連續熏蒸6 周。
1.2.2 導氣針刺療法
(1)選取穴位:上晴明、下晴明、瞳子髎、攢竹、風池、合谷、三陰交、太溪以及太沖穴等,并對針刺部位進行常規消毒[4]。
(2)選用0.25×40mm 毫針針刺風池穴,針尖向同側目內眥方向進針18~20mm,得氣后行導氣法使患者感受到針感向前額或眼區放射,導氣法即為提插、捻轉,頻率為80~100 次/min,捻轉幅度1.5~2.0轉/次,提插幅度在4mm 以內,確保連續性均勻、緩慢的邊提插邊捻轉;上、下晴明穴采用垂直緩慢進針法,以患者眼球出現酸脹為宜,握住針柄守氣15s,不捻轉;瞳子髎穴采用直刺進針法,進針深度為15mm 左右,略做捻轉提插,以患者出現酸麻脹痛感為宜,運針15s 后,向耳尖處平行刺入10 mm,行導氣法后留針。合谷、三陰交、太溪以及太沖穴均采用0.25×25mm 毫針直刺12~15mm,攢竹穴向上晴明穴透刺11mm,以患者出現酸脹感覺為宜。上述穴位留針25min,3 次/周,連續治療6 周,共18 次。
實施護理干預1 月后比較兩組淚膜穩定性以及癥狀評分情況。
(1)淚膜穩定性:角膜熒光素染色(FL)檢查,染色角膜1/3 面積為+,計1 分;染色角膜1/3~1/2面積為++,計1 分;染色角膜三分之一面積為+,計2 分;>2/3 以上面積為+++,計3 分。淚膜破裂時間(BUT):采用熒光素鈉溶液觀察角膜末次瞬目后,睜眼直至角膜出現躁斑后,取三次平均值。淚流量(SIT)長度:將濾紙一端翻折放置在結膜囊外1/3 處,閉眼5min 后測量濾紙浸濕長度。
(2)癥狀評分:采用中醫癥狀積分進行評價,包括異物感、眼脹眼痛、干澀、灼燒以及視物模糊等5 項,采用4 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從不、偶爾、總是、經常分別賦予分值為為0、1、2、3 分,分數越低,表示療效越顯著。
應用SPSS 24.0 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應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間距)”表示,組間中位數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SIT、BUT 高于對照組,FL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淚膜穩定性比較
觀察組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
干眼癥是由于瞼板腺功能障礙導致,該疾病發病并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但瞼板腺功能障礙多病發于寒冷地區的老年人[5-6]。隨著人們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我國干眼癥發病人群逐漸轉變為青年人,且發病概率大幅度上升,高達22~32%,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7]。干眼癥主要病理機制為淚膜穩定性下降、淚液滲透壓升高、眼表炎癥以及神經感覺異常等。目前,臨床對于治療干眼癥方式主要為局部濕潤眼球,緩解局部癥狀等,但上述方式均不能改善患者自身淚液的質量,不能根治該疾病[8]。
干眼癥在中醫學中屬于“白澀病”、“神水將枯”等范疇。《素問·逆調論》[9]中提到:“腎臟之水,主津液。”顧認為陰液虧損,淚液蒸發過快減少而枯竭,導致眼睛干燥濕潤,出現渾濁等癥狀,且認為眼睛通過經絡與臟腑以及其他器官實現密切的聯系[10]。干眼癥是由于臟腑經絡失調導致,一般認為病因為是由于肺陰不足或肝腎虧損,目失濡養造成,津液不能上乘導致[11]。為此中醫治療干眼癥以滋陰養血、清熱祛火、疏導眼部氣血,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為治療原則。
中藥超聲波霧化熏洗中藥處方中麥冬具有補氣之功效;生地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枸杞、菊花具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功效;薄荷具有疏肝理氣之功效;冰片具有通諸竅,散郁火,去翳明目之功效,上述藥物共同使用具有益氣養血,健脾補腎的功效。同時,采用超生物化給藥,直接作用于病灶,避免全身給藥的副作用,同時保證局部藥液的濃度。此外,中藥藥液直接作用于眼部周圍,刺激眼睛分泌大量的淚液,增加眼部周圍的濕潤度,保證藥物作用的充分發揮。
導氣針刺療法源自于《靈樞·五亂》篇:“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稱之為導氣。”故導氣法采用徐入徐出的手法,其中提插、捻轉、以及頻率和振幅最為關鍵。在選穴方面,主要選取上晴明、下晴明、瞳子髎、攢竹、風池、合谷、三陰交、太溪以及太沖穴等。上、下晴明分別接近于上、下小淚腺管與淚囊,瞳子髎為膽經穴,針刺該部位具有清熱祛火,明目之功效;而攢竹穴接近上晴明,針刺上述4 穴位具有促進淚囊、淚管的代謝以及分泌功能。針刺風池穴具有疏導眼部氣血、通竅明目之功效。合谷穴可強化面部氣機,助于津液上乘;三陰交可補充肝腎之陰。中藥超聲波霧化熏洗與導氣針刺療法配合使用可起到疏通經絡,濕潤眼部,疏導眼部經絡之功效。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SIT、BUT、FL 等均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異物感、眼脹眼痛、干澀、灼燒以及視物模糊等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干眼癥患者實施超聲波霧化熏洗結合導氣針刺療法可有效提升淚膜的穩定性,改善癥狀體征,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