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輝 陳巧群
尿失禁主要包括壓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混合性尿失禁。其中,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是在無逼尿肌收縮的情況下,腹壓突然增加或者休息時候尿道和膀胱頸無法維持一定的壓力導致尿液溢出。目前,臨床上針對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Kegel、電刺激療法以及磁電刺激療法等非手術治療方式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尤其是磁電刺激療法是一種非侵入性、依從性好、簡便的治療方式,對改善女性尿失禁的癥狀發揮積極作用[1]。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婦產科收治的120 例壓力性尿失禁患者臨床資料,探討磁電刺激療法在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治療中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7 月~2020 年2 月龍川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收治的120 例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相關診斷標準[2],且患者均為輕度壓力性尿失禁(輕度表現為打噴嚏、咳嗽時發生尿失禁,每周發作至少2 次)、中度壓力性尿失禁(快步行走等日常生活時發生尿失禁);②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磁電刺激相關禁忌證,患有盆底急性炎癥、水腫、活動性出血、嚴重心血管疾病等;②嚴重基礎疾病,器官功能障礙者。將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0~68 歲,平均年齡(46.35±10.56)歲;病程5~27 個月,平均病程(11.35±5.22)個月;輕度壓力性尿失禁34 例,中度壓力性尿失禁26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1~68 歲,平均年齡(45.67±7.45)歲;病程6~28 個月,平均病程(11.43±5.53)個月;輕度壓力性尿失禁32 例,中度壓力性尿失禁2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Kegel 治療,具體方法為:盡量吸氣時持續5 s 收縮肛門,呼氣時進行放松,盡量避免臀部及腿部肌肉和腹部吸氣加壓的參與,反復進行練習直至熟悉、掌握鍛煉方式。進行3 次/d 的鍛煉,鍛煉時間約為15 min/次,可在坐位、站位及臥位時候進行,隨著鍛煉的進行,可逐漸延長患者每次收縮肛門、會陰的時間以及鍛煉時間,持續進行鍛煉3 個月。
1.2.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磁電刺激療法進行治療。患者在排尿后坐在治療椅上,開啟磁電刺激治療系統。第一階段磁電刺激頻率為5 Hz,5 s“ON”、5 s“OFF”間歇性刺激10 min,第一階段刺激完畢后休息約2 min 開啟第二階段的刺激治療。第二階段磁電刺激頻率為50 Hz,5 s“ON”、5 s“OFF”間歇性刺激10 min。逐漸將磁電刺激的強度調整到患者能夠耐受的最大強度,隨著治療的進展及患者最大耐受磁電刺激強度不斷增加,每次治療前調整至上次磁電刺激最大耐受強度。治療的時間為20 min/次,2 次/周,共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以及治療前后盆底功能、PFIQ-7 評分、ICI-QSF 評分。①療效判定標準:治愈:尿失禁相關癥狀消失,1 h 尿墊試驗<2 g;有效:尿失禁相關癥狀有所緩解或者有效尿失禁次數減少≥50%;無效:尿失禁相關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有效尿失禁次數減少<50%。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功能,包括肌肉靜息狀態肌電值、最大收縮力、持續收縮力及協調能力。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PFIQ-7、ICI-Q-SF 評分變化。PFIQ-7 評分通過對尿道、膀胱、大小腸、直腸、陰道、盆腔等部位的不適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ICI-Q-SF 評分通過對尿失禁的發生頻率、漏尿量及尿失禁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等方面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肌肉靜息狀態肌電值、最大收縮力、持續收縮力、協調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肌肉靜息狀態肌電值低于對照組,最大收縮力、持續收縮力、協調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FIQ-7、ICI-Q-SF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FIQ-7、ICI-Q-SF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FIQ-7 評分、ICI-Q-SF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功能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功能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FIQ-7、ICI-Q-SF 評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FIQ-7、ICI-Q-SF 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尿失禁屬于一種與臨床當中關節炎、慢性腎炎、腦卒中等疾病相類似的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目前已經成為影響女性健康的五大疾病之一,嚴重影響著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而其中壓力性尿失禁屬于尿失禁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3]。壓力性尿失禁常見病因有盆底肌、筋膜、韌帶松弛及尿道高活動性等,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壓增高如打噴嚏、咳嗽或者運動時候出現不自主漏尿現象[4]。隨著盆底康復的興起,女性尿失禁的防治越來越備受關注,因為這不僅涉及患者個人身體健康問題,也同時影響著患者的家庭及經濟負擔問題。
目前,針對輕、中度壓力性尿失禁患者,Kegel 運動、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以及磁電刺激療法等非手術治療方式因其有效、無創和安全而廣受歡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常規的康復訓練主要是通過自主進行Kegel 運動治療從而加強盆底肌的張力,能一定程度上減輕尿失禁癥狀[5]。然而,由于Kegel 運動治療的周期比較長且需要患者的堅持訓練,倘若患者無法堅持訓練會導致治療的效果不佳。此外,骨盆肌肉比較抽象,臨床上發現大多數女性在自主進行Kegel 運動時會錯誤進行收縮臀大肌和腹部肌肉,導致治療的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癥狀。電磁刺激療法基于物理原理,產生電磁刺激效應,利用瞬間波動的電磁脈沖來使得組織產生感應渦電流,誘導神經軸突產生去極化,并將產生的神經沖動傳導至近端及遠端的神經,使相應神經支配的肌肉產生收縮[6]。如此,磁電刺激療法通過改變盆底肌群的活動,反復地進行活化終端的運動神經纖維及運動終板從而增強盆底肌的強度、耐力,達到治療尿失禁的目的。此外,電磁刺激療法治療過程中患者無需培訓,只需坐在治療椅上進行治療,如此提高了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和依從性。由于Kegel 運動治療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部分患者未能堅持導致最終治療無效,因此本研究中單進行Kegel 運動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治療無效的患者相對較多,而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利用磁電刺激療法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1.67%高于對照組的7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磁電刺激療法結合常規康復治療可提高治療的效果。此外,治療后,觀察組肌肉靜息狀態肌電值低于對照組,最大收縮力、持續收縮力、協調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盆底肌功能在經磁電刺激治療后得到更明顯的提高。治療后,觀察組PFIQ-7、ICI-Q-SF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磁電刺激療法在短期治療內效果良好,起到改善盆底功能障礙、改善尿失禁癥狀的效果。
綜上所述,磁電刺激療法用于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可有效提高治療的效果,在提高患者盆底肌功能及改善尿失禁癥狀方面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