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鯤 李群
抑郁癥是常見的精神疾病,由于其較高的死亡率、致殘率、復發率及逐年升高的發病率而越來越受到重視。抑郁癥患者大部分伴有失眠癥[1],且失眠癥本身也容易誘發或者加重抑郁情緒,因此,解決抑郁癥患者的睡眠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抑郁癥在中醫屬于郁病范疇,失眠屬于不寐的范疇,中醫治療兩種疾病有多種適宜技術,如中藥湯劑、針灸等,均有一定的效果[2],作者研究了針刺治療輕中度抑郁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2~8 月于本院治療的61 例輕中度抑郁癥伴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30 例)與對照組(31 例)。觀察組男9 例,女21 例,年齡20~70 歲,平均年齡(43.2±9.0)歲;對照組男8 例,女23 例,年齡20~68 歲,平均年齡(40.2±9.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失眠癥狀;符合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ICD-10)中輕中度抑郁診斷標準;年齡在18~70 歲;患者家屬同意入組。排除標準:合并腦器質性疾病或者其他嚴重軀體疾病;其他精神障礙合并抑郁癥者;治療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所有療程者;不能接受針刺治療者;有自殺風險者;合并其他疾病可能影響試驗數據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常規抗抑郁治療,抗抑郁藥物選擇文拉法辛緩釋片75~225 mg 口服,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主穴選擇內關、太沖、神門、水溝、百會、三陰交;配穴肝氣郁結者加肝俞、膻中,痰氣郁結者加豐隆;心脾兩虛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氣郁化火者加俠溪、行間。水溝、百會、內關、太沖、三陰交用瀉法,神門平補平瀉,神門平補平瀉,其他配穴根據辨證結果給予虛實補瀉手法。每周5 次針刺治療,治療12 周后。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所有患者進行HAMA、HAMD、PSQI 量表評分,對比治療前后的HAMA、HAMD、PSQI 評分。HAMA、HAMD、PSQI 評分越高,分別代表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及睡眠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HAMD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AMD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HAMA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AMA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SQI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 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HAMD 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A 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A 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 評分比較
抑郁癥是抑郁障礙的典型癥狀,患者臨床表現為對任何事情情緒低落,沒有興趣。部分患者會出現幻想、妄想等精神癥狀,病情嚴重患者會出現自殘及自殺行為,目前研究多認為該疾病與遺傳、神經生化及心理社會因素有關。2019 年精神衛生調查報告約6.5%患者終身存在有抑郁障礙。對于輕中度抑郁癥患者早期干預,減緩及阻斷病情進展是目前最有效治療方式,臨床常通過抗抑郁藥物等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文拉法辛緩釋片一種五羥色胺以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可通過調節神經遞質釋放改善患者情緒,特別是對于伴有焦慮癥的抑郁患者效果顯著,近年來中醫針刺療法應用于多種疾病治療,針刺通過疏通經絡,具有益氣扶正,安神助睡眠等效果。
輕中度抑郁癥的治療西醫多以抗抑郁治療為主,對于伴有失眠者給予鎮靜催眠藥物,改善患者睡眠質量。這種做法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精神類藥物副作用大,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痛、腹瀉等,對藥物敏感性差的患者甚至會加重失眠癥狀,這使得一些患者及家屬難以接受,無法理解與接受藥物不良反應,影響患者治療積極性,患者依從性降低[3]。有研究顯示,抗抑郁藥物聯合心理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抑郁癥狀,患者治療后睡眠質量顯著提高[4],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中醫上認為抑郁癥屬心病郁證范疇,為神志病。患者情志不舒致使氣機郁滯,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發病,并且影響心肝脾胃等多個臟器。失眠在中醫理論中稱“不寐”,可為獨立疾病,也可與郁證、癲證、狂證或者其他臟腑疾病相伴發病,郁證患者中常見不寐表現,兩者互為影響,均需要積極治療。中醫認為,不寐的病機主要為“陰不入陽、神不安舍”,治療上以調節陰陽氣血、安神醒腦為主。針刺治療在中醫治療技術中十分成熟,本試驗選擇內關、太沖、神門、水溝、百會、三陰交做為主穴,具有開竅醒腦安神、解郁理氣之功效,再根據辨證結果選擇相應配穴,起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另外針刺治療可減少精神類藥物使用,有關研究顯示,對頭部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能夠增加大腦皮層的興奮性,遞質分泌增加,進而改善抑郁及失眠[5,6]。患者藥物不良反應減輕,患者睡眠顯著改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HAMD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AMA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SQI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刺治療伴有失眠的輕中度抑郁癥患者,能夠改善其抑郁癥狀及睡眠情況,且針刺治療不良反應較小,藥物副作用顯著降低,該操作技術成熟,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