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金鳳
子宮切除術是目前婦產科常用方法,傳統切除雖可切除病變組織,控制病情進展或惡化,但創傷性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1]。而近年來隨著腹腔鏡和微無創理念推廣,已成為多項疾病的首選方案,更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手術痛苦小等優勢,倍受患者青睞[2]。針對子宮病變患者早期常選擇多孔腹腔鏡治療,其能夠在腔鏡引導下完成病變切除,利于術后恢復,但此項手術需建立3~4 個孔,影響外觀美感[3],相比之下,經臍單孔腹腔鏡更滿足女性對美容的需求,幾乎不留瘢痕,且更符合微無創理念,利于術后恢復,且能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4]。本文對常規器械經臍單孔腹腔鏡與多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病變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3 月10 日~2020 年5 月10 日本院收治的50 例子宮病變患者為試驗對象,選擇單雙號隨機化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 例。觀察組平均年齡(52.16±3.62)歲;平均孕周(12.48±2.33)周;平均病程(11.02±2.65)個月;疾病類型:3 例合并子宮頸上皮內瘤變3 級,5 例合并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10 例為子宮肌瘤,7 例為子宮腺肌病。對照組平均年齡(52.38±3.57)歲;平均孕周(12.39±2.56)周;平均病程(11.13±2.48)個月;疾病類型:2 例合并宮頸上皮內瘤變3 級,4 例合并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11 例為子宮肌瘤,8 例為子宮腺肌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血生化、血尿常規、心電圖等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②患者因子宮肌瘤、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子宮腺肌病,需行子宮切除者;③患者血β-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正常;④患者均無生育要求,臍部發育正常;⑤患者子宮大小≤孕20 周;⑥患者既往無多次盆腹腔手術史,婦科檢查子宮活動度尚可。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嚴重內外科疾病無法耐受手術患者;②排除合并嚴重盆腔粘連患者;③排除臍部發育異常者;④排除子宮惡性腫瘤、宮頸病變及雙側附件病變患者;⑤排除急性盆腔炎性患者。
1.3 方法 術前需保持禁食狀態8 h,禁水2 h,術前1 d 進行臍部清潔,磷酸鈉鹽灌腸液(商品名:輝力)灌腸,常規沖洗陰道,并準備好超聲刀、血管閉合器、持針器、沖洗器、組織剪、舉宮杯、分離鉗、雙極電凝鉗等器械。
對照組采用常規器械經臍多孔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取膀胱截石位,保持頭低足高(呈15°左右),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切口分別選擇在右下腹(直徑0.5 cm)、左下腹(直徑0.5 cm 兩孔)、臍孔或臍緣上緣(直徑1 cm),配合舉宮杯,分別電凝電切兩側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峽部、圓韌帶至宮下段部分闊韌帶,切開子宮膀胱反折腹膜及雙側部分闊韌帶后葉,下推膀胱至舉宮杯緣下1.5 cm,分別電凝電切雙側子宮血管及主骶韌帶根部,沿舉宮杯緣上方環形電切陰道穹隆窿部離斷子宮,1 號薇喬線連續鎖邊縫合陰道殘端。觀察組采用常規器械經臍單孔腹腔鏡治療,術前準備、麻醉、體位均與對照組相同。根據患者肚臍形態合理選擇丁字型切口或縱行切口,直徑控制在2.5~3.0 cm,切開皮膚、筋膜層,分離鉗分離脂肪組織直達腹膜層,置入臍孔撐開器及安裝PORT 裝置,建立氣腹,使用血管閉合器分別電凝電切雙側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峽部、圓韌帶至宮下段部分闊韌帶,順勢從右向左側用超聲刀剪開剩余闊韌帶前葉及膀胱腹膜反折,分別剪開雙側剩余部分闊韌帶后葉,暴露雙側子宮血管,血管閉合器分別凝切雙側子宮血管,超聲刀離斷雙側子宮血管和骶韌帶、主韌帶根部,超聲刀沿舉宮杯緣環形切除陰道穹窿,離斷子宮,經陰道取出子宮,2-0 倒刺線連續縫合陰道斷端。兩組患者術后密切監測生命體征6 h,預防性使用24 h 抗菌藥物,合理補液,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手術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VAS 評分、并發癥發生率。采用VAS 評定患者術后12 h、24 h 的痛痛程度,評分10 分代表劇烈疼痛,0 分代表無痛感[5]。并發癥包括感染、陰道出血及泌尿系損傷。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VAS 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12 h、24 h 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VAS 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VAS 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腹腔鏡手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新型微創技術,與傳統手術相比,更具有恢復快、創傷小、視野清晰、操作簡便等優勢,能夠在腔鏡引導下確定病變位置、性狀,能更好的減輕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徹底止血及清除血塊、血腫,完全切除病灶組織,降低術后感染、腸粘連等并發癥發生率[6]。在腹腔鏡推廣期間,常運用多孔技術,雖然臨床療效顯著,但需建立多個孔,外觀形態較差[7]。相比之下,經臍單孔腹腔鏡更滿足女性對美容的需求,幾乎不留瘢痕,且更符合微無創理念,利于術后恢復。
常規器械經臍單孔腹腔鏡的主要優勢如下:①通過肚臍實施切口,能夠達到無瘢痕化,保證外觀美感,術后通過臍部縫合修復,瘢痕完全隱藏在肚臍[8];②傳統腹腔鏡能夠利用攝像系統和光源設備獲得多角度的視野,而單孔腹腔鏡能夠避免器械遮擋視野,隨時旋轉、調整視野角度,增加操作穩定性,減少手術器械和鏡頭之間的相互干擾[9];③單孔腹腔鏡能夠利用僅有腹腔鏡設備完成手術,不增加患者經濟負擔,不會受器械限制而影響新術式的開展,并且手術過程中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更小,從外觀上能更加滿足女性對美的需求,保證外觀美感,瘢痕小或者甚至無瘢痕[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2 h、24 h VAS 評分分別為(1.75±0.32)、(0.43±0.09)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4±0.41)、(1.58±0.2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常規器械經臍單孔腹腔鏡較孔腹腔鏡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適用于基層醫院推廣[11,12]。雖然單孔腹腔鏡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但本次仍存在并發癥,為此需注意以下問題:①配備舉宮器,可增加術野的暴露,使宮旁血管顯露更清晰,并推開輸尿管;②為了保證手術順利進行,除保證視野的暴露,也需要團隊的默契配合,尤其是扶鏡手的培養;③盡量減少手術器械的進出,可融合電凝電切器械,使用智能能量器械[13],增加手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④使用免打結免牽拉縫線能快速有效止血,縮短了手術時間,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也可避免術者與助手間出現器械間碰撞,影響空間操作,造成畫面的不穩定性。
總之,針對子宮病變患者,采用常規器械經臍單孔腹腔鏡效果顯著,可明顯縮短排氣時間,有效緩解疼痛,臨床可積極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