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小波
常見的骨科關節內創傷有很多,其中脛骨平臺骨折比較常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約有1/2 以上都具有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以及軟組織損傷,患者骨折會出現膝關節僵硬、創傷性關節炎以及膝關節等急性嚴重并發癥,這些都對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生活質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1]。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本文主要對兩種手術方法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4 月~2018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7 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實施的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實驗組(44 例)與對照組(43 例)。實驗組:男18 例,女26 例;年齡23~60 歲,平均年齡(41.26±6.26)歲。對照組:男21 例,女22 例;年齡24~55 歲,平均年齡(39.17±5.2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①所有患者X 線等脛骨平臺骨折診斷明確;②患者年齡>18 歲,且<70 歲;③患者經X 線確診;④患者在發病前膝關節功能無損壞。排除標準[3]:①患者脛骨平臺骨折為陳舊損傷;②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③患者的損傷部位組織壞死;④伴有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前先進行常規消毒并麻醉誘導。實驗組患者實施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治療[3-5],先切開患者的膝關節外側緣,切口約為1 cm,之后在患者的關節腔中置入關節鏡,觀察患者的韌帶及半月板有無損傷,如沒有則清理患者的骨折部位,幫助患者復位骨折處,并植入異體,對其進行固定,并在關節鏡下檢查患者的復位處,確認無誤后進行縫合。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先切開患者的膝關節處,切口約為10 cm,在CT 下打開患者的關節囊,使其脛骨斷端完全暴露出來,清理患者的骨折部位,使患者的脛骨斷端處復位并使用鋼板來對骨折處固定,最后在X 線下檢查患者的復位處,確認無誤后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術中失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以及術后引流量;②對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3、6 個月的膝關節功能使用HSS 進行評估,HSS 評分越高膝關節功能越好。③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引流量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中失血量(47.40±8.64)ml、術后引流量(37.53±4.36)ml 少于對照組的(55.37±10.32)、(45.63±5.64)ml,下床活動時間(4.05±1.22)d 短于對照組的(6.71±2.3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HSS 評分對比 手術前,兩組患者的H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3、6 個月,兩組患者的HSS 評分均高于手術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55%(2/44),低于對照組的34.88%(15/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引流量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失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引流量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HSS 評分對比 (,分)

表2 兩組患者HSS 評分對比 (,分)
注:與手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對比,bP<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造成脛骨平臺骨折的原因有很多,一些創傷性外傷最后都會演變成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骨折部位疼痛以及腫脹。有研究顯示[6],患者脛骨平臺骨折后如不能及時治療,會出現波及韌帶以及軟組織等嚴重后果,甚至患者的膝關節出現無法根治的損害,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質量都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通常治療脛骨平臺骨折主要采用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該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切口較大,對周圍的組織及血管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故脛骨平臺骨折采取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對患者的術后恢復非常不利,患者的康復時間以及康復訓練都會延長和增加,對患者術后的正常生活影響較大。與上述手術方式相對比,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的優勢主要為:①手術中在關節鏡中對骨折的位置以及受損情況能夠更加清晰和直觀的了解,對于患者的復位排除了較多不利因素,使臨床醫師的手術視野更廣,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康復率;②該種手術對患者的切口較小,因此也縮短了治療時間,患者的骨折部位也無需暴露在空氣中,使患者在手術中感染的風險大大降低。
本文對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與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術后康復情況、HSS 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進行了仔細觀察與對比。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少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3、6 個月,兩組患者的HSS評分均高于手術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55%(2/44),低于對照組的34.88%(15/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優于進行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的患者。
綜上所述,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評分升高顯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傳統手術顯著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但對于患者遠期效果未隨訪,存在不足,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