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偉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骨科常見的疾病,老年人多發,常表現為腰骶部及下腰痛、腰部活動受限,本病的病因與患者腰椎間盤受到炎癥刺激,引起機體自身免疫反應產生有關[1],機械壓迫也可造成椎間盤受損,通常需手術治療。本研究通過對經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下髓核摘除術和椎板間入路脊柱內鏡下髓核摘除術進行對比,分析實際臨床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于本院救治的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59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2];②腰腿痛癥狀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者;③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非根性神經痛或椎間盤源性疼痛者;②無法耐受手術者;③伴有椎間盤炎、結核或腰椎不穩者;④合并馬尾神經損傷、腰椎腫瘤或椎管狹窄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80 例)和對照組(79 例)。實驗組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齡51~78 歲,平均年齡(63.24±4.92)歲;平均病程(7.29±1.18)年。對照組中男40 例,女39 例;年齡50~79 歲,平均年齡(62.63±5.46)歲;平均病程(7.17±1.9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椎板間入路脊柱內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使用舒芬太尼進行硬膜外麻醉,術前囑患者以俯臥位,進行常規消毒,選取距后正中線旁2 cm 處進針,利用C 臂機插入穿刺針,至針尖觸及抵觸感即到達相應節段黃韌帶層面,在導針部位切開長度為8 mm 的切口,經導針和工作管套從切口置入,進行局部擴張處理,同時應用C 臂機來確認進針深度與周圍間隙,對黃韌帶進行部分切除,并清除術野周圍脂肪組織,便于暴露椎管下方硬膜及神經根,增大視野。亞甲藍具有病變組織顯色作用,故向椎間盤內注入1~2 ml亞甲藍后,將染色組織徹底切除,術中需注意硬膜及神經根情況,最后進行消融、止血、縫合處理,完成手術操作。
實驗組患者應用經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術前應用1%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囑患者取俯臥位,選取進針點在距后正中線旁12 cm處,利用C臂機以適宜進針角度緩慢進針,至黃韌帶后,撤出針芯,應用導絲和擴張管進行逐級擴張,椎間孔擴大到一定程度后置入工作套管,在C 臂機引導下置入椎間孔鏡,選取椎管內及神經根周邊突出髓核病變組織,實施選擇性摘除術,利用雙頻電極熱凝皺縮成形病變部位,并在脊柱減壓后注入臭氧,將切口縫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JOA、VAS 評分,手術前后脊柱穩定情況。①JOA 評分和VAS 評分:所有患者分別在術前,術后7 d 及術后3 個月,采用VAS 和JOA[3]評價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礙情況。VAS 評分總分為10 分,無痛為0 分,疼痛程度與評分呈正比,即分數越低代表疼痛程度越輕。JOA 評分滿分29 分,最低為0 分,功能障礙與評分呈反比,即分數越低代表功能障礙越嚴重。②脊柱穩定情況[4]:根據術前及術后3 個月腰椎X 線片結果來測量腰椎曲度、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傾斜角及椎間隙高度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JOA、VAS 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JOA 評分和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3 個月,實驗組患者VA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JOA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脊柱穩定情況比較 術前,兩組腰椎曲度、椎間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及腰骨傾斜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腰椎曲度、椎間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及腰骨傾斜角均大于術前,且實驗組患者腰椎曲度、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傾斜角及椎間隙高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JOA、VA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JOA、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脊柱穩定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脊柱穩定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本組術前比較,b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脊柱外科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上常造成下腰部疼痛和腰腿部疼痛。男性好發,該病的發病原因是因腰椎間盤的退變,髓核明顯突出,長時間刺激并壓迫神經根引起的一種綜合征[5],也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具有長期彎腰勞動或坐位工作的經歷,在首次發病時可發生在半彎腰持重物或突然扭腰過程中,主要表現為腰疼、坐骨神經痛、下肢麻木及馬尾綜合征等癥狀。癥狀嚴重時以手術治療為主,經皮椎間孔鏡術對于患者腰椎解剖結構及生物力學穩定性方面保存良好[6],手術部位選取在椎間盤纖維環之外,在內窺鏡視野下發生病變的組織能夠清晰可見,選取適合手術器械進行髓核摘除與病變修復,采用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能夠真正達到以“摘除、修復、抗炎”為三位一體的脊柱疾病治療黃金標準[7],可通過黃韌帶分層暴露出椎管,避免對上關節突的消磨破壞,但又具有去除脫出的髓核、修飾纖維環的完整性、手術創口小等優點,能夠減少術中感染的風險。椎板間入路脊柱內鏡下髓核摘除術通過正常椎板間隙的解剖路徑,直接進入椎管內,對于L5/S1節段游離、鈣化型椎間盤突出處理有明顯優勢[8],是目前最微創的腰椎后路椎間盤脫出手術操作,手術路徑和傳統開放手術相似,創傷小于后路顯微鏡下髓核摘除術。但是椎板間入路需在全身麻醉或者腰麻下進行操作,因其手術難度大,術中容易受高髂嵴、L5橫突、肥厚關節突、骶骨等結構的影響,增加手術失敗幾率,本研究通過對比兩種術式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術后7 d、3 個月,實驗組患者VA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JOA 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腰椎曲度、椎間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及腰骨傾斜角均大于術前,且實驗組患者腰椎曲度、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傾斜角及椎間隙高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下髓核摘除術可最大程度上確保患者安全,有效避免老年患者發生危險,臨床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經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下髓核摘除術和椎板間入路脊柱內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均能緩解腰腿疼痛程度,兩種方法相比較,經椎間孔入路脊柱內鏡下髓核摘除術改善腰椎功能更顯著,對術后患者脊髓神經功能恢復快,值得推廣應用。