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屬于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疾病有著較高發病率,病程長且反復發作,其特點是不可逆氣道受到制約,并以可持續性方式發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常常伴呼吸衰竭,長時間慢性高碳酸血癥與低氧血癥,再加上呼吸肌疲勞,很容易誘發各類并發癥,如:肺動脈高壓、右心功能不全等,嚴重威脅患者的機體健康。本文分析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聯合NIPPV 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納入標準:滿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診斷標準;患者知情。排除標準:存在顏面部畸形、不能實施NIPPV 者;有氣胸、肺大泡、縱膈氣腫與近期消化道出血者;有重要心、肝、腦、腎臟器功能不全者;有嚴重意識障礙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13 例;年齡56~74 歲,平均年齡(65.6±3.7)歲;COPD病程1~21 年,平均COPD 病程(11.4±3.5)年。對照組男24 例,女14 例;年齡58~67 歲,平均年齡(62.5±3.1)歲;COPD 病程1~24 年,平均COPD 病程(12.5±3.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允許。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各類檢查,包括血生化、分析動脈血氣、痰培養聯合藥敏試驗等,給予祛痰、平喘、輸氧、轉變水電解質紊亂等常規治療,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包括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血壓等,結合痰培養與藥敏試驗結果,運用恰當的抗菌藥物實施對抗感染治療。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對照組實施NIPPV 輔助通氣治療,利用鼻面罩或鼻罩給患者輸氧,設定為S/T 通氣模式,設置呼氣相壓力在0.392~0.490 kPa,吸氣相壓力設定在0.784~1.960 kPa,輔助通氣時間控制在>8 h/d。針對嗜睡或咳嗽能力變弱者,在給予通氣治療當中,定期吸出鼻腔或口腔痰液,如果治療后病情發生惡化,則采用有創機械通氣或序貫通氣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治療。儀器選擇奧林巴斯(BF-40 型) 纖維支氣管鏡,實施肺泡灌洗,灌洗前6 h 禁止進食,同時實施1 h 的NIPPV 輔助通氣治療,手術前超聲霧化吸入濃度為2%的5 ml 利多卡因注射液以麻醉氣道,并向鼻腔內滴入0.1%呋麻滴鼻液,利于鼻黏膜與鼻甲收縮通過鼻導管輸氧,設定氧流量在3~5 L/min。通過鼻腔插入纖維支氣管鏡到氣管,利用負壓吸除氣管、支氣管分泌物,留下樣本以開展分泌物培養與藥敏試驗,接著注入37℃的濃度0.9%的10~20 ml 氯化鈉注射液到氣管、各分支支氣管腔中,實施反復灌洗,通常持續灌洗3~4 次,每次操作時間在 20 s 內。完成灌洗后,把灌洗液吸干凈,灌洗時間控制在15 min 上下,如果灌洗當中,患者血氧飽和度<80%,就要停止灌洗,等血氧飽和度>90%時,再次實施肺泡灌洗。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水平。療效判定標準:體征與血常規指標達到正常水平,咳嗽、咳痰癥狀顯著改善,咳黃痰情況消退,有效控制感染,轉變Ⅱ型呼吸衰竭,胸片或 CT 檢查結果表明病灶已被吸收,代表顯效;體征與血常規指標得到一定改善,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病灶有所縮小,或變更為有創機械通氣治療,通氣參數慢慢下調到撤機狀態,代表有效;未能夠控制感染,甚至惡化,變更為有創機械通氣治療后依舊不能轉變癥狀,代表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1]。分析兩組動脈血氣指標變化情況,包括PaO2、PaCO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aO2、PaCO2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mm Hg)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mm Hg)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特點是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有較高病死率,臨床主要遵循以下治療原則改善癥狀,控制疾病發展,轉變健康情況,增強運動承受力,控制并發癥風險,減少病死率[2]。COPD 往往會由于以下因素而誘發Ⅱ型呼吸衰竭,即:呼吸肌發生疲勞,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下降,氣流受阻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的常規方法主要有運用糖皮質激素、抗生素與呼吸興奮劑擴大通氣量,然而治療當中難免會加大呼吸肌做功,增加呼吸肌疲勞度,藥效持續較長時間,如此就會惡化病情,最終不得不切開氣管或行氣管插管。NIPPV 是輔助通氣手段,可以較好擴大肺泡通氣量,避免肺泡發生萎縮,輔助呼吸肌力量,促進恢復呼吸功能。然而,此方法也有不足之處:NIPPV 不能將COPD患者深部組織的痰液徹底清除干凈,患者不能自行排出痰液,長期就會引發痰結痂,也就更無法排出體外,惡化病情[3]。近些年來,纖維支氣管鏡普遍運用臨床,在采用NIPPV 時,運用纖維支氣管鏡實施深部灌洗,則有利于有效清除支氣管內分泌物,較好轉變呼吸功能,療效突出。
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可以填補NIPPV 在治療當中的許多缺陷,即:排痰功能存在障礙,但氣道分泌物較多的現象,它可以有效刺激患者咳嗽,能夠提取氣管深部分泌物,以留下痰樣本,降低樣本被污染機率,提升痰培養聯合藥敏試驗結果的準確度,進而提供可靠參考用于挑選抗菌藥物[5]。此外,在運用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聯合 NIPPV 治療時,需要嚴格控制其適應證與禁忌證,原因在于纖維支氣管鏡吸痰、灌洗操作都會擴大缺氧,誘發心律失常,故在治療當中,需要動態監測患者血氧飽和度與心電圖,如果血氧飽和度<90%就暫時停止操作[6]。手術前,需要備齊氣管插管、呼吸氣囊、急救藥物,若發生心搏或呼吸驟停,就要馬上實施氣管插管。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aO2(85.65±7.96)mm Hg 高于對照組的(77.24±7.21)mm Hg,PaCO2(36.37±3.64)mm Hg 低于對照組的(41.53±4.39)mm H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聯合NIPPV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