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
齲齒是牙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患者臨床表現以牙齒硬組織受到細菌感染,繼而發生慢性進行性破壞為典型。該疾病若未接受及時有效的處理,病情將快速延伸,最終引發牙齦炎、根尖周炎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咀嚼,甚至喪失牙齒。以往對于該疾病主要以常規高速牙鉆治療為首選,但由于創傷性較大,整體預后效果較差,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故不建議被提倡[1,2]。因此,選擇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是提高該臨床效果的關鍵環節。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進展與深入研究,微創去腐技術已被臨床廣泛應用,相比常規治療,具有微創、精準、噪音小、無冷熱刺激、復發低及治愈高等特點[3,4]。但微創去腐技術對于齲齒方面相關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就齲齒疼痛程度及填充物脫落進行總結與分析,旨在探討微創去腐技術在臨床中的意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11 月接收的79 例齲齒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36 例)與實驗組(43 例)。其中,對照組男19 例,女17 例;年齡20~67 歲,平均年齡(43.52±7.88)歲;病程2~37 個月,平均病程(19.54±5.85)個月。實驗組男22 例,女21 例;年齡19~66 歲,平均年齡(42.59±7.87)歲;病程3~38 個月,平均病程(20.56±5.8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均被確診為齲齒;無牙髓炎、根尖周炎或其他嚴重性口腔疾病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開放性齲齒,無穿髓點;均無自發痛史;精神狀態良好者;近期未接受過其他方案治療者;自愿按照實驗流程進行及復診,掌握本研究目的表示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肺疾病、惡性腫瘤等其他相關疾病者;精神異常、無意識者;哺乳期或妊娠;依從性差且拒絕參與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高速牙鉆治療,采用高速車針對準患者齲洞的壞死組織予以打磨,預先將其擴展,制備洞型。將尖銳的探針直刺齲洞內牙本質,未出現反彈現象,可清晰聽見陣陣的搔刮聲,清晰可見齲洞內的凝膠(清澈),將其沖洗干凈即可。實驗組采用微創去腐技術,具體操作如下:①使用伢點凝膠(組成:賴氨酸、次氯酸鈉、谷氨酸、亮氨酸)于患者齲洞表層進行涂抹至均勻,具有軟化齲洞內壞死組織的作用,約30 s 后,采用手工器械徹底刮除已軟化的壞死組織,動作應精準、緩慢、輕柔;刮除時,齲洞表層的凝膠會逐漸被殘渣污染,需不斷的清除齲洞內殘渣,再次給予凝膠涂抹均勻,使用棉簽將殘渣清除;上述操作反復進行,直至凝膠不再渾濁即可停止。②去腐標準:于患者齲洞內刺入探針會出現明顯的搔刮聲,且凝膠呈清澈狀態;完成去腐后,應確保患者齲洞干燥、干凈、墊底,采用光固化磁化樹脂給予患者齲洞內填充,拋光。隨訪1 年,掌握患者疼痛程度、不良反應發生及復發情況。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 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治療12 個月復發率。①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5]評價患者治療前、治療12 個月后疼痛程度,采用數字0~10 進行疼痛等級評分;無痛:0 分;輕度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6 分;重度疼痛:7~9 分;劇烈疼痛:10 分。分數高,則疼痛程度越嚴重。②不良反應包括填充物脫落、發生繼發齲、牙髓炎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R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個月后,兩組患者NR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NRS 評分(1.06±0.25)分低于對照組的(2.42±0.4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33%低于對照組的1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 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 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2.3 兩組復發率比較 治療12 個月后,實驗組復發齲齒2 例,復發率為4.65%(2/43);對照組復發齲齒9 例,復發率為25.00%(9/36)。實驗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770,P=0.009<0.05)。
牙齒是人體重要組織器官之一,由于飲食結構的變化,富含糖及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隨之廣泛,為細菌創建了有利的滋長環境,當細菌殘屑與食物相混合,并附在患者牙齒窩溝或表面時,使得牙釉質逐漸被溶解,進而促進了齲洞的形成,且分布區域廣泛,已成為WHO 重點防治疾病類型。以往給予臨床的常規高速牙鉆術雖療效良好,但由于創傷性較大,治療期間,多數患者由于疼痛難忍而拒絕治療,進而造成牙體缺損、咀嚼能力下降等不良現象,重癥者甚至引發一系列難治愈的并發癥,對其生長發育造成了嚴重影響。對于該類疾病,根治齲洞內的壞死組織較為關鍵[6]。因此,如何找尋針對性治療方案一直是該臨床研究的重點。
微創去腐技術是通過徹底清除活性凝膠,起到治療的目的。其中,活性凝膠即堿性物質,主要是由增稠劑、次氯酸鈉、染色劑及氨基酸等成分組成,能夠有效的對患者牙本質予以選擇性軟化齲洞內的壞死組織,進而起到中和齲洞內的酸性物質,預防出現損傷牙體周圍組織的現象[7]。相比常規高速牙鉆術,微創去腐技術的優勢在于以下幾點:①微創去腐技術具有微創、精準、噪音小、無冷熱刺激、復發低及治愈高等特點,對患者的傷害較小,多數患者容易接受;②近髓齲或深齲者,微創去腐技術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可將患者齲洞內的壞死組織給予徹底、精準的刮除干凈,無殘渣,同時對于周圍正常、健康的牙體不會帶來任何影響,具有良好的整體效果;③牙科畏懼癥者,對于大部分接受過常規治療口腔疾病的患者,還存有一定的擔憂、害怕等負面心理,故對機器振動及噪聲十分敏感,但該治療技術憑借噪音小的特點,為患者提供了舒適安靜的治療氛圍,進而緩解了其心理負擔,提高了臨床效果。根據上述幾點內容得知,微創去腐技術改善了常規治療方案的缺陷與不足之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且能夠提高患者依從性,在其放松、身心愉快的狀態下接受治療,這對提高醫患之間合作效率及臨床療效具有重要作用[8]。本研究結果顯示,經一段時間治療后,實驗組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及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采用微創去腐技術治療齲齒具有明顯的臨床效果,憑借著手工刮治器械與化學凝膠的安全可靠性順利完成治療,無需主治醫師具備較高的醫療技術水平,便能夠有效的減輕患者疼痛,降低不良反應發生。因此,微創去腐技術具有極強的廣泛性與適用性,并為該臨床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對齲齒患者采用微創去腐技術療效確切,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且安全性高,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